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虛默·靈默·心鏡——甯波七塔寺祖師刍議▪P2

  ..續本文上一頁。”僧雲:“還可雕琢也無?”師雲:“你試下手看。”

  越州觀察使差人問師:“依禅住持,依律住持?”師以偈答曰:“寂寞不持律,滔滔不坐禅。酽茶叁兩碗,意在鋤頭邊。”觀察使差人送百柄鋤頭,師才見送來,把棒趁出,卻雲:“我有一柄鋤頭,平生用不盡。誰要你送來?”專使卻來,具說前事,觀察使遙申禮拜。

  問:“此個門中始終事如何?”師雲:“你道目前成來多少時?”僧雲:“不會。”師雲:“我此間無你適來問底。”僧雲:“豈無和尚接人處?”師雲:“待你求則接。”僧雲:“請和尚接。”師雲:“你欠少什麼?”

  師元和十叁年化緣周畢,澡浴焚香,端坐繩床。大集僧衆,殷勤叮囑,囑累,開喻門徒雲:“妙色真常,本無生滅。法身圓寂,甯有去來?千聖同源,萬靈一辄。吾今示滅,不假興衰。無強勞形,須存正念。傥遵此命,真報我恩。若固違言,非吾弟子。”

  有人問:“什麼處去?”師雲:“無處去。”僧雲:“某甲何以不見?”師雲:“非眼所睹。”洞山聞舉,雲:“作家。”

  師正坐,疊掌收光,一刹那間,便歸圓寂。享齡七十二,僧臘叁十一。沙門志閑撰碑文矣。

  依《祖堂集》的內容,可以看出,靈默基本上是持馬祖的家法,即貴在領悟,不在經文。學佛得法,貴在即心頓悟契入,因爲“妙色真常,本無生滅。法身圓寂,甯有去來?千聖同源,萬靈一辄。”有僧人向靈默求法,靈活默以“你欠少什麼?”一句就駁回,是說所謂的法在你自己,何必還向外索求呢?馬祖的即心即佛的家風全盤被靈默法師接受,大機大用,活用現前。

  《景德傳燈錄·五泄靈默》(卷七)主要集錄的《祖堂集》的內容,原文不長,錄之如下:

  婺州五泄山靈默禅師者。毗陵人也。姓宣氏。初谒豫章馬大師。馬接之因披剃受具。

  後初參石頭。時裝腰便上方丈見石頭坐次便問。一言相契即住,不然便發。石頭據坐師便發去。石頭隨後逐至門外。召雲:“闍梨闍梨。”師回首。石頭雲:“從生至老只是這個。又回頭轉腦作什麼。”師于言下忽然有省。便踏折拄杖。一住二十年爲侍者。(洞山雲:“當時若不是五泄先師。大難承當。然雖如此,猶涉在途。”長慶雲:“險。”玄覺雲:“那個是涉在途處。”有僧雲:“爲伊叁寸途中薦得。所以在途。”玄覺雲:“爲複薦得自己。爲複薦得叁寸。若是自己爲什麼成叁寸。若是叁寸,爲什麼悟去。且道,洞山意旨作麼生。莫亂說,子細好。”)

  《五燈會元·五泄靈默》(卷叁)與《景德傳燈靈》內容基本相同,但是字數略少一些。錄之如下:

  婺州五泄山靈默禅師,毗陵人也。姓宣氏。初谒馬祖,遂得披剃受具。後遠谒石

  頭,便問:“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頭據坐,師便行,頭隨後召 “從生至死,只是這個。回頭轉腦作麼?”師言下大悟,乃拗折拄杖而棲止焉。〔洞山雲:“堂時若不是五泄先師,大難承當。然雖如此,猶涉在途。”長慶雲:“險。”玄覺雲:“那個是涉在途處。”有僧雲:“爲伊叁寸途中薦得,所以在途。”玄覺雲:“爲複薦得自己,爲複薦得叁寸?若是自己,爲甚麼成叁寸?若是叁寸,爲甚麼悟去?且道洞山意作麼生?莫亂說,子細好。”〕

  此外,《景德傳燈錄》卷七談道“婺州五泄山靈默禅師。”卷十說“婺州五泄山靈默禅師法嗣四人一人見錄。”“前五泄山靈默禅師法嗣。”在《洞山悟本錄》則雲:

  (悟本)師幼歲,從師因念《般若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忽以手扪面,問

  師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經言無。”其師駭然異之,曰:“吾非汝師。”即旨往

  五泄山禮靈默禅師。

  以上是僧傳與燈錄裏所有關于靈默祖師的文字。但是僅由上面的記載來看,“虛默”是不是“靈默”還不能肯定,但是至少在馬祖門下有一個以“默”爲名的弟子,這與《七塔寺志》所說的“默乃馬祖道一之嗣也”是相吻合的。但是,僧傳描寫的“馬師振容而示相。默密契玄機。”與寺志所說的心鏡祖師“參虛默契旨”,這些描述看來也是非常接近的。由于寺志對心鏡祖師的禅法特點說得不多,加之沒有其它的材料補充,故我們沒有辦法進行深入的比較。

  我們還可以從《宋高僧傳》記載的另一方面並結合寺志的內容比較兩人之間的特點。僧傳說靈默禅師有靈異,以法術取勝。如他“住白砂道場,經于二載。猛虎來馴,近林産子,意有所依。又住東道場,地僻人稀,山神一夜震雷暴雨,懸崖委墜。投明,大樹倒欹,庵側樹枝交絡,茅苫略無少損,遐迩聞旃,皆來觀歎。後遊東白山,俄然中毒,而不求醫。閉關宴坐。未幾,毒化流汗而滴,乃複常矣。”“沿澗見青蛇天矯,瞪目如視行人,不動。咄之曰:“百姓溪竭苗死。汝胡不施雨救民邪。”至夜果大雨,合境雲足,民荷其賜。”等等。寺志心鏡祖師的傳中有“師深入禅定,具大神通。相傳師居天童日,嘗以龍湫近清關橋,往來者衆,易撄龍恐,乃咒龍入缽,移之太白峰頂,傾缽成池,使龍居之。又以小白嶺上,有蟒噬人,商旅爲患。師乃爲蟒說法,持咒施食,化嶺石作饅頭以飼,患遂絕。……”

  通過以上兩人的傳記所載的靈異事情來看,靈默與心鏡都有神異術,或大神通,他們所用的方法也非常相象,如靈默咄青蛇,心鏡咒龍,爲蟒說法等等,這至少說明五泄山一系的洪州禅含有術數的成份,靈默與心鏡在法術上有著不可分的關系,所以寺志稱心鏡祖師爲“馬祖裔孫,五泄傳人”,不僅在于師徒的傳承,而且在法術的繼承上也有共通之處。五泄的掌門人就是靈默,所以心鏡祖師跟隨的“虛默”禅師,很有可能就是“靈默”祖師。

  此外,從佛教的義理來看,虛靈從來就有相通之處,兩詞可以放在一起並用,指的是一種空靈的境界。因爲“虛”自爲空,“靈”乃不昧。如《出叁藏記集序》卷第八曰:“夫至人也,攬通群妙凝神玄冥,虛靈響應感通無方。”《淨土生無生論》雲:“融通空有莫尚乎中,虛靈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然則即虛靈而應物也,即應物而虛靈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是稱性而修也,絕待而照也。”《密庵和尚語錄》曰:“乾叁連坤六段,若也不會,切忌地盈虛靈隱。”《宏智禅師廣錄》卷第六雲:“衲僧默遊寂住,虛靈妙通。”卷第八又雲:“一點虛靈入道環,明月光中窺自己。白雲影外到家山,金硆轉側夜潮落。”《真心直說》雲:“衆生本性故,有時名爲正眼。鑒諸有相故。有時號曰妙心,虛靈寂照故。虛靈寂照故,有時名曰主人翁。”《佛祖統紀》卷第四十一雲:“于長安崇福寺譯烏荼所進《華嚴經》。圓照鑒虛靈邃,澄觀潤文證義。”《釋鑒稽古略續集(二)》曰:“詢及儒釋道叁宗。必欲達之以妙己虛靈。”《镡津文集》卷第十七雲:“堪笑浮雲高,淩虛翳日星(淩虛或作扶搖)。甯作蘭蕙幽,草中自芳馨。自足乃天分,未需爾虛靈。掩翳之所惡,胡爲久亭亭。” 可見虛靈一詞同義,“虛”與“靈”兩者可以互相換用,如果此說成立,那麼“虛默”與“靈默”爲一人又未嘗不可耶?

  總之,七塔寺的開山祖是心鏡這是無疑的,心鏡爲“馬祖裔孫,五泄傳人”也是無疑的,七塔寺是禅宗的寺院,屬于洪州宗也是無疑的,但是筆者以爲對心鏡的師父五泄虛默,在我們作過一些史料的分析之後,很有可能他就是僧傳與燈錄中記載的“五泄靈默”。

  

  

《虛默·靈默·心鏡——甯波七塔寺祖師刍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