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波罗蜜自他两利之评析▪P3

  ..续本文上一页之理,察见一切无生之法的实相智能。

  总之,忍是一种认识宇宙人生实相的智能,是一种接受、承担、负责、化解、处理、解脱的力量。人的一生,很难事事称心如意,为了生活,那一个不是时时都要忍耐?因为能忍,就有力量!因此遇到挫折、委屈、难堪、毁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忍耐。忍的力量,刀枪、毒药、凶残暴虐所不能及。

  在《增一阿含经》说:「小孩以啼哭为力,女人以娇媚为力,国王以威势为力,罗汉以少欲为力,比丘以忍辱为力,菩萨以大悲为力。」忍辱就是坚强、稳固、磨练,所谓「白玉还须妙手磨」,一件艺术品须经雕刻师的精雕细琢,才能永世流传;梅花须经霜雪的洗礼,才能芳香扑鼻。人的一生如果不经过寒霜雨雪,反而难成大器,因此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功立业,必须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佛陀十大弟子中,舍利弗发大心布施眼珠,而得人天赐助;阿那律精进修行,以致眼瞎,后得佛陀教以修行法而得天眼通。所以《私呵昧经》说:「菩萨之行,忍辱为本,以立忍力乃疾得佛。」

  忍辱是为了对治瞋心,瞋是三毒之一,所谓《佛遗教经》云:「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法苑珠林》也说:「瞋是失诸善法之根本,堕诸恶道之因缘。」又说瞋心是「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恶口之府藏,祸患之大斧」。瞋心一起,可以障闭我人的智能,如同天上的乌云掩盖明月;又像野火烧尽林木。所以经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说:「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吾人学佛修行,累积功德,禁不住一次的暴怒,所谓「佛前多劫修供养,所积广大福德缘;一念瞋心才兴起,尽焚彼福成灰烬」。因此寒山大师说:「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忍辱的利益,如《忍辱经》说:「怀忍行慈,世世无怨;中心恬然,终无毒害。」「世无所怙,唯忍可恃;忍为安宅,灾怪不生。」「忍为神铠,众兵不加;忍为大舟,可以渡难;忍为良药,能济众命。」《法句经》也说:「恚能自制,如止奔车,是为善御,弃冥入明。」因此,「为欲自利,利益他人,应当行忍」(《正法念处经》)。

  世人都以为忍辱是吃亏、受气、退让,是怯懦的行为。其实,如同挑夫,没有力量的人,只能挑二十斤;稍为有力的人,可以挑八十斤;真正有力的人,能挑二百斤,所以能担、能受、能忍,就是力量。有力量的人,面对荣辱毁誉、利衰苦乐,都能担当;因其担当,所获利益,无与伦比。

  所以,学习能忍,在世间生活、生存,才能不会灰心动性,这不只是说「忍一口气,风平浪静」而已,以忍处世,功德无比。

  忍辱之于人,是利?是衰?不言而喻。 

  

  四、论精进波罗蜜的「苦乐多少」

  工作要精进勤劳,修行也要精进勤劳;精进究竟是辛苦呢?还是快乐呢?

  如果把精进说成是辛苦,谁会心甘情愿的精进呢?如果把精进说成是快乐,这不是很有内涵和意义吗?假如把精进说成有辛苦,更有快乐,这也是很公平的事呀!

  谚云:「黄金随潮水流来,也要你早起去捞它。」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也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你要怎么收获,就先怎么栽!」这是必然的因果定律。

  中国古代的士人举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都是由于精进而得;佛陀也曾告诉弟子:「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遗教经论》)

  所谓「精进」,纯而不杂曰「精」,前而不退曰「进」。依佛教的教义而言,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过程中,不懈怠的努力上进,克服困难,务期到达目标,就叫做「精进」。

  精进能普遍策发一切善行,与一切功德相应。因此精进虽在六波罗蜜中排行第四,然六波罗蜜若无精进,则其余五者皆不能完成波罗蜜(圆满),因为「精进法是一切善行的力量,能出生一切诸道行,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智度论》)。可见精进是修道的根本。

  精进,必须是正当而有益于人我的行为,才是正精进。佛经有四种正精进,即: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除灭。(《发菩提心经论》)菩萨若无此四种精进,即不能圆满精进波罗蜜。

  精进是为了对治懈怠。「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之苦。一切众事,皆由精进而得兴起。」(《佛说菩萨本行经》)懈怠是众行之累,是人生之病。在家懒惰,失于俗利;出家懈怠,丧于法宝;故应以「精进」对治而才能波罗蜜。

  精进又分「心精进」,旨在断贪瞋烦恼(去恶),以及「身精进」,即广修诸善法(行善)。根据《增一阿含经》记载,弥勒菩萨本与佛陀同时修行,佛陀因为发勇猛精进心,故早于弥勒菩萨成佛。因此,佛陀曾经告诉阿难尊者:「在家精进,衣食丰饶,居业益广,远近称叹;出家精进,行道皆成。欲得具足三十七品,诸禅三昧,道法之藏,截生死流,至泥洹岸,无为安乐,当勤精进,勤修为本。」

  此外,《月灯三昧经》说精进有十种利益:「一者他不折伏,二者得佛所摄,三者为非人所护,四者闻法不忘,五者未闻能闻,六者增长辩才,七者得三昧性,八者少病少恼,九者随所得食,食已能消,十者如优鉢罗花,不同于杵。」

  精进的利益,不但能对治懈怠,而且能够成就菩提。办事精进,事业得成;修行精进,功行必就;今世精进,于未来世必能成就大人奇特功业。但是一般凡夫莫不以精进为苦,视工作与修行为畏途,所以事业无精进之力,修行无精进之因,何能有成就的结果呢?在长远的佛道之上,必须要精进才能完成;精进之道,必须要:

  第一、精进常念众生苦:如胜鬘夫人所发愿:「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孤独,幽系疾病,种种厄难,困苦众生,终不暂舍;必欲安隐,以义饶益,令脱众苦,然后乃舍。」(《胜鬘经》)像如此精进愍念众生的慈心悲愿,自然能激发菩提道念,精进修行。

  第二、精进常存无常观:如《起信论》说:「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忽尔而起……。」吾人所以懒惰懈怠,大都源于存在著「今日又明日,明日复明日」的心态,故而因循蹉跎;若知生命在呼吸间,正如「普贤警众偈」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那么吾人在二六时中,岂敢懈怠?岂能不发勇猛精进之心呢?

  假如用数字来计算,则布施加精进、持戒加精进、忍辱加精进、禅定加精进、般若加精进,则又何事不成,何事不办呢?

  依此类推,工作加精进、读书加精进、行善加精进、发心加精进,则又何事不办,何事不成呢?

  甚至,愿力加精进、慈悲加精进、惭愧加精进、精进加精进,则又何事不成,何事不办呢?

  要起精进之心,必须「如救头燃」,要觉「如少水鱼」;如此自能爱惜寸阴、珍惜时光,如夏禹的「不重径尺之璧,而爱每日寸阴」。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所以完成佛道,没有一位不经过历劫时间的煎熬,没有一位不历经各种苦行的磨练。有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经一番寒澈骨,那有梅花扑鼻香?」

  玉琳国师的后裔,在雍正的香板催促下精进忘我,终于开悟;囚禁的受刑人,虽然头顶油灯,因精进忘却音乐歌舞,终能免死。还有葡萄架下的黄金,这不也是说明世法、出世法都要从精进才能有所收获的吗?

  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地藏王菩萨地狱度生,乃至历代祖师甘愿为众生作牛作马,诸菩萨大德甘愿布施头目髓脑,他们也是为了完成自我的所愿,到达法喜禅悦快乐的境地。

  所以,精进是辛苦呢?是快乐呢?如〈劝发菩提心文〉说:「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精进的「苦乐多少?」智者心中自有定论!

  

  五、论禅定波罗蜜的「动静一如」

  《佛遗教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吾人的心,每天在五欲尘劳里逐境流转;由于心识妄动,障蔽本自清净的佛性真心,故而虽然佛陀明示「人人皆有佛性」,但是尘埃障蔽,凡夫终究不是如来。唯有息缘静虑,才能开显本有的智能,才能明心见性,证悟成佛。故佛法一直召告世人:「摄心一处,便是功德;散心片刻,即名烦恼。」

  摄心一处,这就是禅定。禅定意译静虑,是指令心专注于一境,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如《大智度论》说:「摄诸乱心,名为禅定。」而妄念乱心,轻飘如烟如云,像鸿毛似的在空中驰散不停;如狂风暴雨,不可以制止;也如心猿意马,掣电雷声,无法禁止;又如浑浊污水、明镜蒙尘,不能见到自己本来面目,常沦生死,亦可哀矣!

  禅定是三无漏学之一。定与慧是相应不离的,亦如止观;定为止,慧为观。菩萨修行,若无定慧等持、止观双修,则佛道难成。定慧、止观的关系,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说:「静虑能生智,定复从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为根本。」《成实论》也说:「止能遮结,观能断灭;止如捉草,观如鎌刈;止如扫地,观如除粪;止如揩垢,观如水洗……。」

  禅定是成佛的要津。提到禅定,中国社会一般人士由于不了解禅定的真义,大都认为端身正坐、眼观鼻、鼻观心即为参禅入定,所以把禅定规划为如槁木死灰般,而不知禅定乃是活泼泼的生活中的受用。例如,唐朝龙潭崇信禅师要求道悟禅师指示修道法要,道悟禅师说:「你端茶给我,我为你喝;你捧饭给我,我为你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点头。我何尝一日懈怠,不都是在指示心要给你吗?」

  禅,就是生活。日常生活中,搬柴运水,无非是禅;扬眉瞬目,亦皆禅意;喝茶吃饭,无不蕴藏无限的…

《六波罗蜜自他两利之评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