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命升華的世界▪P3

  ..續本文上一頁一段有關石頭和尚的故事,就是“走江湖”這句名詞的來源。過去江西有個馬祖禅師,其道風十分有名,另外在湖南也有一位和他齊名的禅師,就是人稱石頭和尚的希遷禅師。在那個時代,一些遊學名士,不是到江西求道,就是到湖南參學,因此而有“走江湖”這句名詞的流傳。然而“走江湖”沿至今日卻不是出外參學的原意,而是流浪買賣的意思,這個典故與石頭和尚之淪落異鄉一樣令人惋惜。

  從達摩祖師的禅畫裏,可以意會達摩東來傳法的堅毅精神;從禅師們接機傳燈的禅畫裏,可以感受禅者莊嚴慧命的延遞;從煙岚嶺月的山水禅畫裏,可以清明地勾勒出禅的深邃生命。家中如果能擺一幅禅畫,會使室內的氣氛活潑盎然起來。

  (叁)禅味

  禅是有味道的,我們平常對酸、甜、苦、辣各種雜陳百味都十分敏感,但是對禅卻不一定隨時都能“知味”。

   唐朝有一位懶瓒禅師隱居在南嶽的一個岩洞,他寫了一首詩:

  “世事悠悠,不爲山丘,臥藤蘿下,瑰石枕頭;

  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吾複何憂?”

  這首詩的含意是說世事複雜難懂、撲朔迷離,不如叁叁兩兩幾塊小石頭來得親切可愛。那種以天爲棉被,把地作臥鋪,悠遊山水的生活才是最真摯有味的。那裏還有閑暇去理睬朝廷君王的事呀!一切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如同浮雲,生死都已經置之度外,不足爲念了,那裏還有功夫去計較什麼是非憂樂呢?

  這首詩被傳到天子的耳根裏時,後果當然不堪設想,當時是唐德宗在位,便派侍衛去逮捕這個和尚。侍衛拿了聖旨尋找到了岩洞,正好瞧見和尚在洞裏舉炊,侍衛便在洞口大聲呼叫:“聖旨駕到,禮敬迎接......”這個懶瓒禅師裝聾作啞,毫不理睬。

  侍衛探頭一瞧,只見禅師以牛糞升火,爐上燒的是石頭,火勢越燒越熾,煙火彌漫,整個洞裏洞外黑霧缭繞,熏得禅師涕泗縱橫,侍衛就告訴他:

  “喂,大和尚,你的鼻涕流下來了,爲何不擦一擦呢?”

  “我才沒有這個閑空爲俗人擦鼻涕呢?”

  禅師邊說邊夾起炙熟的石頭,一口吞了下去,連口贊道:“好吃!好吃!”侍衛見狀,不禁瞠目驚奇,看到他一付津津有味的模樣,也流下口水。一旁說道:“老和尚啊!什麼東西這麼好吃?”

   這就是味道,侍衛無法如願,只好回廷據實以告,唐德宗聽了,十分感歎地說:

  “如此和尚,真是人間之福啊!”

  禅的味道必須細細去品玩,才能體會其中的妙味!

  (四)禅詩

  曆來有許多涵義深遠、耐人尋味的禅詩,大都是悟道的禅師們對悟境的抒發,每一首詩都表現著圓滿純熟的生命,譬如:

  “蠅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難;

  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平生被眼瞞。”

  這首詩描寫的是我們被光怪陸離的現象界迷惑了,就像蒼蠅迷于紙窗上的光芒,只知一味向前沖鋒,不知懸崖勒馬回頭是岸,等到幡然省悟時,已經徒費了多少歲月。描寫回頭人生的寬闊,轉見生命的通達之禅詩,在禅師們的語錄中比比皆是,簡單舉出兩首脍炙人口的禅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身心清淨方爲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以及:

  “萬事無如退步人,孤雲野鶴自由身;

   松風十裏時來往,笑揖峰頭月一輪。”

  這兩首詩表現禅者恬淡無爭,以退爲進的睿智,也流露出禅者隨緣放曠,任運逍遙的豪邁胸襟。以其無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以退爲進而宇宙莫有能阻擋者,可惜世間的衆生只熙熙攘攘于前進,而不能享受禅者這種退步的本自具足。

   另外朱元璋年輕時代當小沙彌時,也有一首氣度恢宏的禅詩:

  “天爲羅帳地爲毯,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間不敢長伸足,唯恐踏破海底天。”

  語氣磅礡雄邁,頗有帝王之勢,朱元璋日後成爲九五之尊,也就不足爲奇了。

  以上我們從各個角度來透視禅師的藝術生活裏所呈現的禅的境界,不知各位是否都能領會一點禅的法味與欣喜。禅容易學,但是禅也不容易領會。各位要能把自己的生活藝術化、禅味化,把平淡、瑣碎的生活,升華成一幅禅的畫、一首禅的詩,讓自己徜徉于禅園裏。

  四、從違逆的人情裏看禅的世界

  唐朝的黃檗禅師創建一座寺院,即將落成時,請一位寫得一手好字的弘贊禅師,爲他題寫“第一義谛”四個字。當弘贊寫完第一回時,黃檗深感不滿意,要他重寫;再寫第二次,又被黃檗否定了。如此連續不斷地寫了八十四張,還是沒有一張合適的,弘贊急得汗下如雨,已經身心俱疲了。這時候恰巧外面有客人來訪,黃檗便走出去接待客人。弘贊心想:堂堂一位書法大家,竟然如此無能,連“第一義谛”四個字都寫不好。信手拈起筆來,揮毫了一張,渾然天成。黃檗會完客走進來,瞧見桌上這卷字,運筆雄渾有力,由衷贊歎道:

  “好極了!神妙的筆法。”

  因爲黃檗禅師在場逼視,弘贊被他咄咄逼人的目光緊盯不放,心中有所挂礙,反而不能大展身手,揮灑自如。但是也正因爲黃檗的逼迫,一如禅所慣用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方法,緊逼至窮巷死角,身心如桶底之脫落,便能如同蛟龍之入潭,興風作浪了。有時看似違逆的人情,正是禅的大機大用。

  仙崖禅師擅長繪畫寫字,有一次,有一位信徒喜慶作壽,禮請他去題字,說些好話以討個吉利。只見仙崖禅師當場揮毫:“父死,子死,孫死。”六個字。這家員外看了一怔,滿臉不悅地罵道:

  “你這個老和尚,今天是我作壽的良辰吉日,請你來題個吉祥話,你爲什麼好話不說,專說些晦氣的話呢?”

  仙崖禅師振振有詞地回答:

  “這句話十分吉祥如意,父親百年壽終了,才輪到兒子死;兒子年老死了,孫子才接著死去,這不是長幼有序、生死依時嗎?難道你要白發人反送黑發人,子孫都先老死了,才老來寂寞,後事淒涼嗎?”

   禅師們的思想行止都是從禅悟的境界而來,我們如果從禅師違逆人情的言笑之中,遽然給予世俗的評價,反而更不能見到禅的真章。禅是揚棄既定的觀念,一匹獨步于穹蒼的脫缰野馬。禅往往以無理對等有理,無情對待有情來顯示他神奇高妙的智能與深沈蘊藉的慈悲。

  玄沙師備禅師有一天上堂開示弟子們說:

  “許多佛門耆宿長老都對我說,在接應群機、救度衆生的時候,如果遇到盲、聾、啞這叁種人,要如何來教化他。眼睛瞎了的盲者,你拈起鎚子、豎起拂塵,他又看不見;耳朵重聽的聾子,你和他講話,他又聽不到語言叁昧;喉嚨瘖啞的啞巴,叫他回應又應不出聲。你們各位有什麼妙法可以度化這叁種人。如果各位想不出度化這叁種人的好辦法來,佛法也沒有什麼靈驗可言。”

  大衆僧你看我、我看你,瞠目咋舌,答不出話來。其中有一位雲水僧因此把這段公案拿去請教雲門禅師,雲門禅師聽了,突然對這位雲水僧說:

  “你既然來請益于我,見面怎麼不禮拜呢?”

   雲水僧聽了,趕快就地一拜,擡起頭來,看到雲門禅師拿著拄杖迎頭打了下來,雲水僧一驚,趕忙退後一閃,雲門看了哈哈一笑說:

  “你並沒有眼盲嘛!來,走上前來。”

   雲水僧依言走上前去,雲門又緊接著說:

  “你的耳朵也沒有聾呀!來,這其中的意思你懂了嗎?”

   雲水僧聽到雲門禅師在問他,隨口應了一聲:

  “學人不懂。”

  “咦!你根本就沒有啞呀!”雲水僧言下有悟。

  世上有許多有眼不能視、有耳不能聞、有口不能言的病患,需要禅師這種迅雷不及掩耳的霹雳手段,快刀斬盡妄執、分別的識苗,截斷愛恨、貪惡的穢流,還給我們一個清淨坦蕩的生命。

  從前有個出家人睡覺時,從來不鎖房門。有一天,夜行賊前來寺院偷盜。這小偷翻箱倒櫃,東摸西索,就是找不到一樣值錢的東西,于是便想作罷,正要開門脫身時,躺在床上的師父突然靜靜說道:

  “喂!把門鎖好再走吧!”

  這小偷竟然振振有詞地回道:

  “你,就是這般懶惰,連睡覺都不關門,難怪窮得一件值錢的東西也沒有!”

  “你這個人真是豈有此理,我爲什麼要辛辛苦苦掙錢,積聚寶物讓你來偷呢?”和尚理直氣壯地回答。

  各位也許不相信,覺得世間那有這般情事,小偷和主人撞見了還相敬如賓,並且展出一番诙諧有趣的幽默對答,真教人難以置信,其實禅者的生命升華境界就在于此,在違逆的人情之中屢見至情至性的奇峰。事實上人與人的相處對待,如果能夠做到坦坦蕩蕩、磊落自在,互相都以一顆真摯良善、清淨無染的心相向,這就是人格的提升,生命的升華了!

  不論從禅師的平常事務、矛盾語言、藝術生活或違逆人情當中,我們都可以發現,原來禅的境界就是境我融一,渾然與宇宙萬有合爲一體的和諧氣象,而我們所要過的,不正是這種和風霁月的生命世界嗎?什麼才是獨立自主的心靈、逍遙自在的生活及悠然自得的生命?我們常常放眼星空,卻不能綜覽生命全景,而欲窺性命的生機,唯有用心參禅。以下我提供修禅的十點座右銘,作爲圓滿的結束:

  (1)早起未更衣,靜坐一枝香。

  (2)穿著衣帶畢,必先禮佛祖。

  (3)睡不超過時,食不十分飽。

  (4)接客如獨處,獨處如接客。

  (5)尋常不苟言,出言必定行。

  (6)臨機勿退讓,遇事當思量。

  (7)勿妄想過去,須遠慮將來。

  (8)負丈夫之氣,抱小兒之心。

  (9)就寢如蓋棺,離褥如脫屣。

  (10)待人常恭敬,處世有氣量。

  這些座右銘不僅禅者要守之做爲悟道資糧,常人如能遵行,雖不能悟道,也離道不遠。祝福各位都能有升華的生命世界!

  

  

《生命升華的世界》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身心安住的家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