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伏牛山雲岩寺初探

  伏牛山雲岩寺初探

  黃夏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本文對明代伏牛山地區的雲岩寺作了較深入的討論,在考察現有的兩塊明碑的基礎上,指出伏牛山雲岩寺的確是伏牛山上一座五髒俱全的規範寺院,雲岩寺碑是明代寺院爲了爭奪寺産所做的一種圖存的努力,碑中所記的僧人與他人爭奪廟産的過程與來龍去脈,以及官府的斷案等最後結果,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了當時伏牛山佛教與官府之間的關系,由此可以進入研究政教關系的一面。現在學術界對伏牛山的佛教還沒有研究,本文可以彌補這一缺憾,並爲後來的研究提供基本的史實與思路。

  關鍵詞:伏牛山佛教;明代佛教;雲岩寺;禅宗;寺院經濟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4970(2007)01-0000-00

  收稿日期:2007-01-17

  作者簡介:黃夏年(1954—),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編審、世界宗教研究雜志社社長、《世界宗教文化》主編。

  伏牛山的佛教曆史悠久,資料衆多,派系明顯,人物重要,寺院不少,但是到了現在,這些都成爲曆史,如今伏牛山地區已經沒有寺院,僅有遺址和殘渣磚瓦尚存,十分遺憾。2006年10月底,筆者應邀前往伏牛山考察,在嵩縣宗教局長丁見智等人的陪同下,考察了現存的伏牛山雲岩寺遺址,在開辟的梯田上,雲岩寺碑孤獨地聳立在荒野,讓人不禁感到寒心,昔日的喧囂已經被靜谧的田野取代,這就是中國佛教得而在失,失而在得的規律。

  一、現存兩塊雲岩寺碑文的內容

  現存的雲岩寺碑文有二塊,均爲明代撰刻。兩碑內容全文如下:

  (一)、伏牛山雲岩寺記[1]

  喬 缙

  河南嵩縣西南叁百裏有山曰伏牛,聳拔數千仞,盤錯四百裏。怪石虬松,崔巍岈峭,豁爾屏開,雙峰雙峙。钜區中夷曰:雲岩寺前橫踴水,攝梁入寺,大雄巍峨,左伽藍,右禅堂,鍾閣在前,左藏乘居殿,後鉛松茂卉,淩雲蔽日。過此已收上石磴崖梯,攀緣跻攝越二十裏,及臨絕頂,橫亘坪曰:大漫也。龍鱗之石,翠羽之木遍嶺巅。中央泓水碧石壁徹內坎小池,古龍湫也。池水澄澈,寒氣凜冽,數步之外,侵逼肌骨,雖盛暑猶隆冬也。石開小竅,有物時出,長尺許,牛首麟股,虬髯鷹爪,遊衍波面或岸表,再入再顯,久而複潛。本郡嘗以歲旱種植焦萎,官民祈禱,久莫之雨。乃啓洛之明藩,伊王遣官,赍香詣山拜禱,以淨瓶軒岸幾,扣拜之久,瓶水自生滿函而發,不日霖澍大作,禾苗勃蘇,靈感之迅速若此。非直澤佑方民,實足以護法衛教,遠近高臘欲跻聖果者必以此。窟宅霞庵雲窦遍滿陵谷,東抵黃連朵,西武雞腳蔓,南域石淙,北界壽聖,嶙峋插漢,颉颃泰華,睥睨衡霍,俯看煙雲,將峻極于天地也。

  始唐自大禅師訪遴開創。師吳興人,姓季氏,依徑山禅師,受具後于南康見馬大師,發明心要,因承馬祖,命持書谒中國。師將行,咨大師曰:弟子別後,歸何所止?大師曰:逢牛可止。遂即其道,達此境,聞俗呼野牛嶺,乃詢其故,對曰:聞有牛齒人,甚狠惡,雖獵者猶懼。師默憶前記,躊躇而進。方至凸嶺,值此神異,遂祝之曰:果符先師之言,爾乃前導,吾從後隨。牛即泯然從導,且行且顧,及涉西寺之基,皆蹲踞,少時及絕頂,牛忽不見,俄而煙霧晦冥,雷音震壑,變化莫測,乃知牛即神龍一化耳。此開創之由也。至今山人于野牛嶺鑄鐵牛以像之,故號伊阙伏牛,自在禅師也。皇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獨空居此,複加葺理。後有亮公、廣公接續茲者,覺公照堂,禅棲歲久,稔達顛末,恐後世遂無碑以傳,杖錫下山,遠涉征記。夫伏牛,天下名山也;雲岩,于下名刹也。野牛降伏而山名,白雲吐岫而寺號。山與寺相掩,寺與山相倚。扶草樹陰森,藤蘿交絡,鍾鼓齊音,殿堂倫奂。心因境靜,境逐心閑,可以修最上乘,解第一義。造乎其源,入乎無相,所謂轉惑見爲圓智,脫群迷爲正覺,舍大暗爲老明,必依此而得之也,于是乎記。

  (二)、伏牛山雲岩寺記(陽文)[2]

  嵩治城南叁百裏山曰伏牛。考之邑志,有唐號自在禅師者,次嶺巅聞野牛獰惡噬人,師適遇牛,偎首臥地者降伏然,故名之。傳謂牛乃龍化,其言不經,亦不深究。厥寺曰雲岩者,即師住錫明心之所,所以開勝名也。有上、下之分。然師道固有道,以牛得山而定居,良不偶。此山之所以秀拔群嶽,名擅海宇幾耳之者,鹹知爲聳林巨擘,四方缁流托動,計數千余,亦嘗聞之未及見。丁醜歲,筮仕承乏茲邑莅政,明年以道憲佥汪公檄委觀民風,跋曆萬山路羊腸,幣造此境。寺僧群然,遮迎道左,羅拜于途曰:明年賢勞,過此少憩,山門之光也。固邀,遂登覽于寺。約俊殿堂,煥乎整飾,問之,東步不能百,有古洞,屹中多怪石,泉聲如鳴佩環,僧橋其上,以達藏經洞閣,之起崇(林+室)飛瞢(下無)接漢,延宇垂(阿)而轎輿(煞)自,既而四顧,蒼崖嶙峋,壁立萬仞,松柏陰森,競翠清馨襲人。僧舍散落,遍岩谷高下,陸下隱半見。遠眺諸山,巋然來朝,勢若星拱。目詢之僧曆曆指白:倚北者。曰:大(山+曼)垅陡,人可攀攝,鳥道萦纡。徐緣石磴叁十裏許,(向)俊距絕頂上,有娑竭龍池靈異,莫敢近。有垛曰東邙,曰西邙,巍峨雄峙,聯蔓而相望,楓環溜飛,雲霞出沒,直陽相對,日高黃蔓。左曰黃崎岱垛,右曰雞腳,叁峰相去,扉可以尋仞計,然皆插霄。近白連聳如列,屏翠羽之木,龍鱗之石均蔭其上。鹿逸豚遊興夫,啼月之猿,嘯風之虎,交迹于中,而鳴禽凼鳥,未悉以類舉也。山之外白河,洪流環抱其麓,以限旁邑,計厥山盤據五百裏,而(路+若)子散處,事農誅茅爲庵者,不下數百墅。其間層巒疊嶂,深壑峻嶺,得其紹基者甚繁。以伏牛冠之,猶臥牛之在嶽也。噫!山之勝若此,蓋天鍾秀于是,方果前唐之世淪于荒落(與+欠)。僧應曰:釋氏傳,雲陽有號碎支者,啓肇樂道于斯,手植蓮花,香滿峪,因名之蓮花山。第世遠不何,代而佛之舍利靈骨猶存之函。余將信而且疑,始置之。惟謂嵩之提封及稽此古千秉之國不是適。厥既劇矣,余叨吏之。則夫山川之美,風景之殊,民俗之淳溫,四境之內宣悉受知也。今伏牛山得秉便一門,酷愛其佳麗,而欲識之,以追著千古之遺迹滅,無寺而空行者,柳子論觀遊爲政之,具信然(與+欠)。乃撰其事,書之陽。若夫山之疆土,廢而複之者,續載于隱。僧拜手曰:我衆志也。遂列之下雪岩雲空寺普揭場。具上。雲岩下鹿

  大明政德十叁年歲舍戊寅秋九月吉,文林郎知河南府嵩縣事,前舉進士,華容王官之撰 廪膳生(鄭)楊 放書

  嵩縣縣氶宋惟中 主薄李森 典史鄧顯 儒學教谕申佐 訓導任必紹 時熙

  本寺住持僧興隆 執事僧澄惠思啓

  從住持 石僧伍景(以下有二十多個字的位置概無字迹)

  陰文[3]

  夫以唐自在禅師修道此山,迄今甫將千年,缁流托居漸繁。迫于衣食,而荷镢操鋤日益開墾,所以山皆有田可種,而僧有果可食。豈意比來不律之僧與(疑爲興)容,拜爲恩家,推稱山主,以致謀侵北山,妄作己業。正德五年(1510)太和保民張祥、蘆得、蘆學相繼將古佛山場寺院,上至龍池大漫,平白受價賣與董英爲業。是時住持悟景曆發本寺衆僧悟德真惠、可郎得林園等協力起訟。真惠且詞,蒙分巡道佥事吳按臨本縣,將蘆得所侵山地仍 斷與僧真惠産業。至八年又被常傑、蘆營、蘆得,契以伏牛山爲蘆學、李宣糧地,具告本府知府何慶。悟景會住持圓□秀亦訴其情。蒙一並批送推官問案下,其勞周折不可盡述。即同將常傑文契入卷,還價銀二十五兩,帶糧四鬥五升,其地斷悟景付常住(官)業十年。又于董英相和住持圓秀,又圓監、祖享、真惠等用價二十八兩,贖回董英通契,並一共帶糧退祠內之地,亦于平和主持可銀郎會同圓監、德恺、續方等,用價銀十五兩贖回一契,帶糧一鬥八升。通前告爭,取贖帶糧將地,盡屬常住,永遠(官)業。慶無□詞,以起爭端。□以修心養性本納僧之家法,而乃棄業捐生累訟數年,勞苦難喻,不適複古刹山場之□物,恐遺笑于後人也。爲後人者可不觀此勉焉。今將此山屬地二四至及庵場執事人等備記于此,以垂永遠之規程,尚鎮守之故。記時正德已卯孟冬本寺主持興隆書。

  本寺曆代禅師無用、愚機、智鬥、子宣、回回、通蜀、空無、盡量、大川、降古、潭深、古心、□東、鐵牛、胡鐵、古峰、古翠、柏岩、大方、順宗

  庵主 崇盈 永鎮 道果 成淨 能懷 道潭 淨方 江滿 圓慶 圓性 圓祥 洪秀 圓亮 洪智 道果 洪濤 周現 海寶 祖能 祖金 常賢

  嵩縣功德主 陳全 男陳蒼 道郎 道明 棠玄 慧欽 祖勝 德成 德聰 洪興 洪祥 陳序 執事都提 都官監寺藏主副寺莊顯監寺典坐 庫頭西序 執事 前堂 首座後堂 西堂 首座立僧悅衆書記知慶(典)座 安 自甘□□不辭 許名妄興,民載萬有,僧應有業。一時醜五壬,無申輸租遺恨,增禅衲益,産豐産赀,利俗人寶。

  二、兩塊雲岩寺碑有關問題的提出

  以上兩塊碑,均撰就于明代。中國佛教到了明代,由于佛教界內部派系衆多,分支亦繁,于是到了這時佛教界內部自發地産生了清理門戶的要求,許多寺院都以正宗來標謗,佛教學者紛紛撰寫燈錄與宗譜,“曰正統,昭法系也。”[4]其目的就是“派別支殊,淵源則一。紀世總標大鑒,千百世分門之漸,自可永杜。”[5]如四川大足石窟寶頂道場壇臺孝經洞外左側,就立有《臨濟正宗記》[6]碑一通,甚至有的宗譜直接就以此爲目的而編纂,如臨濟宗陝西終南山勅德峪天龍寺派的宗譜是:“明德義幽玄,昭然廓性天,慧燈聯海焰,萬固永流傳。”[7]伏牛山雲岩寺的碑文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而出現的,這在碑文裏已經說的很明確,即“禅棲歲久,稔達顛末,恐後世遂…

《伏牛山雲岩寺初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