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义

  论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义

  一、皈依三宝是民主的精神

  二、受持五戒是自由的意义

  三、众生生权是平等的主张

  

  现代是一个倡导民主、自由、平等的时代。实在说,佛教的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人人和佛陀共有的佛性,这就是民主的精神;受持五戒,就是对人尊重,不任意侵犯,这就是自由的意义;众生生权的提倡,是因为诸佛与众生一如,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这就是平等的主张。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就已经对现代的民主、自由、平等之精神,向全宇宙发出宣言了。现在兹申其义如下:

  

  一、皈依三宝是民主的精神

  所谓「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称为三宝,就如世间上的金银财宝,可以解决人间经济民生的需要;佛、法、僧称为三宝,表示他是精神上的财富和宝物,有了佛、法、僧,生命才能提升,心性才能解脱。

  为什么皈依三宝是民主的体现呢?因为佛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佛性人人平等,每一个众生都是未来的诸佛,所有的诸佛都是当初的众生。自己的本性里面就已具足自性三宝: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法性,人人都有僧性;佛、法、僧三宝是一体的,如《般若经》卷廿六说:「佛宝、法宝、僧宝,与诸法等无异。世尊,是佛宝、法宝、僧宝即是平等,是法皆不合不散。」

  皈依三宝就是皈依自己的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所谓「没有天生的释迦,没有自然的弥勒」,有为者亦若是,直下承担「我是佛」、「我是法」、「我是僧」,这就是民主。

  三宝有最初三宝、常住三宝、自性三宝等种种的层次。最初的三宝是:成道的释迦牟尼佛为佛宝,佛陀所宣说的四圣谛、十二因缘称为法宝,佛陀所度的五比丘、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称为僧宝。

  从最初三宝进而有常住三宝,因此有佛像、经书、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这就成为现世的「常住三宝」。

  皈依三宝的真正意义,是从最初三宝、常住三宝而皈依自性三宝,这才是真正皈依三宝的意义。

  佛陀既然说人人皆有佛性,可见皈依佛、法、僧三宝就是皈依自己。吾人与佛同具真如实性,所以「心佛众生,无二无别」。佛陀把众生提升到与他平等,这还不够民主吗?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把教主定为主宰者,都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而佛陀没有以成佛为大,也没有以众生为低。他认为自己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诸佛;自性本心,同一无二,所以皈依佛就是皈依自己的本性。

  皈依法,法是真理。真理能普及宇宙万物,真理也即是吾人的真心,它融入大化之中,无始无终。无始无终的法性虽有呈现,在呈现中而能长存永恒,所谓「若诸如来出现,若诸如来不出,诸法法尔如是住。」(《大毘卢遮那经》卷二)「法尔如是」,这就是永恒不灭的生命。因此,众生和佛陀一样,可以证悟自己的真如自性。此一真如自性,又称为法身,此即吾人不死的生命。凡所有流传在世间的「觉者的思想」、「觉者的精神」、「觉者的文句名身」,就是经书。所以,藏经都是佛法,道场都是佛法,善知识都是佛法,这一切都是人人通达解脱目标的正道,是为法宝。

  所谓「僧宝」,亦即是代表清净、和谐、安乐的教团,他必须要能做人天的模范,能做众生和圣者之间的桥梁。他们一师一道,同一见解,同一思想,遵守共同的法制,享有均衡的生活日用,他们是能代替佛陀解决众生苦难的指导者,是谓僧宝。

  此一三宝的组合,才能成立佛教的教团。伟大的佛陀遗留在人间的此一民主的教团,充分表现了佛陀的民主思想与理念。但此一教团不一定要把它看成是外在的结构,吾人内心都具有此佛、法、僧的真义,都具备和此一教团吻合的精神。例如在家的人士,连杀生为业的屠夫,都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为此一成佛的佛性,不是从外而有,也不是立刻新生,它是本来具备,所谓「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有人问禅师:「谁是佛?」禅师说:「我不敢告诉你,恐你不信!」问者曰:「禅师开示,我岂敢不信?」禅师说:「实在告诉你吧!你就是佛呀!」问者自觉自己是凡夫,怎能立刻成佛?禅师曰:「你有『我』的缘故!」问者曰:「我有我故,不能成佛,禅师!那你就是佛了?」禅师说:「有你有我,更加不见!」(见《惟宽禅师语录》)

  所以,人人虽有佛性,但因妄想执著,如同明镜蒙尘,光仍存在,只是尘蔽,不见光生。正如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夜睹明星,证悟正觉的那一刹那说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在我们的自性当中,已经圆满具足了三宝的无量功德:

  人人皆有佛性,就是佛宝;

  人人都有平等无差别的法性,就是法宝;

  人人都有喜好清净和乐的心性,是为僧宝。  

  因此,皈依三宝无非是藉助佛力,引导我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进而依靠自我,实现自我,找回自己心中的自性三宝。我们每个人都象是一座宝藏,皈依就是开采自己心内的宝藏;不皈依,就如同宝藏未经开采,黄金无法出土!所以佛陀临涅槃之际,曾教诫弟子:「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大智度论》卷二)

  由于佛性人人本具,所以皈依三宝,其实就是「皈依自性佛,皈依自性法,皈依自性众生。」乃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已觉悟的众生。」这些都是民主的诠释。

  此外,佛陀说:「我是众中的一个」;常不轻菩萨的「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见《法华经》卷六),乃至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三世诸佛,佛佛平等,佛佛道同,这就是民主。

  佛陀所证悟的真理「缘起性空」,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佛说初分说经》卷二)说明宇宙世间一切都是依因缘法则而运行。人有生老病死的因缘,世界有成住坏空的法则,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生生灭灭,让自然界有花开花谢、宇宙间有生住异灭、人世里有贫富贵贱等「无常」变化。这不是神明创造,也不是威权左右,甚至佛教的「因果业报」讲「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无论达官贵人或贩夫走卒,无一不是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定律下循环。可以说,人的祸福穷通,都是自己的行为所造作,没有人可以左右,也没有人可以代受,这就是以民为主的真理。

  佛教的「众缘所成」、「同体共生」,甚至「公有共管」、「集体创作」都是民主的原则。佛教的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就是民主法制的思想;佛教的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也就是僧团在身口意之见解、思想、言行上所展现的和谐无诤,也都蕴含著民主的思想。

  在《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卷一说:「初地菩萨勇识者,百福庄严,一切行愿皆圆满,顿超十地,证入一生补处位吉祥,三乘速证究竟成正觉。」顿超法门,人人有份,这就是民主;立地成佛,个个都能,这也是民主。

  甚至在佛教里,不但佛陀提倡民主、自由、平等;禅宗呵佛骂祖,要人找回顶天立地的自我,不要臣服于神权,更把民主的思想提高到极点。

  鸠摩罗什与磐达特,大乘小乘互为师,这是民主观念的呈现;文殊菩萨曾向八岁的妙慧童女顶礼,这正是「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更是民主思想的典范。

  太虚大师的「人成即佛成」,黄檗禅师的「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乃至慧忠国师称呼侍者「佛祖」,侍者说「我不是佛!」慧忠国师责备他不敢直下承担。从这些禅门公案,都足以说明,佛教主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见《般若经》),这就是典型的民主。

  丛林生活中,出坡作务,不分资历深浅,人人一律平等,充分发挥了民主的精神;丛林制度里,清众可以选为住持,例如樵夫出身的六祖大师,他也能成为一代祖师,这就表示一种民主。

  因此,佛教丛林「传位传贤」,也跟唐尧虞舜的「禅让天下」,乃至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一样,都是民主。

  此外,佛教的僧团,凡事要召开会议,经大众「三番羯磨」通过,始能公诸实施,这就是民主政治的先驱。

  佛陀认为一个国家政治结构的建立原则,首要条件是「数相集会,讲议正事。」(《中阿含经》)佛陀留给众生一个最可贵的僧团制度,主要是因为在僧团里,凡事都是由多人会议决定,不会独断独行,这就是民主的精神。

  佛陀时代的会议形式有布萨、羯磨、灭诤、说法等四类。其中,羯磨是使生善灭恶的作法,行于授戒、说戒、忏悔、结界及各种僧事的处理。当受戒时,正授由羯磨和尚开导受持戒法的意义,并行三番羯磨,一一问以「尽形寿能持否」,受戒者答「依教奉行」,始为证盟受戒。

  佛教僧团透过羯磨法,发挥了高度的民主精神,它以大众的意见和力量,圆满解决僧团里的各种事情,成就大众过六和敬的生活。

  佛教的羯磨法与现代的会议法相仿,分为三类:

  (一)单白羯磨:意思是「唱言」,这是对于不必征求同意的事,向大众宣告常行、惯行、应行的事,唱说一遍即成。此法有如现代会议中的例行工作报告。

  (二)白二羯磨:这是宣告一遍,再说一遍,征求大家的同意。如同一般会议,凡是提案皆须交由大会讨论、接纳、决议,才能生效。

  (三)白四羯磨:这是作一遍宣告后,再作三读,每读一遍,即作一次征求同意,若一白三羯磨后,大众默然,便表示无异议,而宣布羯磨如法,一致通过议案。

  比之现代议会程序,佛教会议法的精神显得更为庄重、神圣,更为民主。现代会议中的提案,通常只要过半数投赞成票,即算通过,很少有要求一致通过的。但是在羯磨法中,通常要求一致赞同通过,僧团中若有人执持歧见,便是羯磨不成;不过,…

《论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