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望之未来,可说无穷无尽,在此「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中,生生不已,业报历然。吾人现在的穷通得失,睽之三世,因果真乃丝毫不爽。因果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人的一生,一时种下的因,其产生的结果可能影响及于一世,甚至牵动生生世世的祸福安危,因此吾人岂能不慎于一时的言行举止呢!为了我们的一世,甚至生生世世,我们凡事一定不能不注意「一时」的因果!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果就是自己的警察、导师,因果就是自己的法律准则。所谓「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天就是因果,因果是非常公道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应该大力建设因果的观念,有了三世因果观,可以让我们舍恶行善,趋乐避苦,乃至今生受到苦果,也不致怨天尤人,而能心存还债观念,甘心受苦,进而扭转恶缘为善缘。
尤其,从三世因果观中,知道业道众生,生生世世轮回,互为眷属。有了这层体认,必能激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心。如此,不但今生能得圆满自在的人生,来世更能感生善趣。因此,能够清楚地认识因果业报,必能把握业力而谋求自己的幸福。
十二、宗教观(信仰之道)
人是宗教的动物,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活水,人不能离开活水而生活。人类从上古时代民智未开,就对大自然产生信仰,接著从信仰神权、君权,到现在的民权、人权,甚至即将到来的生权等,可以说,人类自有文明开始,除了追求物资生活的满足以外,精神生活的提升、信仰生活的追求,更是无日或缺。
信仰是发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信仰也不一定是信仰宗教。例如有的人信仰某一种思想或某一种学说;有的人信仰某一种主义;甚至因为崇拜某一个人,也可以成为信仰的对象。
话虽如此,然而只要人有生死问题,就一定要信仰宗教。信仰宗教必须慎重选择,否则一旦信错了邪教歪道,正如一个人错喝了毒药,等到药效发作,则生命危矣!所以「邪信」不如「不信」。「不信」则不如「迷信」,因为迷信只是因为不了解,但是至少他有善恶因果观念,懂得去恶向善;不信的人,则如一个人不用大脑思考,不肯张开眼睛看世界,那么永远也没有机会认识这个世界。当然,信仰最终是以「正信」最好!
所谓正信的宗教,必须:
(一)信仰具有历史考据的 例如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历史上明确记载著他的父母、家族、出生地、诞生的日期,乃至他出家、修行、成道的过程。
(二)信仰世界公众承认的 例如佛教是举世公认的四大宗教之一。
(三)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 例如佛陀是具足智德、断德、恩德,是功行圆满的觉者。
(四)信仰能力威势具备的 例如佛教的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等教义,及因果、业力、缘起等,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导我们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信仰是人生终极的追求,信仰能使生命找到依靠。一个人不论信仰什么宗教,都需要透过理智的抉择,确认自己所信仰的教义是符合「真理」的条件,也就是必须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永恒性。例如,佛经讲人生有「四不可得」:常少不可得、无病不可得、长寿不可得、不死不可得(《佛说四不可得经》)。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不但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是如此;男人这样、女人也一样;古时候的人难免,现在、未来的人也莫不如是。所以这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的真理。
佛教是合乎真理的宗教,因此翻阅古今历史,如梁武帝弃道向佛,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宋朝名相吕蒙正说:「不信三宝者,愿不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于朝,外护佛法。」甚至哲学家尼采虽为牧师之子,却赞扬佛教比耶教崇高、真实;叔本华以佛教徒自命,肯定佛教是世界上最尊贵的宗教;韩愈从谏迎佛骨到皈命佛教;欧阳修从毁谤佛法到行佛劝善;乃至佛教五大论师:马鸣、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无一不是从外道而改宗佛教。
信仰佛教,也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人「信人不信法」;有人「信寺不信教」、有人「信情不信道」、有人「信神不信佛」等。
甚至即以信仰佛教的教义而言,本身也有层次的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是正见、二乘人的般若是缘起、菩萨的般若是空;唯有佛,才能真正证悟般若,所以般若是佛的境界,是最上乘的一真法界。
佛教依众生根基之不同,将佛法分为五种法门,称为「五乘佛法」。其中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亦乐为满足,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如儒家近于人乘,耶教、回教通于天乘;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槃解脱乐为最终的目的,如道教的出世无为、清净解脱;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至,而六度万行乃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
佛教的教义深奥而且具有包容性,佛教主张皈依三宝的佛教徒仍然可以敬神、祭祖。因为皈依与拜拜不同,皈依是一生的,是一种信仰;拜拜是一时的,是一种尊敬,已皈依三宝的佛弟子一样可以礼拜神明。不过,信仰重在专一,信仰重在一心,如《普门品》中的「一心称名」、「一心供养」,《阿弥陀经》中的「一心不乱」、「一念往生」,都是证明一心一意、心诚则灵。因此,宗教徒对于自己所选择的宗教信仰要忠贞、要专一,当信仰与感情、金钱、事业、前途的选择冲突时,就是对信仰专一程度的考验。
其实,不管信仰任何宗教,最重要的是要开发自性,所谓「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大智度论》)能够拥有正见信仰的人,不仅在心灵上有所归依,精神上有所寄托,同时还能广结善缘,结识许多同道好友。尤其南传的藏经说:「有信仰的家庭,生活就有诚实,就有真理,就能坚固,就能有布施的四种道德。」有了这四种道德,则可「现在与未来,无忧无怖」。一个人如果能对生死无有忧怖,就是对佛法已有正信,如《金刚经》说:「若人能一念生净信者,是人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总之,宗教信仰可以激发勇气与力量去面对未来,可以使我们有宽宏的心量去包容人间的不平,进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运。尤其佛教的中道缘起、因果业报、生死涅槃等教义,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人生的迷惑,开发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所以,信仰佛教,要从求佛、信佛、拜佛,进而学佛、行佛、作佛;唯有自己作佛,才是信仰的最高层次。
十三、生命观(生死之道)
人生在世,一期的生命只有短短数十寒暑,有生必然就会有死,生死,这是人人都免不了的问题。
生和死如影随形,生了要死,死了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到底「生从何处来,死归何处去?」对于这个问题,一般人并不了解。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有情众生由于累劫的「无明」烦恼,造作各种「行」为,因此产生业「识」。随著阿赖耶识在母体子宫里渐渐孕育成生命体,是为「名色」;名是生命体的精神部份,色则指物质部份。数月之后,生命体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称为「六入」;胎儿脱离母体后渐渐开始接「触」外境,并对外界的苦乐感「受」产生「爱」与不爱,进而有了执「取」所爱的行动,结果由于身、口、意行为的造作,又种下了后「有」的生命体,有了「生」终将难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所以佛教说:生命的流转,是无始无终的「生死轮回」。
信仰佛教,并非就没有了生死问题,只是要人勘破生死!生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即使是佛陀,也要「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
经典上将死亡分成四大种类:寿尽而死、福尽而死、意外而死、自如而死。死亡不是消灭,也不是长眠,更不是灰飞烟灭,无知无觉,而是走出这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从这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经由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去,因此佛经里对于死亡的观念,有很多积极性的譬喻,例如:
(一)死如出狱 《大智度论》说:「苦厄犹如地狱。」众苦聚集的身体如同牢狱,死亡好像从牢狱中释放出来,不再受种种束缚,得到了自由一样。
(二)死如再生 死亡是另一种开始,不是结束,如《思益梵天所问经》说:「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
(三)死如毕业 《般泥洹经》说:「展转相教,解诸童蒙,使学成就。」生的时候如同在学校念书,死时就是毕业了,要按照生前的业识成绩和表现,领取自己的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去受生转世,面对另一个天地。
(四)死如搬家 有生无不死,死亡只不过是从身体这个破旧腐朽的屋子搬出来,回到心灵高深广远的家。如同《出曜经》说的「鹿归于野,鸟归虚空,义归分别,真人归灭」。
(五)死如换衣 死亡就像脱掉穿旧穿破了的衣服,再换上另外一件新衣裳一样。《楞严经》云:「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一世红尘,种种阅历,都是浮云过眼,说来也只不过一件衣服而已。
(六)死如新陈代谢 我们人身体上的组织,每天都需要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去,新的细胞才能长出来。如《增壹阿含经》说:「代谢变易,不停不解。」生死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一样,旧去新来,使生命更加珍贵。
此外,佛教称死亡为「往生」,既是往生,就如同出外旅游,或是搬家乔迁,如此死亡不也是可喜的事吗?所以,死亡只是一个阶段的转换,是一个生命托附另一个身体的开始。因此,死亡不足惧,面对死亡,要顺其自然,要处之泰然!
然而人之所以惧死,是认为生可见,死是灭,所以灭之可悲也!其实,人之生命如杯水,茶杯打破了不可复原,水流到桌上、地下,可以用抹布擦拭,重新装回茶杯里;茶杯虽然不能复原,但生命之水却一滴也不会少。
佛教的「涅槃寂静」形容得…
《人间佛教的蓝图(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