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心安住的家園

  《星雲大師講演集》-身心安住的家園

  時間:公元一九八叁年四月叁十日

  地點:大甲

  對象:法師、護法信徒(弟子依空記)

  一.身心活動的情況  二.身心淨化的方法

  叁.身心安住的家園  四.身心永恒的歸宿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今天是人生哲學講座的第二天,我所要講的題目是“身心安住的家園”。

  我們的心究竟住在哪裏裏?一般以爲心就住在我們的身體裏面,果真如此,那麼我們這個色身又住在什麼地方呢?我們必須知道人的身體就如一所房屋,住久了,自有敗壞的一天;當“我”被迫搬“家”時,就會依業力的輕重各自去輪回了,因此而有住進“高樓大廈”或“茅舍矮屋”的差別。但不管世間法多麼無常,我們所當把握的是現世人生,所應追求的是如何在有限的人身,建立一所可以安住的家園。

  但是,要建立這所家園並非容易,不但要有一般建築事業的基層架構和裝潢設計,最重要的是要有從事文化工作的高瞻遠見與誓願精神。大家首先要發願斷除一切煩惱,從此證得清淨自在,才能求身心的安住自在。所以今天在座的各位,人人都必須依持一顆朗朗如晴空般的心,在這兒共承佛法的滋潤,一起來建立我們心目中理想的淨土。如何建立身心安住的家園?我分成下列四點來說明:

  一.身心活動的情況 

  俗話說:“世有百年閑日月,人無一點好身心”意思是說明了盡管世間有多少閑適的歲月,但是人實在難保永恒的清淨自身。爲什麼呢?這要歸咎于我們根本不明白身心活動的狀況。

  在我們一生當中,最親近相知的朋友,莫過于身心了。不論我們去哪裏裏,或者做什麼事,身心總是如影隨形,寸步不離地環繞左右。像這樣朝夕相處的朋友,我們從來就不知道去照顧關愛它。平常我們東奔西跑,忙裏忙外,身心便不辭辛勞地隨侍在側,怕我們顛簸受苦,在旁一一替我們承擔了所有苦難。但是,我們從來不知撥空去陪伴這個知己,卻讓它孤獨一生;更不知道好好去對待這位故交,任它迷惑不知所從。仔細想來,我們真是愧對身心。

  佛經上有記載,有個人由于平時不太愛惜身心,過度糟蹋身心沒有節製,身心終于不堪負荷敗壞了,等到臨終時,此人才懊悔沒有善待身心,這時身心便開口說話了:“你要掙錢,我替你奔波賺取;你要談戀愛,我也爲你分憂解愁;甚至你要打針吃藥,我代你受皮肉之痛。你在世間做了種種事,我就代你受種種的苦。現在你老了,竟然義無反顧要離我而遠去,你真是太沒有心肝了。”

  這番話真是令人感動,不禁讓我們要慚愧平日對待身心的薄情寡義了。我們終日汲汲營營,在這滾滾的萬丈紅塵裏,我們究竟在做些什麼事?我們到底又爲誰辛苦爲誰忙了呢?想想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年輕的時候,窮苦潦倒,雖然沒有萬貫家財,身上總有幾個零用錢可以花用,等到辛辛苦苦創了一番事業,發達了,有了萬兩黃金時,反而身無分文,所有的錢財交給銀行保管去了,或者被不肖子孫揮霍了。在貧困的時候,因爲沒有經濟來源,只要有一碗米飯,五、六碗的粗糙米糧也可以囫囵吞食,吃得津津有味,但是等到事業成就,吃得起山珍海味時,卻胃口不好,容不下幾粒白米了。過去沒有地位時,不但隨時可以笑鬧喧嘩,甚至可以任意高歌作樂,但是一旦有了身分地位,反而不敢恣意開口暢言說話了。古德說:“良田萬頃,日食幾何?大廈千間,夜眠八尺。”正足以說明了個中的滄桑和無奈。

  而這些情形其實都是自己造成。因爲我們尚未找到“自己”,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證悟一個“我”的存在意義和價值。爲什麼無錢的我和有錢的我,同是一個“我”的問題,卻有千差萬別的景象呢?我現在問各位一個問題:“你住在哪裏裏?”大家也許會不假思索回答說:“住在某某路幾號幾樓。”但是各位如果仔想想,你真的住在那裏嗎?我再請問各位:“你的心住在何處?”你說就住在身上。我們的心真的就安住在身上了嗎?除了我們自己之外,我們的身內又住了誰呢?當大限來臨,身體老去了,心又何去何從呢?這些問題,關鍵就在于“假我”和“真我”的分別。

  平時吃飯穿衣、談天說地、嬉笑怒罵的我,是假相而非實在我,真正的我早已被五欲六塵汙染了。我們的身體是個爛倉庫,裏面儲藏了許多不良的産品;身體是藏汙納垢的根源所在,是種種不清淨念頭,細菌的培孕溫床。這些貪妄、瞋怒、愛欲、癡愚等等細菌,都是導致身心敗壞的病因,再加上倉庫本身的設備不佳,通風不良,如此惡性循環輪回,身心就變成五欲六塵的奴隸,喪失了“真我”的存在。

  那麼,既然知道病因的症結,就必須從根本去治療,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胡亂投醫。譬如有人刹那之間生起了偷盜之心,轉念一想如果自己是被偷竊的受害者,一定焦急萬分,這一念的覺知醒察,使他終于放下妄念企圖。雖然此人暫時放棄了邪惡的行爲,但是他心中的邪知妄念沒有根本的去除,好比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照樣邪念叢生,妄想紛飛了,那麼,什麼才是根本的解救之道呢?

  曾子一日必定反省叁次才能心安,這個反省的功夫,其實就是淨化身心的方法,每天勤加拂拭,身心終有呈現本來面目的一天。曾子之所以要天天自省,正是害怕今日之非會變成明日之是,而這種積非成是轉成病菌的過程是我們的肉眼所看不到的,因此我們每天要努力擦拭塵埃,不使愛欲的塵埃汙染了我們的身心,這樣一來,身心真正得見清淨,真我便躍然出現無蔽了。

  中國有名的大哲學家老子曾說:“人之大患,在吾有身。”佛教也說:“身爲苦本。”身心的活動關系著我們生活的苦樂、生命的淨穢與否問題。因此如何認識身心的活動情況,如何導正身心活動的正確方向,是何其的重要!身心的活動究竟在哪裏裏?身心到底有些什麼活動?身心以財、色、名、食、睡的五欲,以及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爲活動對象。身體有殺、盜、淫的活動情形,心理有貪、瞋、癡的狀況;身體有生、老、病、死的現象,心理有生、住、異、滅的變化。身心活動的不正確,導致許多的禍源,種下許多的苦果。

  有一天,有一位比丘正在森林中禅坐,突然聽到一些動物在吱吱喳喳爭論不休,烏鴉首先發言說:

  “我認爲世間上饑渴最痛苦,像我們找不到食物,那種饑腸辘辘的滋味真不好受。”

  烏鴉才講完,鴿子也跟著發表意見說:

  “不對!這世間最痛苦的是欲望得不到。”

  蛇在一旁也說道:

  “瞋恨才是世間最爲痛苦的事,瞋火尚未燒到別人時,已經把自己燒得焦頭爛額了。”

  始終默默不發一言的鹿,終于慢條斯理地說:

  “畏懼最痛苦,大家不是天天在擔心獵人的弓箭,不知什麼時候會射中我們嗎?”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七嘴八舌互不相讓,比丘被吵得沒辦法,終于出定告訴這四種動物說:

  “你們大家都只說到表面而己,真正的痛苦在于我們的身體,身體才是痛苦的根本。”

  有了身體,我們天天要爲它沐浴妝扮、抹紅戴綠;因爲身體,我們才要辛苦奔波爲它吃飯睡覺;由于身心的活動造作,我們也因此有了生死輪回。

  佛經上有段關于身心活動的精彩記載,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出外托缽,看到路旁有一個修行人在鞭打一個屍體,弟子很納悶,問對方說:

  “這具屍體和你有什麼仇恨,你爲什麼要鞭打他?”

  “這具屍體是過去世的我,由于無明煩惱,它做了不少壞事,使我在無始生死中沈淪,因此要鞭打他。”

  修行人回答著,轉身卻對另一具屍體禮拜,並散撒香花。佛陀的弟子很奇怪,又問道:

  “那麼,這個屍體和你又有什麼關系,你如此的恭敬他呢?”

  “這個屍體也是過去世的我,由于它一心向道,懂得修行,因此我才能夠出生爲人,並且出家做了修道的人。”

  屍骨在此,人在何方?了知真我,不在皮囊。身體只是個囊袋,終有腐壞的一天,身心所造作的業力,將牽引我們去接受應有的果報,同樣的身心活動,心念不正,行爲乖戾,將使我們在痛苦深淵中浮沈;心念純淨,行爲正直,就能遠離惡途,趨向善道,由此可見身心活動狀況的一致性。而心的力量尤其巨大,不僅維系色身的行、住、坐、臥等等活動狀況,並且關系著一個人的苦樂哀榮,心力之大可以左右一個人的幸福與否。

  從前有個老太婆,由于她整天哭喪著臉,從來就不曾笑過,因此人們就稱她爲“哭婆”。有一天,有個老禅師路過借宿老太婆家,看到她愁眉不展,淚流滿面,就問她說:

  “老婆婆,你爲何天天哭泣呢?”

  “你不知道我內心的痛苦。”

  老禅師一聽,正起臉色細聽她娓娓道來:

  “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一個賣傘的青年,二女兒嫁給做面條的人家。每次一出太陽,我就擔心大女兒的傘賣不出去。一看到天下雨,心情就難過,害怕二女兒家的面條沒有陽光曝曬,就沒有生意了。所以,我無時無刻不傷心難過,不得不天天啼哭。”

  原來爲了這個原故,老禅師于是委婉地告訴她:

  “我教你一個快樂的方法,以後你看見太陽出來了,就想著二女兒家的面條有了日曬,生意興隆;天一下雨,你就想起大女兒家的傘生意上門了。這樣一來,你就可以每天笑嘻嘻過日子了。”

  老太婆接受了老禅師的意見,從此哭婆變成了笑婆,整天笑呵呵。不再哭喪著臉了。由此可知,心的力量是多麼大啊!心念一轉,海闊天空,人生何其快樂!心境一變,煩惱就是菩提,身心愉快,解脫的涅槃就在眼前了。

  有一個失明的女子,生得十分美麗。男子對她都是一見傾心,再見鍾情。可是她認爲自己是個殘廢的人而心生自卑,不敢接受男子對她的情愛好感。直到有一名男子對她百般追求,起初她還是心領而已,不敢與他來往,但是精誠所至,金石爲開,最後這個女孩終于受到感動而答…

《身心安住的家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行爲平坦的道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