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命升华的世界▪P3

  ..续本文上一页一段有关石头和尚的故事,就是“走江湖”这句名词的来源。过去江西有个马祖禅师,其道风十分有名,另外在湖南也有一位和他齐名的禅师,就是人称石头和尚的希迁禅师。在那个时代,一些游学名士,不是到江西求道,就是到湖南参学,因此而有“走江湖”这句名词的流传。然而“走江湖”沿至今日却不是出外参学的原意,而是流浪买卖的意思,这个典故与石头和尚之沦落异乡一样令人惋惜。

  从达摩祖师的禅画里,可以意会达摩东来传法的坚毅精神;从禅师们接机传灯的禅画里,可以感受禅者庄严慧命的延递;从烟岚岭月的山水禅画里,可以清明地勾勒出禅的深邃生命。家中如果能摆一幅禅画,会使室内的气氛活泼盎然起来。

  (三)禅味

  禅是有味道的,我们平常对酸、甜、苦、辣各种杂陈百味都十分敏感,但是对禅却不一定随时都能“知味”。

   唐朝有一位懒瓒禅师隐居在南岳的一个岩洞,他写了一首诗:

  “世事悠悠,不为山丘,卧藤萝下,瑰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吾复何忧?”

  这首诗的含意是说世事复杂难懂、扑朔迷离,不如三三两两几块小石头来得亲切可爱。那种以天为棉被,把地作卧铺,悠游山水的生活才是最真挚有味的。那里还有闲暇去理睬朝廷君王的事呀!一切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如同浮云,生死都已经置之度外,不足为念了,那里还有功夫去计较什么是非忧乐呢?

  这首诗被传到天子的耳根里时,后果当然不堪设想,当时是唐德宗在位,便派侍卫去逮捕这个和尚。侍卫拿了圣旨寻找到了岩洞,正好瞧见和尚在洞里举炊,侍卫便在洞口大声呼叫:“圣旨驾到,礼敬迎接......”这个懒瓒禅师装聋作哑,毫不理睬。

  侍卫探头一瞧,只见禅师以牛粪升火,炉上烧的是石头,火势越烧越炽,烟火弥漫,整个洞里洞外黑雾缭绕,熏得禅师涕泗纵横,侍卫就告诉他:

  “喂,大和尚,你的鼻涕流下来了,为何不擦一擦呢?”

  “我才没有这个闲空为俗人擦鼻涕呢?”

  禅师边说边夹起炙熟的石头,一口吞了下去,连口赞道:“好吃!好吃!”侍卫见状,不禁瞠目惊奇,看到他一付津津有味的模样,也流下口水。一旁说道:“老和尚啊!什么东西这么好吃?”

   这就是味道,侍卫无法如愿,只好回廷据实以告,唐德宗听了,十分感歎地说:

  “如此和尚,真是人间之福啊!”

  禅的味道必须细细去品玩,才能体会其中的妙味!

  (四)禅诗

  历来有许多涵义深远、耐人寻味的禅诗,大都是悟道的禅师们对悟境的抒发,每一首诗都表现着圆满纯熟的生命,譬如:

  “蝇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

  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这首诗描写的是我们被光怪陆离的现象界迷惑了,就像苍蝇迷于纸窗上的光芒,只知一味向前冲锋,不知悬崖勒马回头是岸,等到幡然省悟时,已经徒费了多少岁月。描写回头人生的宽阔,转见生命的通达之禅诗,在禅师们的语录中比比皆是,简单举出两首脍炙人口的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以及:

  “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

   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这两首诗表现禅者恬淡无争,以退为进的睿智,也流露出禅者随缘放旷,任运逍遥的豪迈胸襟。以其无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以退为进而宇宙莫有能阻挡者,可惜世间的众生只熙熙攘攘于前进,而不能享受禅者这种退步的本自具足。

   另外朱元璋年轻时代当小沙弥时,也有一首气度恢宏的禅诗:

  “天为罗帐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足,唯恐踏破海底天。”

  语气磅礡雄迈,颇有帝王之势,朱元璋日后成为九五之尊,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我们从各个角度来透视禅师的艺术生活里所呈现的禅的境界,不知各位是否都能领会一点禅的法味与欣喜。禅容易学,但是禅也不容易领会。各位要能把自己的生活艺术化、禅味化,把平淡、琐碎的生活,升华成一幅禅的画、一首禅的诗,让自己徜徉于禅园里。

  四、从违逆的人情里看禅的世界

  唐朝的黄檗禅师创建一座寺院,即将落成时,请一位写得一手好字的弘赞禅师,为他题写“第一义谛”四个字。当弘赞写完第一回时,黄檗深感不满意,要他重写;再写第二次,又被黄檗否定了。如此连续不断地写了八十四张,还是没有一张合适的,弘赞急得汗下如雨,已经身心俱疲了。这时候恰巧外面有客人来访,黄檗便走出去接待客人。弘赞心想:堂堂一位书法大家,竟然如此无能,连“第一义谛”四个字都写不好。信手拈起笔来,挥毫了一张,浑然天成。黄檗会完客走进来,瞧见桌上这卷字,运笔雄浑有力,由衷赞歎道:

  “好极了!神妙的笔法。”

  因为黄檗禅师在场逼视,弘赞被他咄咄逼人的目光紧盯不放,心中有所挂碍,反而不能大展身手,挥洒自如。但是也正因为黄檗的逼迫,一如禅所惯用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法,紧逼至穷巷死角,身心如桶底之脱落,便能如同蛟龙之入潭,兴风作浪了。有时看似违逆的人情,正是禅的大机大用。

  仙崖禅师擅长绘画写字,有一次,有一位信徒喜庆作寿,礼请他去题字,说些好话以讨个吉利。只见仙崖禅师当场挥毫:“父死,子死,孙死。”六个字。这家员外看了一怔,满脸不悦地骂道:

  “你这个老和尚,今天是我作寿的良辰吉日,请你来题个吉祥话,你为什么好话不说,专说些晦气的话呢?”

  仙崖禅师振振有词地回答:

  “这句话十分吉祥如意,父亲百年寿终了,才轮到儿子死;儿子年老死了,孙子才接着死去,这不是长幼有序、生死依时吗?难道你要白发人反送黑发人,子孙都先老死了,才老来寂寞,后事凄凉吗?”

   禅师们的思想行止都是从禅悟的境界而来,我们如果从禅师违逆人情的言笑之中,遽然给予世俗的评价,反而更不能见到禅的真章。禅是扬弃既定的观念,一匹独步于穹苍的脱缰野马。禅往往以无理对等有理,无情对待有情来显示他神奇高妙的智能与深沉蕴藉的慈悲。

  玄沙师备禅师有一天上堂开示弟子们说:

  “许多佛门耆宿长老都对我说,在接应群机、救度众生的时候,如果遇到盲、聋、哑这三种人,要如何来教化他。眼睛瞎了的盲者,你拈起鎚子、竖起拂尘,他又看不见;耳朵重听的聋子,你和他讲话,他又听不到语言三昧;喉咙瘖哑的哑巴,叫他回应又应不出声。你们各位有什么妙法可以度化这三种人。如果各位想不出度化这三种人的好办法来,佛法也没有什么灵验可言。”

  大众僧你看我、我看你,瞠目咋舌,答不出话来。其中有一位云水僧因此把这段公案拿去请教云门禅师,云门禅师听了,突然对这位云水僧说:

  “你既然来请益于我,见面怎么不礼拜呢?”

   云水僧听了,赶快就地一拜,抬起头来,看到云门禅师拿着拄杖迎头打了下来,云水僧一惊,赶忙退后一闪,云门看了哈哈一笑说:

  “你并没有眼盲嘛!来,走上前来。”

   云水僧依言走上前去,云门又紧接着说:

  “你的耳朵也没有聋呀!来,这其中的意思你懂了吗?”

   云水僧听到云门禅师在问他,随口应了一声:

  “学人不懂。”

  “咦!你根本就没有哑呀!”云水僧言下有悟。

  世上有许多有眼不能视、有耳不能闻、有口不能言的病患,需要禅师这种迅雷不及掩耳的霹雳手段,快刀斩尽妄执、分别的识苗,截断爱恨、贪恶的秽流,还给我们一个清净坦荡的生命。

  从前有个出家人睡觉时,从来不锁房门。有一天,夜行贼前来寺院偷盗。这小偷翻箱倒柜,东摸西索,就是找不到一样值钱的东西,于是便想作罢,正要开门脱身时,躺在床上的师父突然静静说道:

  “喂!把门锁好再走吧!”

  这小偷竟然振振有词地回道:

  “你,就是这般懒惰,连睡觉都不关门,难怪穷得一件值钱的东西也没有!”

  “你这个人真是岂有此理,我为什么要辛辛苦苦挣钱,积聚宝物让你来偷呢?”和尚理直气壮地回答。

  各位也许不相信,觉得世间那有这般情事,小偷和主人撞见了还相敬如宾,并且展出一番诙谐有趣的幽默对答,真教人难以置信,其实禅者的生命升华境界就在于此,在违逆的人情之中屡见至情至性的奇峰。事实上人与人的相处对待,如果能够做到坦坦荡荡、磊落自在,互相都以一颗真挚良善、清净无染的心相向,这就是人格的提升,生命的升华了!

  不论从禅师的平常事务、矛盾语言、艺术生活或违逆人情当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原来禅的境界就是境我融一,浑然与宇宙万有合为一体的和谐气象,而我们所要过的,不正是这种和风霁月的生命世界吗?什么才是独立自主的心灵、逍遥自在的生活及悠然自得的生命?我们常常放眼星空,却不能综览生命全景,而欲窥性命的生机,唯有用心参禅。以下我提供修禅的十点座右铭,作为圆满的结束:

  (1)早起未更衣,静坐一枝香。

  (2)穿着衣带毕,必先礼佛祖。

  (3)睡不超过时,食不十分饱。

  (4)接客如独处,独处如接客。

  (5)寻常不苟言,出言必定行。

  (6)临机勿退让,遇事当思量。

  (7)勿妄想过去,须远虑将来。

  (8)负丈夫之气,抱小儿之心。

  (9)就寝如盖棺,离褥如脱屣。

  (10)待人常恭敬,处世有气量。

  这些座右铭不仅禅者要守之做为悟道资粮,常人如能遵行,虽不能悟道,也离道不远。祝福各位都能有升华的生命世界!

  

  

《生命升华的世界》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身心安住的家园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