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波罗蜜自他两利之评析

  六波罗蜜自他两利之评析  

  一、论布施波罗蜜的「自他受益」

  二、论持戒波罗蜜的「缚脱关系」

  三、论忍辱波罗蜜的「利衰之间」

  四、论精进波罗蜜的「苦乐多少」

  五、论禅定波罗蜜的「动静一如」

  六、论般若波罗蜜的「内外圆成」

  

  前 言

  佛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宗教之一,但是佛教的教义和其它宗教教义有所不同。一般宗教把世界归于一个主宰者,宇宙万有的来源都是直线的;而佛教把宇宙万有归于缘起法,宇宙人生都是圆形的,所谓「无终始、无内外」。其它宗教的信仰者,都是希望祈求神明赐给他们身体健康、长寿富贵、升官发财、多子多孙等;以希求的心态来诉诸信仰,这是人性的脆弱之处,容易养成迷信、执著、贪心,反而造成精神和心性上的贫乏。而佛教是讲究「因缘果报」的宗教,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不但透过智能的开展,找回自心本性,发掘心里的能源宝藏,明白一切缘生缘灭等道理,让自己从愚昧中清醒过来,从束缚中解脱出来,从短暂里找寻到永恒,建立一个欢喜自在的人生,所以佛教主张:从自己的行为所作,而能获得自我的解脱。

  尤其,佛教讲究待人要无我慈悲、立身要吃亏布施、心行要牺牲奉献、处世要广结善缘等;在吃亏、结缘、利他的同时,其实就是在培养自己的福德因缘,累积自己未来成圣成贤的资粮。所以,有因必有果,自度可以度人,度人也能自度。

  信仰佛教没有造物主的权威,没有赏善罚恶的裁判者,所谓一切幸与不幸,都是自我的行为而来决定;佛陀只是平等公理的准则,是良医善导的代表,不是威权的神明。佛法是自作自受的因果业报,除了自己的行为业力因果之外,没有其它的主宰者;能主宰吾人的就是自己。

  然而遗憾的是,一般人未能深入探究佛教的义理,只从肤浅的「表相」上来研究佛教、信仰佛教,总认为佛教是叫人要布施喜舍,要持戒自律,要忍辱负重,要精进不息,要枯坐入定。其实陈义过高,反而不能契合众生的根机;事实上大乘佛教,即以六度而言:

  一、布施,是给人呢?是给己呢?看似给人,实际上是给己。

  布施能度「悭贪」,是自己发财之道。

  二、持戒,是束缚呢?是自由呢?看似束缚,实际上是自由。

  持戒能度「毁犯」,是自己平安之道。

  三、忍辱,是吃亏呢?是便宜呢?看似吃亏,实际上是便宜。

  忍辱能度「瞋恚」,是自己做人之道。

  四、精进,是辛苦呢?是快乐呢?看似辛苦,实际上是快乐。

  精进能度「懈怠」,是自己成功之道。

  五、禅定,是呆板呢?是活泼呢?看似呆板,实际上是活泼。

  禅定能度「散乱」,是自己安心之道。

  六、般若,是外求呢?是内求呢?看似外求,实际上是内求。

  般若能度「愚痴」,是自己明理之道。

  从上述六波罗蜜的义蕴看来,菩萨道是为人的,实际上也是为自己。以下兹就六波罗蜜的正反两面、自他两利分述之。

  

  一、论布施波罗蜜的「自他受益」

  佛 教讲「布施」,就是以慈悲心惠施福利给人;也就是把自己的一切分享他人。世界上,懂得布施给别人的,就是最富有;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贪图别人给自己,就是最贫穷。因为布施如播种,如果不播种,怎么会有收成呢?如果不给人,怎么能富贵呢?正如《大智度论》说:一般人为了得到荫凉、花果,所以懂得种树;布施也是如此,今世后世,能得安稳快乐,解脱烦恼,成就无上圆满的智能果实。

  布施又如储存,一般人有了钱财,总想到要寄存在银行里。但是《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说:「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无常的世间,成住坏空,银行难免也有倒闭的时候。再说世间的财富本为五家所共有(《大宝积经》),就算你幸运,没有遇到贪官污吏,没有生养不肖子孙,没有受到水、火、盗贼之灾,但是人总是两手空空的来,又两手空空的去,即使拥有万贯家财,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因此懂得布施作功德,才是最保险的理财方法。

  偈云:「一粒落土百粒收,一文施舍万文收;与君寄在坚牢库,汝及子孙享不休。」布施是坚固的宝藏,因为它的果报,没有人抢得走。所以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能;懂得把钱拿来布施作功德,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布施是众善之所归,布施能修得福报,懂得布施才是福慧圆满的人。曾经舍身入寺的梁武帝,有一世身为樵夫,他发心布施,后来感得君王的果报,因此有谓「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布施是慈悲的化身,布施能获得好缘。布施的利益,但看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为花草树木浇水,花草树木就会活得苍翠欲滴,供人欣赏;当我们施给凶猛的动物食物,牠也会知所感恩,因此有蟒蛇报恩、义犬救主等实例。

  谈到布施,在各种经论中不但说有财物的布施,有技术、知识、道理的法布施,甚至还要有维护公义、讲究真理、扶弱助人、以大无畏的精神救苦救难之无畏施等。乃至给人一句好话、一个笑容、一个注目礼、一个合掌点头等,都是布施。

  但是,布施从表面上看,都是要我们给人。一般人给自己很容易,给人很难;给人难,因此善法难行、善财难舍。假如把布施说成:「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自己受益」,就比较容易奉行了。

  布施是摄受众生的第一步,是度人的根本,当一个人穷得吃不饱、穿不暖,便无心力做任何事;此时必须先对其布施饮食、衣服等日常所需,待其衣食温饱,而后才有余力修种种事业,此即「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法华经》)。所以,六波罗蜜中,布施等前五种波罗蜜是为方便,必须要有第六之般若波罗蜜,才能让六度波罗蜜成为大乘菩萨道的佛法;如果舍离般若波罗蜜,则前面的五种波罗蜜都只是世间的有为法,不名为菩萨道的无为法。

  布施,世间有心人,人人能做;但若没有般若为根本,就会有能所计较,就会有多少执著,就会有优劣等级,因此做出种种不如法的有相布施。例如,为了名闻利养而布施、为了希求对方的报答或赞美而布施、布施时心生傲慢、布施后起了懊悔不舍之心、所施之物不清净等等(《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所以上等的布施应该是不著相,也就是「三轮体空、能所两忘」的「无相布施」。

  布施不仅能摄受众生,且能自舍悭贪之根本烦恼。《宝雨经》说:「由布施故,得断三种不善之法:所谓悭吝、嫉妒、恶思。」人之所以有痛苦烦恼,主要就是来自于贪、瞋、痴三毒,其中尤以贪为问题的根本。《福盖正行所集经》说:心中起了贪念,就像奴仆一样的受到束缚而不得自在。众生都有贪心的习气,例如三餐贪吃、见了好的东西就想要、有了百万还想拥有更多等等;因为贪心,致使父子反目、兄弟阋墙的实例,日有所闻。布施在舍贪利他的德行上最是显著,布施是培植福德最好的办法,悭贪者尤应修习布施。

  布施看起来非常难为,但是如果懂得藉助布施的关系,调和人我一致,促进好因好缘的果报,是难行而能行,能对自己的修持成就有所增长,则又何尝不好呢?

  所以,真正布施者,不单是给人,也是给己;在佛教里,施者、受者,所有功德,等无差别。所谓布施者,应该感谢对方接受我布施的善缘,甚至要能「能所双亡,三轮体空」,才能名为布施波罗蜜。

  布施如果希求别人的报答,或是为了获得善名美誉,就不名为「喜舍」,而仍然是贪,所以布施时喜舍很重要。欢喜的布施,所获功德,在佛经里即以尼拘陀树为例,说明一粒种子就能结出满树的累累果实,因此布施有「种一收十」、「种十收百」的利益。

  此外,根据经典之说,布施的果报依所施之物不同而有别,例如:

  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优婆塞戒经》)

  若以华施,具陀罗尼七觉华故;若以香施,具戒定慧熏涂身故;若以果施,具足成就无漏果故;若以食施,具足命辨色力乐故;以衣服施,具清净色除无惭愧故;以灯明施,具足佛眼照了一切诸法性故;以象马车乘施,得无上乘具足神通故;以缨络施,具足八十随形好故;以珍宝施,具足大人三十二相故;以筋力仆使施,具佛十力四无畏故。(《发菩提心经论》)

  布施饮食,得力色命乐瞻;若布施衣服,得生知惭愧,威德端正,身心安乐;若施房舍则得种种七宝宫观,自然而有五欲自娱;若施井池泉水种种好浆,所生则得无饥无渴,五欲备有;若施桥船及诸履屣,生有种种车马具足;若施园林则得豪尊,为一切依止。(《大智度论》)

  布施的内容,也不只是从有形有相的财物上来论价值的大小、多少,其它如出力做义工、说好话、讲佛法、心香一瓣、随喜赞歎等,皆不失为布施的好方法。布施有所谓「心田事不同,果报分胜劣」,有时小小的布施,例如「贫女一灯」,因一钱的布施而成为皇后;乃至一个小小的面包,如果布施后能至心回向功德,愿天下人皆得饱满,如此心量大,功德自然不一样。甚至「若有贫穷人,无财可布施,见他修施时,而生随喜心;随喜之福报,与施等无异。」(《过去现在因果经》)

  由此可见,布施也不一定要有钱有财,有心更为重要,心意的祝福最为第一。因为其它的布施都是有形、有相、有为的功德,而心意的祝福却是无形、无相、无为,功德自然也是无量无边、无穷无尽。

  总之,布施的方法有多种,具体的说,尊重他人、言语鼓励、礼貌微笑、传授技能、心理辅导……等,都是最好的布施。尤其经中有谓「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财施人人能做,法布施则非人人可为,所以「慈善容易,文教难」;能够把布施的层次由「财施」提升为「法施」,则自他的受益也愈大,因为法施有五种殊胜:

  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财施不尔。

  二者,法施能…

《六波罗蜜自他两利之评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