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最爲大衆平常所采用的方法。一種爲默默觀想阿彌陀佛的光明、慈悲、莊嚴、殊勝等種種功德的方法,這種方法更進一步,注重意念的專精不二。另外一種爲實相念法。念佛的步驟,首先以稱念彌陀佛號的正念來去除妄想散念,以正定來止住紛亂,但是如此還有念佛的人與被念的佛號,人境對待不能融合,念佛之道在以正念妄念,最後連這念佛的一念也泯除,念而不念,不念而念,這無念而念念于心的境界,就是實相的念佛。
(六)叁時:平時、忙時、亡時
念佛是隨時隨地、不分晝夜的,不但平時的行住坐臥要稱念不斷,連忙碌的分分秒秒也要把握念佛的機緣,尤其是臨終一刻,更要用功勇猛,一心不亂、念念在茲,才能金臺接引,隨念往生。
白居易有一首詩說:“余年近七十,不複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也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衆,同念阿彌陀。”這首詩將稱念阿彌陀佛聖號的利益與妙用描寫的最爲貼切淋漓,淨化身心要念阿彌陀,何況未來要脫離輪回苦,更需要稱念阿彌陀。
(七)叁利:利己、利人、利國
念佛不但能使自己增品向上,還可以利人。爲什麼念佛能利人呢?一個人念佛有成,無時無刻不將彌陀的慈悲智能稱誦在心,自然不生妄念,不侵犯人,更不會傷害衆生,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便能呈現祥和的景象,所有邪惡暴戾、欺騙搶奪自然隱避不見了,而正義、公理、仁愛等善良道德自然推行,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更能萬世太平。因此,念佛的效力和神用實在功德無量。
叁.身心安住的家園
明了身心活動的狀況,並且知道淨化身心的方法,接著要積極去建立我們幸福美滿的家園。什麼樣的標准才可以稱作我們美滿的家園呢?我提出幾點供各位參考:
(一)沒有肮髒的汙染,只有清淨的環境
現在社會正在提倡美化人生運動,美化環境、美化學校、美化公共場所、美化社會、美化笑容。尤其是美化笑容最爲重要,每一個人如果都面帶慈藹的笑容,打一個照面都能會心地莞爾一笑,不但調和了人際關系,更能增進社會的生趣祥和,達到社會美化的效果。但是這一切美化社會、美化人生的工作應該從美化家園做起,因爲一個人如果缺乏家庭的溫暖與關照,縱然裝出一臉勉強的笑容,這個微笑也不能永恒隽永的。因此首先要美化我們的自家庭園,建設一個不但融洽而且藝術化的家庭,每一個人出門,都帶著一顆微笑的心,走在路上觸目盡是皆大歡喜、萬象俱新的景象,這個社會還有不進步的道理嗎?
現在有喊出“爸爸回家吃晚飯”的口號,什麼原因導致一家人不能團圓共食呢?主要還是夫妻的心理建設未臻健全。先生一天工作下來,身心疲憊回到家裏,無非只是盼望著嬌妻的守候和一屋的清潔溫馨,但是做太太卻未能把家庭整理得窗明幾淨,致使先生回家,一眼望去便是滿幢汙垢,慘不忍睹,既不能消除疲勞,反而加重煩躁,先生下班只好另尋他歡,免得回家受氣了。因此,爲人妻子的當守本分,把家布置成溫暖的樂園;做人丈夫的應盡職責照顧家庭,互相體諒和關照,攜手建立幸福的家園。
(二)沒有經濟的占有,只有均富的日用
一般家庭主婦的觀念是先生只有掙錢的義務,沒有擁錢的權利,其實正確的想法應該是“先生有使用金錢的權利,而太太有保管金錢的權利”。假如一對夫妻不了解經濟的真谛,不知道金錢的處理方法,誤以爲家財萬貫,買得起洋樓大廈,吃得起珍肴美食,穿得起绫羅綢緞才是富有,或是雙方一意操權統財,都會造成家庭問題,引起家庭危機的,其實一個家庭的生活要建立在衣食無缺、和睦互敬的原則上,日用足以自給,不向外求便夠了,何況夫妻幸福的條件本來就不是建立在金錢的互賴,而是對彼此感情的終生信任。
(叁)沒有猜疑的誤會,只有互相的信任
幸福美滿的家園要建立在彼此的坦誠、互相的信任之上,猜忌、懷疑只會毀掉辛辛苦苦所建設的家庭。
佛經上有一則譬喻:有一對年輕夫婦新婚燕爾,有一天丈夫提議到地窖去拿酒來對飲作樂,他打開酒罎子嗅著芳香撲鼻的陳年老酒,那裏知道頭一低下,看到壇裏有一個年輕力壯的青年,不由怒氣中生,上來大罵妻子說:
“不要臉的女人,竟然背著我偷人,還把人藏在酒壇裏。”
妻子受了不白之冤,氣憤地跑到地窖,打開酒壇一看,妒火中燒,指著丈夫破口大罵:
“沒良心的東西,自己金屋藏嬌,把個女人裝在酒壇裏,反過來冤枉我。”
兩個人你一句、我一語,彼此正在謾罵不可開交時,他們所皈依的婆羅門師父恰巧經過,兩夫妻趕快拉住師父爲他們評評理,婆羅門走到酒壇前,打開一看,不由分說拿起拐杖打兩人的頭說:
“哼!不肖的徒弟,竟然瞞著我,再拜別的婆羅門爲師父。”不等兩夫妻分辯,氣沖沖地拂袖而去。
兩夫妻一看把師父氣走了,互相搬出惡毒的語言,罵著對方。這時走來了一位托缽乞食的比丘,問明了原因,帶著怒令智昏的兩夫妻,來到惹禍的酒壇之前,隨手拿起一塊大石頭,對著酒壇用力投擲下去,只聽“啷當”一聲,男人、女人、婆羅門等一切假相,霎時均化爲幻有。猜疑、誤會使原本快樂的家園變成愁雲密布的囚牢,唯有彼此信任、互相肯定,才能建造安住身心的快樂家園。
(四)沒有人我的是非,只有和諧的眷屬
我們的社會充滿人我是非、恩怨利害,見不得別人有好處,放不下別人比自己強,互相攻讦、毀謗,彼此打擊、破壞對方。祥和安樂的家園是彼此尊重,互相禮讓,一人有慶,與有榮焉,別人有成就,能夠隨喜功德,贊歎歡喜。不管有緣無緣,大家都是一家人,和諧美滿,其樂融融!
(五)沒有怨敵的相殘,只有互助的友愛
佛經上有一則六根會議的寓言,有一天眼、耳、鼻、口一起向眉毛抗議,毫無用處的眉毛爲什麼高高在上,而各有所司的眼、耳、鼻、口卻要屈居下面呢?眉毛被攻擊得招架不住,只好知趣地跑到最下面。但是大家一看,眉毛在下面很古怪,不像個人,不得已請眉毛又回到原位,這時大家終于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眉毛的無用乃真正的大用;覺悟到互助互愛才能共存,相殘相殺只有滅亡。唇亡齒寒,憂戚與共,如兄如弟互相友愛的家園,才是我們身心所要安住的家園。
(六)沒有生活的勞累,只有安樂的滿足
在我們的現實生存世間,我們要爲餬口的叁餐,如牛似馬的勞苦疲累不已,一生爲了日用所需,忙忙碌碌攢聚經營。身心安住的理想家園,不必爲生活而奔波困擾,享受“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余”的恬淡快樂。
(七)沒有階級的差別,只有大衆的平等
我們的社會有秉賦上的賢愚智劣的先天不同,更有職位上貴賤輕重的人爲差異。不合理的製度,製造了人間許多的矛盾、沖突,形成不平等的階級歧視,譬如中國過去的帝王封建社會、印度的四種姓製度。從過去到現在,社會上第一太少了,絕對的權威只能有一個,而佛門有許多的第一。淨土宗的弟子們說:“十方叁世佛,阿彌陀第一。”阿彌陀固然是第一,十方叁世任何一佛也是第一,因爲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佛佛固然道同不二,衆生與佛也是平等無別,在佛教看來,任何一個衆生都是具足佛性,無比尊貴,何來階級的差別呢?
(八)沒有政治的迫害,只有德化的和平
娑婆世界裏,由于立場的不同、利害的沖突,仍然不能免除政治上的迫害,尤其遇上暴君專權掌政,人民所受的痛苦更是罄竹難書。身心安住的理想家園,有的只是道德的感化,而不是權術的控製;過的是和平自主的生活,而不是恐懼躲藏的苦難。快樂家園的政治生活,是轉輪聖王德化的理想政治,而不是專橫逼迫的權化政治。
四.身心永恒的歸宿
極樂世界是我們幸福的國土,是身心永久的故鄉;涅槃解脫是我們安樂的世界,是身心安住的家園;清淨佛國是我們究竟的依止,是身心永恒歸宿。但是極樂世界的往生,需要靠現世人生的千番曆鏈、百般修行,才能達到不生不滅的境地。涅槃的證悟需要落實于生死苦海,去觀照染淨不二的實相,才能成就涅槃的解脫妙果。佛國的完成不在他方世界,也不在未來流光,而在當下人間淨土的建立,現世人生的莊嚴。因此,我們目前所要努力的是去淨化我們的現世生活,使它成爲美滿、幸福、快樂、光明的歸宿,能夠如此,這個歸宿必定是我們身心得以安住的家園!
《身心安住的家園》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