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虛默·靈默·心鏡——甯波七塔寺祖師刍議

  虛默·靈默·心鏡——甯波七塔寺祖師刍議

  內容提要:七塔寺的曆史上,心鏡祖師是第一個開山者。心鏡祖師的師父“五泄虛默”祖師,僅出現在《七塔寺志》上,僧傳與燈錄無載,但有“靈默”一師。本文通過對燈錄和僧傳的記載,作過一些史料的分析之後,以爲對心鏡的師父虛默,很有可能他就是僧傳與燈錄中記載的“五泄靈默”。

  關鍵詞:七塔寺、五泄虛默、心鏡禅師

  作者黃夏年,1954年生,哲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編審,《世界宗教文化》主編。 浙江甯波七塔寺,原爲江西分甯令四明任景求私宅,唐大中十二年(858)任景求舍宅爲寺,心鏡祖師居之,初名東津禅院,奉敕改名爲棲心寺。之後“曆年既久,興廢疊更”,到了宋代大中祥符元年,賜額崇壽寺。明洪武十九年,成爲普陀山前寺,名寶陀寺,是爲觀音道場也。到了永樂年間,改稱今名。清鹹豐同治年間,寺再度傾圯,到了光緒年間,得以重興。“文革”期間,“寺像毀壞,法物蕩然”,十一屆叁中會全以後,“重告修複。崇棲榤閣,煥然一新。” 這座至今已經有了1000多年曆史的寺院,中經幾頹幾興,最終還是保存下來,在當代中國煥發出青春。

  一

  中國佛教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外來的佛教與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相互結合,佛教始終在不斷地調整自己,盡可能與社會相適應,所以最終成爲中國人的佛教,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

  《唐高僧傳》裏曾經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益州(今四川成都)釋慧恭法師與慧遠法師已經30余年沒有見面了。有一次他們終于相見了,大家非常高興,同宿一室,徹夜暢談。慧遠談話像泉湧一樣泄出,可是慧恭對此竟毫無反映。慧遠不解,問慧恭:“離別多時,今得相見,我們正爲此高興慶祝,你怎麼沒有什麼說得呢?你若獲得覺悟而無可說,也就不能得到無所得的境界了?”慧恭回答“我這個人爲性暗劣,對什麼都無所解。”慧遠說:“大的方面無所解,你還能不讀誦一部經?”慧恭答:“我唯一誦得的就是《觀世音經》一卷。”慧遠一聽,面露怒容說:“《觀世音經》連小兒童子皆能誦之,何必勞駕你這樣的大人物呢。你還在童子出家時,就與我立誓望證道果。怎麼叁十年來就只誦了這一部如手指大的小經呢?你不是暗鈍的人,一定是懶墮所爲。我非常失望,只能與你斷交。你早點離開吧,不要再給我增加煩惱啦。”慧恭說:“經卷雖小,也是佛口中所說,遵敬者能得無量福,輕慢者將得無量罪。願你暫時息嗔心,我爲你再誦一遍《觀世音經》後,就與你告別。”慧遠大笑說:“《觀世音經》不就是《法華經·普門品》嗎,我已講過數百遍了,還需要你再來擾我的耳朵嗎?”慧恭說:“佛書之外的書曾經說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果你不專心聽佛語,豈不是以人來棄法嗎。”于是慧恭在庭前結壇,安高座,繞壇數匝,頂禮升高座,發聲唱經題,這時異香遍滿房宇,花卉滿園。慧遠聽後感動得淚下交連,連忙認錯,請慧恭原諒自己的無知。這則故事說明了什麼?說明佛教傳世,寺院、佛經、佛像雖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人,佛教之所以能夠與中國社會結合,其中中國僧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是佛教傳世的顛撲不破的真理。這個道理早爲中國人所知,南朝劉宋太宗爲湘東王時,禮接智猛爲僧官。太宗的理由是:“夫人能弘道,道籍人弘。今得法師非直道益蒼生,亦有光於世望。”此事出自梁《高僧傳》。

  七塔寺的曆史,無疑是一部中國佛教史的縮影。《七塔寺志》記載了它的曲曲折折的命運。在七塔史的曆史上,有過不少的著名人物,他們大到對中國佛教,小到浙江的佛教,乃至四明地區的佛教貢獻了自己的一生。從寺志可以看到,七塔寺的曆史至少有過叁次重大轉折的時期。心鏡祖師是第一個開山者。他在兵燹之際,臨危不懼,用定力退兵,保全了寺院。慈運法師是中興者,光緒年間,原本已經傾圯的寺院,在他的手裏重新恢複,“千載唐刹,實賴重光”。月西法師是再次重光者,他忍辱負重,廢寢忘食,讓“七塔香火,興盛如昔”。叁位祖師的功德昭顯,各有側重。心鏡祖師開山,功莫大焉。慈運法師中興祖庭,繼往開來。月西法師再現前景,開拓未來。

  二

  在七塔寺史上,心鏡祖師所處的時代——唐代佛教,這是中國佛教的鼎盛時期,但是經過唐武宗會昌(843)滅佛,中國佛教受到了重挫。之後宣宗繼位,佛教得以恢複,再次走上了又一個新的時期,雖然這時的佛教已經不能與以往的鼎盛時期的佛教相比,然而佛教的影響仍然巨大,特別是這時馬祖道一的洪州禅開始傳入浙江地區,洪州禅師遍布了浙江境內。據陳榮福先生的《浙江佛教史》統計,這一時期在浙江直接得到馬祖親灸的弟子有十人,他們是:杭州鹽字海昌院齊安國師及其弟子徑山鑒宗禅師,明州(今浙江甯波)大梅山法常禅師及其弟子杭州天龍和尚,婺州(今浙江金華)五泄山靈默禅師及其弟子婺州蘇溪和尚,越州(今浙江紹興)大珠慧海禅師,興善惟寬禅師,鵝湖(今江西上饒西部)大義禅師,溫州佛(山+奧)和尚,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師,天臺普岸禅師,衢州(今浙江衢縣)子湖利縱禅師,臺州浮江和尚,婺州木陳從朗禅師,杭州多福和尚,睦州龍興寺陳尊宿,杭州千頃山楚南禅師,杭州羅漢院宗徹禅師,明州雪窦常通禅師,臺州勝光和尚,金華俱胝和尚。(191-203頁)。

  《七塔寺志》載:“(心鏡)複詣五泄,參虛默契旨,默乃馬祖道一之嗣也。” 因此從法系上講,心鏡法師是屬于馬祖道一之門下的子孫。

  心鏡祖師的師父“虛默”祖師,僅出現在《七塔寺志》上,僧傳與燈錄無載,但有“靈默”一師。這個靈默祖師就是馬祖在浙江的十個弟子之一,即五泄山靈默。

  《宋高僧傳·靈默傳》(卷十)載:

  “釋靈默。俗姓宣,毗陵人也。本成立之歲,悅學忘疲,約以射策登第,以榮親裏。

  承豫章馬大師聚衆敷演。造禅關,馬師振容而示相,默密契玄機,便求披剃,若熟癰之待刺耳。受具之後,苦練行門,確乎不拔。貞元初,入天臺山中。有隨智者蘭若一十二所。懸記之曰:“此地岩妙,非雜器所棲,若能居此,與吾無異。”默因住白砂道場,經于二載。猛虎來馴,近林産子,意有所依。又住東道場,地僻人稀,山神一夜震雷暴雨,懸崖委墜。投明,大樹倒欹,庵側樹枝交絡,茅苫略無少損。遐迩聞旃,皆來觀歎。後遊東白山,俄然中毒,而不求醫,閉關宴坐。未幾,毒化流汗而滴,乃複常矣。行次浦陽,盛化。有陽靈戍將李望請默居五泄焉。元和初亢陽,田畯惶惶。默沿澗見青蛇天矯,瞪目如視行人,不動。咄之曰:“百姓溪竭苗死。汝胡不施雨救民邪。”至夜果大雨,合境雲足,民荷其賜。屬平昌孟簡中丞廉問浙東廢管內蘭若,學徒散逸,時暨陽令李胄狀舉靈山,許重造院。十叁年叁月二十叁日。澡沐焚香,端坐繩床。囑累時衆,溘然而絕。壽齡七十二。法臘四十一。高僧志閑,道行峭拔,文辭婉麗,亦江左之英達,爲默行錄焉。

  《宋高僧傳》載靈默禅隨師馬祖道一“密契玄機”,具體禅法不甚清楚,只知道他與馬祖鬥機禅關,馬祖“振容而示相”,靈默“密契玄機”。這也是馬祖接人的一種家風,啓發來人自心自佛。但是僧傳裏記述了他“苦練行門,確乎不拔”的一些事情,顯示的是一些不拔的靈異現象。這似乎又是他的傳中的重點。

  不過,在燈錄裏提到了“靈默”的名字和他的汪傳。《祖堂集·五泄和尚》裏敘述的與《宋高僧傳》不一樣,主要談的是他所禀承的禅法之特點。全文如下 。

  五泄和尚嗣馬祖,在越州。師諱靈默,姓宣,常州人也。

  師未出家時,入京選官,去到洪州開元寺禮拜大師。大師問:“秀才什麼處去?”

  雲:“入京選官去。”大師雲:“秀才太遠在。”對雲:“和尚此間還有選場也無?”大師雲:“目前嫌什麼?”秀才雲:“還許選官也無?”大師雲:“非但秀才,佛亦不著。”因此欲得投大師出家。大師雲:“與你剃頭即得,若是大事因緣即不得。”從此攝受,後具戒。

  有一日,大師領大衆出西牆下遊行次,忽然野鴨子飛過去,大師問:“身邊什麼物?”

  政上座雲:“野鴨子。”大師雲:“什麼處去?”對雲:“飛過去。”大師把政上座耳拽,上座作忍痛聲。大師雲:“猶在這裏,何曾飛過?”政上座豁然大悟。因此師無好氣,便向大師說:“某甲抛卻這個業次,投大師出家,今日並無個動情,適來政上座有如是次第,乞大師慈悲指示。”大師雲:“若是出家,師則老僧;若是發明,師則別人。是你驢年在我這裏也不得。”師雲:“若與麼,則乞和尚批示個宗師。”大師雲:“此去七百裏有一禅師,呼爲南嶽石頭,汝若到彼中,必有來由。”

  師便辭到石頭,雲:“若一言相契則住,若不相契則發去。”著鞋履,執坐具,上法堂,禮拜一切了,侍立。石頭雲:“什麼處來?”師不在意,對雲:“江西來。”石頭雲:“受業什麼處?”師不只對,便拂袖而出。才過門時,石頭便咄。師一腳在外,一腳在內,轉頭看。石頭側掌雲:“從生至死,只這個漢。更轉頭惱作什麼?”師豁然大悟。在和尚面前給侍數載,呼爲五泄和尚。

  後有人舉洞山。洞山雲:“登時若不是五泄,大難得承當。雖然如此,猶涉途在。”自後長慶雲:“險。”淨修禅師拈問僧:“只如長慶與麼道,意作麼生?”僧無對。自代雲:“怨他認處錯。”有人拈問漳南:“古人道:從生至死,只這個漢是。和尚如何?”漳南雲:“地獄渣滓,只有人作了也。”僧雲:“深領和尚尊旨,古人因什麼與道?”漳南雲:“只爲這般漢。”僧雲:“與麼則忘前失後。”漳南雲:“頭上不禿,肚裏無毒。”僧雲:“貪看天上月,忘卻室中燈。”漳南便失聲。

  僧問:“何物大于天地?”師雲:“無人識得伊…

《虛默·靈默·心鏡——甯波七塔寺祖師刍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