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虚默·灵默·心镜——宁波七塔寺祖师刍议▪P2

  ..续本文上一页。”僧云:“还可雕琢也无?”师云:“你试下手看。”

  越州观察使差人问师:“依禅住持,依律住持?”师以偈答曰:“寂寞不持律,滔滔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锄头边。”观察使差人送百柄锄头,师才见送来,把棒趁出,却云:“我有一柄锄头,平生用不尽。谁要你送来?”专使却来,具说前事,观察使遥申礼拜。

  问:“此个门中始终事如何?”师云:“你道目前成来多少时?”僧云:“不会。”师云:“我此间无你适来问底。”僧云:“岂无和尚接人处?”师云:“待你求则接。”僧云:“请和尚接。”师云:“你欠少什么?”

  师元和十三年化缘周毕,澡浴焚香,端坐绳床。大集僧众,殷勤叮嘱,嘱累,开喻门徒云:“妙色真常,本无生灭。法身圆寂,宁有去来?千圣同源,万灵一辄。吾今示灭,不假兴衰。无强劳形,须存正念。傥遵此命,真报我恩。若固违言,非吾弟子。”

  有人问:“什么处去?”师云:“无处去。”僧云:“某甲何以不见?”师云:“非眼所睹。”洞山闻举,云:“作家。”

  师正坐,叠掌收光,一刹那间,便归圆寂。享龄七十二,僧腊三十一。沙门志闲撰碑文矣。

  依《祖堂集》的内容,可以看出,灵默基本上是持马祖的家法,即贵在领悟,不在经文。学佛得法,贵在即心顿悟契入,因为“妙色真常,本无生灭。法身圆寂,宁有去来?千圣同源,万灵一辄。”有僧人向灵默求法,灵活默以“你欠少什么?”一句就驳回,是说所谓的法在你自己,何必还向外索求呢?马祖的即心即佛的家风全盘被灵默法师接受,大机大用,活用现前。

  《景德传灯录·五泄灵默》(卷七)主要集录的《祖堂集》的内容,原文不长,录之如下:

  婺州五泄山灵默禅师者。毗陵人也。姓宣氏。初谒豫章马大师。马接之因披剃受具。

  后初参石头。时装腰便上方丈见石头坐次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然便发。石头据坐师便发去。石头随后逐至门外。召云:“闍梨闍梨。”师回首。石头云:“从生至老只是这个。又回头转脑作什么。”师于言下忽然有省。便踏折拄杖。一住二十年为侍者。(洞山云:“当时若不是五泄先师。大难承当。然虽如此,犹涉在途。”长庆云:“险。”玄觉云:“那个是涉在途处。”有僧云:“为伊三寸途中荐得。所以在途。”玄觉云:“为复荐得自己。为复荐得三寸。若是自己为什么成三寸。若是三寸,为什么悟去。且道,洞山意旨作么生。莫乱说,子细好。”)

  《五灯会元·五泄灵默》(卷三)与《景德传灯灵》内容基本相同,但是字数略少一些。录之如下:

  婺州五泄山灵默禅师,毗陵人也。姓宣氏。初谒马祖,遂得披剃受具。后远谒石

  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师便行,头随后召 “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么?”师言下大悟,乃拗折拄杖而栖止焉。〔洞山云:“堂时若不是五泄先师,大难承当。然虽如此,犹涉在途。”长庆云:“险。”玄觉云:“那个是涉在途处。”有僧云:“为伊三寸途中荐得,所以在途。”玄觉云:“为复荐得自己,为复荐得三寸?若是自己,为甚么成三寸?若是三寸,为甚么悟去?且道洞山意作么生?莫乱说,子细好。”〕

  此外,《景德传灯录》卷七谈道“婺州五泄山灵默禅师。”卷十说“婺州五泄山灵默禅师法嗣四人一人见录。”“前五泄山灵默禅师法嗣。”在《洞山悟本录》则云:

  (悟本)师幼岁,从师因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

  师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其师骇然异之,曰:“吾非汝师。”即旨往

  五泄山礼灵默禅师。

  以上是僧传与灯录里所有关于灵默祖师的文字。但是仅由上面的记载来看,“虚默”是不是“灵默”还不能肯定,但是至少在马祖门下有一个以“默”为名的弟子,这与《七塔寺志》所说的“默乃马祖道一之嗣也”是相吻合的。但是,僧传描写的“马师振容而示相。默密契玄机。”与寺志所说的心镜祖师“参虚默契旨”,这些描述看来也是非常接近的。由于寺志对心镜祖师的禅法特点说得不多,加之没有其它的材料补充,故我们没有办法进行深入的比较。

  我们还可以从《宋高僧传》记载的另一方面并结合寺志的内容比较两人之间的特点。僧传说灵默禅师有灵异,以法术取胜。如他“住白砂道场,经于二载。猛虎来驯,近林产子,意有所依。又住东道场,地僻人稀,山神一夜震雷暴雨,悬崖委坠。投明,大树倒欹,庵侧树枝交络,茅苫略无少损,遐迩闻旃,皆来观叹。后游东白山,俄然中毒,而不求医。闭关宴坐。未几,毒化流汗而滴,乃复常矣。”“沿涧见青蛇天矫,瞪目如视行人,不动。咄之曰:“百姓溪竭苗死。汝胡不施雨救民邪。”至夜果大雨,合境云足,民荷其赐。”等等。寺志心镜祖师的传中有“师深入禅定,具大神通。相传师居天童日,尝以龙湫近清关桥,往来者众,易撄龙恐,乃咒龙入钵,移之太白峰顶,倾钵成池,使龙居之。又以小白岭上,有蟒噬人,商旅为患。师乃为蟒说法,持咒施食,化岭石作馒头以饲,患遂绝。……”

  通过以上两人的传记所载的灵异事情来看,灵默与心镜都有神异术,或大神通,他们所用的方法也非常相象,如灵默咄青蛇,心镜咒龙,为蟒说法等等,这至少说明五泄山一系的洪州禅含有术数的成份,灵默与心镜在法术上有着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寺志称心镜祖师为“马祖裔孙,五泄传人”,不仅在于师徒的传承,而且在法术的继承上也有共通之处。五泄的掌门人就是灵默,所以心镜祖师跟随的“虚默”禅师,很有可能就是“灵默”祖师。

  此外,从佛教的义理来看,虚灵从来就有相通之处,两词可以放在一起并用,指的是一种空灵的境界。因为“虚”自为空,“灵”乃不昧。如《出三藏记集序》卷第八曰:“夫至人也,揽通群妙凝神玄冥,虚灵响应感通无方。”《净土生无生论》云:“融通空有莫尚乎中,虚灵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然则即虚灵而应物也,即应物而虚灵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是称性而修也,绝待而照也。”《密庵和尚语录》曰:“乾三连坤六段,若也不会,切忌地盈虚灵隐。”《宏智禅师广录》卷第六云:“衲僧默游寂住,虚灵妙通。”卷第八又云:“一点虚灵入道环,明月光中窥自己。白云影外到家山,金硆转侧夜潮落。”《真心直说》云:“众生本性故,有时名为正眼。鉴诸有相故。有时号曰妙心,虚灵寂照故。虚灵寂照故,有时名曰主人翁。”《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一云:“于长安崇福寺译乌荼所进《华严经》。圆照鉴虚灵邃,澄观润文证义。”《释鉴稽古略续集(二)》曰:“询及儒释道三宗。必欲达之以妙己虚灵。”《镡津文集》卷第十七云:“堪笑浮云高,凌虚翳日星(凌虚或作扶摇)。宁作兰蕙幽,草中自芳馨。自足乃天分,未需尔虚灵。掩翳之所恶,胡为久亭亭。” 可见虚灵一词同义,“虚”与“灵”两者可以互相换用,如果此说成立,那么“虚默”与“灵默”为一人又未尝不可耶?

  总之,七塔寺的开山祖是心镜这是无疑的,心镜为“马祖裔孙,五泄传人”也是无疑的,七塔寺是禅宗的寺院,属于洪州宗也是无疑的,但是笔者以为对心镜的师父五泄虚默,在我们作过一些史料的分析之后,很有可能他就是僧传与灯录中记载的“五泄灵默”。

  

  

《虚默·灵默·心镜——宁波七塔寺祖师刍议》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