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周知,六祖慧能是因闻听《金刚经》而悟道的,这个悟道就是“即得见性直了成佛”的思想。六祖前往黄梅见五祖弘忍时,五祖斥责六祖:“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猖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猖獠”是当时中原地区对岭南地区人士的贬称,中原自认文化先进,有优越感,因之对尚没有开发的瘴气地区怀有某种偏见。慧能虽然出身于内地范阳(今河北地区),但是自从父亲到了岭南之后,家道衰落,到了慧能时,已经靠卖柴谋生,不再具有优越感了。五祖对慧能的斥问,包含了某种偏见在内,但是很快就被慧能给化解了。慧能从佛性平等或佛性一如的角度,对众生能否成佛的问答做了鲜明的回答,指出成佛不在于地位的高低和文化的高低,以及地区的不同,因为人人都有佛性,猫猿身与和尚身在佛性面前都是平等的,只要虔心事佛,獦獠身同样也可以成佛。
慧能的“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的平等成佛的思想,强调了人性的平等性,在当时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无疑是具有前瞻意义的表达。佛教之所以能够获得很多人的崇奉,也与其所提倡的平等思想有重要的关系。慧能提出了“佛性无南北”的平等一如的成佛思想,在整个社会上也就具有了现代意义,正如慧能回答印宗法师时所说:“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佛性超越了一般时空关系,也超越了善与不善的世俗认识,它是更高的一个境界的表达。在这个意义上,人都是处在平等一如的平台,没有善恶之分,不管是什么人,哪怕是不能得到解脱的一阐提人,也有可以获得成佛的可能性。这就较好地解决了人们成佛的问题,给任何人都提供了成佛理论的支持。
《坛经》说“(佛)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渐顿,人有利钝,故名渐顿。”这就是说,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佛法是没有区别的,只是人们的见解造成了佛法的区别。用这个视角来解释世界与人类,也是合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但是因为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多种原因,使整个世界与人类的生活充满了斗争与矛盾,以及不平等现象。相较过去,现在的世界与慧能生活的时代已经较以往进步很多,人们不管在物质上或精神上都进入了远非过去可比的时代。慧能卖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如今人们只要一动开关,就能够把能源引入灶前。现代交通工具的改善,从岭南到黄梅当天就可以到达,不必再依靠两条腿或牲口代步行进。在精神生活的层面,我们不仅拥有清晰的彩电和发达的网络,瞬间之内就可以知道天下的大事,而且以人为本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整个社会正在进入有序的阶段。但是物质生活的改善与精神生活的充实,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世界仍然充满各种矛盾的情况,特别是由于经济技术和财富的差异,世界各国的贫富差别不断加大,富国对穷国的掠夺,从根本上影响了穷国的发展,造成了穷国经济恶性循环的现象。一些国家与一些民族之间也因为各种原因,不断发生冲突,种族仇杀活动演烈。还有由于腐败而引起社会不公正的现象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固疾,严重地打乱了社会正常发展的井然秩序,也就加剧了社会的动乱,与人们的不满。国与国不平等和人与人不平等事实依然存在于整个世界与人类生活之中,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建仍然需要有待于人们的努力。究其原因,还在于欲望与偏见作崇,人们头脑中缺少对人和生命的平等尊重,慧能的平等一如的佛性理论仍然是我们这个世界和人类社会所需要提倡的思想,人类只有全面接受了“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的观念,取消不同的见解,整个世界才会真正进入和谐世界,人类才会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之中。
所以《坛经》所要表达的人人皆可成佛之性的思想,实际上正是每个社会人性平等的一个永恒追求,在这一点上使它具有了超越常与不常的时空,成为每个社会与人类的永恒的话题,始终突显了时代意义,具备了当时当下的现代意义。这个理论在今天仍然可以用来解决我们所碰到的社会现象与人类的诉求。
四、《坛经》的心性思想与当代人心的构建
《坛经》的另一个鲜明思想是见性成佛的理论。所谓“见性成佛”,就是“以心传心”,识心见性,“是故《坛经》之宗,尊其心要也。”北宗神秀应五祖弘忍的要求,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以修心看净的思想,来说明心与觉悟的关系。神秀认为,要取得觉悟,就要拥有一颗明心,经常去修炼心,让它保持长久的明净,即是获得觉悟。慧能看了神秀的偈,不满意神秀的说法,认为这首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萨之自性也。”所以他针对神秀的偈,亦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所作的偈文,一直在历史上传唱,其意非常鲜明,就是要说明成佛觉悟,不在于经常修心看净,而是在于开发自己的觉悟。因为人们的心识一直受到染污,只的发掘出自己清挣心的一面,识见本性,才能觉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明即渐劝,悟人顿修。识自本是见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慧能的顿悟思想成为后来中国禅宗的主流思想,影响了一千余年来的中国佛教,乃至世界的佛教。慧能主张的识心见性与见佛成佛的思想,实际上抓住了中国人的尚简心理,因为从中国思维特点来看,传统思维主张一针心血,修行捷快,立杆见影。而对那种次第修习,薰习成道的做法,很多中国人是不太适应的。慧能按照传统思维,提出了见性成佛的思想,把印度佛教的细密次第的修行给予简化,将印度佛教的思维高度给予降低,使之符合中国社会的现实,在佛教史上无疑是一次禅宗史的革命,所以他被看作是中国佛教中的宗教改革者。慧能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莫定心座即落无既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姓,见一切人及非人恶知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不可染着。由如虚空,名之为大。”这是把“心”的作用提到了至及,指出心大乃容的能量,一切善恶诸法皆由心造,万法本身是空,尽现万法即是体空,也就是昭见自性,得到解脱。慧能又说“知如是一切法尽在,自姓(性)常清净,日月常名(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西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参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惠如日,智如月。智惠常名(明),于外看敬,妄念浮云盖覆,自姓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名妄,内外名彻,于自姓(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姓(性),名为清净法身。”大乘佛教讲不二法门,强调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二关系的过程,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关键是我们怎样去认识与把握事物的实质和转换思维,“即烦恼是菩提,捉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慧能把顿悟成佛的思想精辟地总结出来,强调每个人开发自性的主动性,由是也就将人的烦恼与成佛解脱之间变成了一念之间的事情,使人心的提升变得可加可触性,为修行获得解脱增加了效捷的功用,这在中国佛教理论建设中,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突显了中国佛教的修行理论的有效性,丰富了中国佛教理论宝库。
《坛经》强调禅宗的顿见佛性,自性解脱的思想,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次飞跃。把人的主动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置。”将自性比作大海,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将世界的一切都放在胸中,使之一颗本来面目的心,成为一切认识的集合处,佛教所有的经典皆从自性流出,拥有了自性,也获得了自由自在的解脱。所以慧能强调“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姓(性)。”“今学道者顿俉(悟)菩提,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若能自悟者,顿觅大善知识,亦道见性。”慧能的明心见性的思想,抓住了宗教解脱的实质,修行者不在于时间的长短和次第的阶梯,也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和修行的环境,关键在于自己的自身认识与觉悟程度,所以只要认识与觉悟达到了,就能够获得最终意义上的解脱,亦即是做到了“佛是自性作,莫向身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人类是有思想的动物,有想法就会有烦恼,有看法就会有见解,不得思想上的解脱,就会给自己的身心加重负担。任何社会,每个时代,人们都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精神疾病,会受到种种烦恼困挠。慧能主张自性解脱,要人们意识到“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就为人们当下的精神生活的改善,提供了一个解脱路径,指出了一条如何对治烦恼的办法,也使其主张具有了人类社会普遍性的现代意义。因为人们所有的烦恼和思想不如意,皆是每人自心所造成的,如何去化解烦恼和获得精神的解脱,获得本来面目,是每个人都要去面对和去掌握的一种重要方法。修行是一个重要方式,但是转换思维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方法。“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世界本来就是俱足的,万事都是无亏无欠的,还事物的本来面目,是最上乘的做法。换位到人类的精神境界思考,人心本来就是清净的,我们之所以会迷惘,就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清净本性,所以才造成这么多的颠倒认识,才有了这么多的精神疾病。因此要想解脱,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的认识,就像如鸭饮水,冷暖自知,任何外在的帮助或方法都是有限的,主要的还在于你自己的努力。“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真如”是超越于万事万物的最高境界,也是万法的“实相”,是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还是人的自性本性,是从心中流出的一种认识超越,当你一旦达到这个境界时,世间的所有一切烦恼,万事万物所带来的困挠,顿时将会一扫而光,整个世界将会变得非常狭小,诺大的世界尽在心中,因你的存在,万法会为你所用,世界将在你的视线之中,心量广大,成佛指日可成。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禅宗南宗禅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的现代意义是显明的,影响也是广泛的。因为它契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抓住了人类精神生活的要害,因之在它出世以后,就受到了整个社会的欢迎,不仅佛教界内部一改风气,南宗禅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而且在整个社会,特别是在士大夫阶层中也引起了反响,同时也影响了后来中国正统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得就益于《坛经》的心性思想。“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思想是中国佛教禅宗为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思想解放做出的一大贡献,到了今天仍然具有其重要的价值,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平安相处的理想社会,而要将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实现,人心向善,消除偏见,反求诸身,自我调整是必不可少的。《坛经》所提出的顿见自性,见性成佛的思想,可以让每一个人自觉心安,去除烦恼,扩大胸量,由迷进觉,得到超越,最终用一个博大的超越精神去坦然面对整个世界和人类,让每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富有意义,更加圆满。
五、结语
人类历史已经走过了数十万年。在漫长的人类活动历程中,人们始终在寻找解决人类精神矛盾的方法,付出诸多的努力,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主张。宗教思想则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由于宗教思想里面包含了一些常态的主张,能够为社会提供有用的资粮,使之具有存在价值和现代性,因之不为时代所变化而受到影响,这就是宗教思想的现代意义。中国佛教界人士也积极参与了这一历史上壮观的活动,同样也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坛经》就是中国佛教徒对世界宗教与世界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由于《坛经》包含了丰富的现代性思想,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能够适应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的需求,因此它能够在创生以后一直流传下来,受到广大佛教徒和社会人士的重视与研习,这就是它的现代意义所在。慧能提出的佛性平等的思想和明心见性的主张,契合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对众生的精神疾病和心理误区,乃至包括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指导意义与帮助的作用,直到现在仍然显示出其生命价值,我们相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坛经》的现代意义仍然会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慧能对人类社会所做的贡献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坛经》的现代意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