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伏牛山云岩寺初探

  伏牛山云岩寺初探

  黄夏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本文对明代伏牛山地区的云岩寺作了较深入的讨论,在考察现有的两块明碑的基础上,指出伏牛山云岩寺的确是伏牛山上一座五脏俱全的规范寺院,云岩寺碑是明代寺院为了争夺寺产所做的一种图存的努力,碑中所记的僧人与他人争夺庙产的过程与来龙去脉,以及官府的断案等最后结果,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当时伏牛山佛教与官府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进入研究政教关系的一面。现在学术界对伏牛山的佛教还没有研究,本文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基本的史实与思路。

  关键词:伏牛山佛教;明代佛教;云岩寺;禅宗;寺院经济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07)01-0000-00

  收稿日期:2007-01-17

  作者简介:黄夏年(1954—),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审、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社长、《世界宗教文化》主编。

  伏牛山的佛教历史悠久,资料众多,派系明显,人物重要,寺院不少,但是到了现在,这些都成为历史,如今伏牛山地区已经没有寺院,仅有遗址和残渣砖瓦尚存,十分遗憾。2006年10月底,笔者应邀前往伏牛山考察,在嵩县宗教局长丁见智等人的陪同下,考察了现存的伏牛山云岩寺遗址,在开辟的梯田上,云岩寺碑孤独地耸立在荒野,让人不禁感到寒心,昔日的喧嚣已经被静谧的田野取代,这就是中国佛教得而在失,失而在得的规律。

  一、现存两块云岩寺碑文的内容

  现存的云岩寺碑文有二块,均为明代撰刻。两碑内容全文如下:

  (一)、伏牛山云岩寺记[1]

  乔 缙

  河南嵩县西南三百里有山曰伏牛,耸拔数千仞,盘错四百里。怪石虬松,崔巍岈峭,豁尔屏开,双峰双峙。钜区中夷曰:云岩寺前横踊水,摄梁入寺,大雄巍峨,左伽蓝,右禅堂,钟阁在前,左藏乘居殿,后铅松茂卉,凌云蔽日。过此已收上石磴崖梯,攀缘跻摄越二十里,及临绝顶,横亘坪曰:大漫也。龙鳞之石,翠羽之木遍岭巅。中央泓水碧石壁彻内坎小池,古龙湫也。池水澄澈,寒气凛冽,数步之外,侵逼肌骨,虽盛暑犹隆冬也。石开小窍,有物时出,长尺许,牛首麟股,虬髯鹰爪,游衍波面或岸表,再入再显,久而复潜。本郡尝以岁旱种植焦萎,官民祈祷,久莫之雨。乃启洛之明藩,伊王遣官,赍香诣山拜祷,以净瓶轩岸几,扣拜之久,瓶水自生满函而发,不日霖澍大作,禾苗勃苏,灵感之迅速若此。非直泽佑方民,实足以护法卫教,远近高腊欲跻圣果者必以此。窟宅霞庵云窦遍满陵谷,东抵黄连朵,西武鸡脚蔓,南域石淙,北界寿圣,嶙峋插汉,颉颃泰华,睥睨衡霍,俯看烟云,将峻极于天地也。

  始唐自大禅师访遴开创。师吴兴人,姓季氏,依径山禅师,受具后于南康见马大师,发明心要,因承马祖,命持书谒中国。师将行,咨大师曰:弟子别后,归何所止?大师曰:逢牛可止。遂即其道,达此境,闻俗呼野牛岭,乃询其故,对曰:闻有牛齿人,甚狠恶,虽猎者犹惧。师默忆前记,踌躇而进。方至凸岭,值此神异,遂祝之曰:果符先师之言,尔乃前导,吾从后随。牛即泯然从导,且行且顾,及涉西寺之基,皆蹲踞,少时及绝顶,牛忽不见,俄而烟雾晦冥,雷音震壑,变化莫测,乃知牛即神龙一化耳。此开创之由也。至今山人于野牛岭铸铁牛以像之,故号伊阙伏牛,自在禅师也。皇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独空居此,复加葺理。后有亮公、广公接续兹者,觉公照堂,禅栖岁久,稔达颠末,恐后世遂无碑以传,杖锡下山,远涉征记。夫伏牛,天下名山也;云岩,于下名刹也。野牛降伏而山名,白云吐岫而寺号。山与寺相掩,寺与山相倚。扶草树阴森,藤萝交络,钟鼓齐音,殿堂伦奂。心因境静,境逐心闲,可以修最上乘,解第一义。造乎其源,入乎无相,所谓转惑见为圆智,脱群迷为正觉,舍大暗为老明,必依此而得之也,于是乎记。

  (二)、伏牛山云岩寺记(阳文)[2]

  嵩治城南三百里山曰伏牛。考之邑志,有唐号自在禅师者,次岭巅闻野牛狞恶噬人,师适遇牛,偎首卧地者降伏然,故名之。传谓牛乃龙化,其言不经,亦不深究。厥寺曰云岩者,即师住锡明心之所,所以开胜名也。有上、下之分。然师道固有道,以牛得山而定居,良不偶。此山之所以秀拔群岳,名擅海宇几耳之者,咸知为耸林巨擘,四方缁流托动,计数千余,亦尝闻之未及见。丁丑岁,筮仕承乏兹邑莅政,明年以道宪佥汪公檄委观民风,跋历万山路羊肠,币造此境。寺僧群然,遮迎道左,罗拜于途曰:明年贤劳,过此少憩,山门之光也。固邀,遂登览于寺。约俊殿堂,焕乎整饰,问之,东步不能百,有古洞,屹中多怪石,泉声如鸣佩环,僧桥其上,以达藏经洞阁,之起崇(林+室)飞瞢(下无)接汉,延宇垂(阿)而轿舆(煞)自,既而四顾,苍崖嶙峋,壁立万仞,松柏阴森,竞翠清馨袭人。僧舍散落,遍岩谷高下,陆下隐半见。远眺诸山,岿然来朝,势若星拱。目询之僧历历指白:倚北者。曰:大(山+曼)垅陡,人可攀摄,鸟道萦纡。徐缘石磴三十里许,(向)俊距绝顶上,有娑竭龙池灵异,莫敢近。有垛曰东邙,曰西邙,巍峨雄峙,联蔓而相望,枫环溜飞,云霞出没,直阳相对,日高黄蔓。左曰黄崎岱垛,右曰鸡脚,三峰相去,扉可以寻仞计,然皆插霄。近白连耸如列,屏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鹿逸豚游兴夫,啼月之猿,啸风之虎,交迹于中,而鸣禽凼鸟,未悉以类举也。山之外白河,洪流环抱其麓,以限旁邑,计厥山盘据五百里,而(路+若)子散处,事农诛茅为庵者,不下数百墅。其间层峦迭嶂,深壑峻岭,得其绍基者甚繁。以伏牛冠之,犹卧牛之在岳也。噫!山之胜若此,盖天钟秀于是,方果前唐之世沦于荒落(与+欠)。僧应曰:释氏传,云阳有号碎支者,启肇乐道于斯,手植莲花,香满峪,因名之莲花山。第世远不何,代而佛之舍利灵骨犹存之函。余将信而且疑,始置之。惟谓嵩之提封及稽此古千秉之国不是适。厥既剧矣,余叨吏之。则夫山川之美,风景之殊,民俗之淳温,四境之内宣悉受知也。今伏牛山得秉便一门,酷爱其佳丽,而欲识之,以追着千古之遗迹灭,无寺而空行者,柳子论观游为政之,具信然(与+欠)。乃撰其事,书之阳。若夫山之疆土,废而复之者,续载于隐。僧拜手曰:我众志也。遂列之下雪岩云空寺普揭场。具上。云岩下鹿

  大明政德十三年岁舍戊寅秋九月吉,文林郎知河南府嵩县事,前举进士,华容王官之撰 廪膳生(郑)杨 放书

  嵩县县氶宋惟中 主薄李森 典史邓显 儒学教谕申佐 训导任必绍 时熙

  本寺住持僧兴隆 执事僧澄惠思启

  从住持 石僧伍景(以下有二十多个字的位置概无字迹)

  阴文[3]

  夫以唐自在禅师修道此山,迄今甫将千年,缁流托居渐繁。迫于衣食,而荷镢操锄日益开垦,所以山皆有田可种,而僧有果可食。岂意比来不律之僧与(疑为兴)容,拜为恩家,推称山主,以致谋侵北山,妄作己业。正德五年(1510)太和保民张祥、芦得、芦学相继将古佛山场寺院,上至龙池大漫,平白受价卖与董英为业。是时住持悟景历发本寺众僧悟德真惠、可郎得林园等协力起讼。真惠且词,蒙分巡道佥事吴按临本县,将芦得所侵山地仍 断与僧真惠产业。至八年又被常杰、芦营、芦得,契以伏牛山为芦学、李宣粮地,具告本府知府何庆。悟景会住持圆□秀亦诉其情。蒙一并批送推官问案下,其劳周折不可尽述。即同将常杰文契入卷,还价银二十五两,带粮四斗五升,其地断悟景付常住(官)业十年。又于董英相和住持圆秀,又圆监、祖享、真惠等用价二十八两,赎回董英通契,并一共带粮退祠内之地,亦于平和主持可银郎会同圆监、德恺、续方等,用价银十五两赎回一契,带粮一斗八升。通前告争,取赎带粮将地,尽属常住,永远(官)业。庆无□词,以起争端。□以修心养性本纳僧之家法,而乃弃业捐生累讼数年,劳苦难喻,不适复古刹山场之□物,恐遗笑于后人也。为后人者可不观此勉焉。今将此山属地二四至及庵场执事人等备记于此,以垂永远之规程,尚镇守之故。记时正德已卯孟冬本寺主持兴隆书。

  本寺历代禅师无用、愚机、智斗、子宣、回回、通蜀、空无、尽量、大川、降古、潭深、古心、□东、铁牛、胡铁、古峰、古翠、柏岩、大方、顺宗

  庵主 崇盈 永镇 道果 成净 能怀 道潭 净方 江满 圆庆 圆性 圆祥 洪秀 圆亮 洪智 道果 洪涛 周现 海宝 祖能 祖金 常贤

  嵩县功德主 陈全 男陈苍 道郎 道明 棠玄 慧钦 祖胜 德成 德聪 洪兴 洪祥 陈序 执事都提 都官监寺藏主副寺庄显监寺典坐 库头西序 执事 前堂 首座后堂 西堂 首座立僧悦众书记知庆(典)座 安 自甘□□不辞 许名妄兴,民载万有,僧应有业。一时丑五壬,无申输租遗恨,增禅衲益,产丰产赀,利俗人宝。

  二、两块云岩寺碑有关问题的提出

  以上两块碑,均撰就于明代。中国佛教到了明代,由于佛教界内部派系众多,分支亦繁,于是到了这时佛教界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清理门户的要求,许多寺院都以正宗来标谤,佛教学者纷纷撰写灯录与宗谱,“曰正统,昭法系也。”[4]其目的就是“派别支殊,渊源则一。纪世总标大鉴,千百世分门之渐,自可永杜。”[5]如四川大足石窟宝顶道场坛台孝经洞外左侧,就立有《临济正宗记》[6]碑一通,甚至有的宗谱直接就以此为目的而编纂,如临济宗陕西终南山勅德峪天龙寺派的宗谱是:“明德义幽玄,昭然廓性天,慧灯联海焰,万固永流传。”[7]伏牛山云岩寺的碑文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而出现的,这在碑文里已经说的很明确,即“禅栖岁久,稔达颠末,恐后世遂…

《伏牛山云岩寺初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