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羯磨法中有灭诤羯磨,是以投票方式取多数表决的。
所谓灭诤,就是为了解决僧团中的争议事件,佛陀在戒律中制定七灭诤法,以公正、平和的原则,处理大小诤事。
七灭诤法不但保障个人的权益,且情、理、法兼顾,同时也使僧团得到清净与和乐。佛陀制定戒律,依法摄僧,同时把执行教团制度的权力交由大众,亦即所谓「僧事僧决」,充分流露出民主、法治的精神。
在英国的政治名著《印度的遗产》一书中,对佛教的此一民主会议法,有相当详细的论述,因此塞德兰侯爵(Marguess of Zeiland)说:「我们今天国会制度的基阶,竟可从两千多年前印度佛教徒的会议中见到,真是令人惊奇不已。」所以若说,现代民主国家的会议制度,是从佛教的思想中继承来的,实在不为过。
此外,佛陀入灭后,僧团遵循佛陀所制定的会议法,配合时代演进的需求,渐渐发展出许多不同类别的会议。例如,僧团不仅对内召开会议,达成共识,甚或与信众一同集会,举行四众弟子皆得参于的会议。
乃至佛陀入灭后,佛弟子为了让正法久住,先后多次结集佛陀的教法。第一次是在佛陀入灭后的第一年夏天(约公元前四八五年),以大迦叶为上座,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在七叶窟中举行第一次结集,因为有五百大阿罗汉参加,称为「五百结集」。之后陆续又有「毘舍离结集」(或称「七百结集」)、「大众部结集」(又称「窟外结集」),以及在摩揭陀国华氏城举行的「第三次结集」,直至佛陀入灭后四百多年所作的「第四次结集」等,每次结集,莫不是取决于大众的意见,这些都是佛教民主思想的体现。
其实,在上古人类的历史中,根据《大楼炭经》和《众许摩诃帝经》等诸多经典记载,他们「身相端严,诸根无缺,妙色广大,自有身光恒常照曜,长寿喜乐,腾空自在…………,亦无男女众生之相。」(《众许摩诃帝经》卷一)他们「以好喜作食,各自有光明神足,其寿久长。时天下人,其端正姝好,不别男女,亦不可别君长庶民人,但共众俱往还。」(《大楼炭经》)因为他们以法喜为食,以没有男女尊卑的平等为乐,因此可以说是再民主、自由、平等不过了。但后来由于世界起了变化,他们之间有了美丑、骄慢、比较、计较、相互斗争,再后有了男女之别、夫妇关系,继而形成家族、乡党、集团,终致造成世界扰攘不停。可见世间上,举凡一切纷争对立,莫不由于「我执」而起,因此也唯有人人真正做到佛教的「无我」,人人能够相互尊重,世间才有民主、自由,也才有和平可言。
唐君毅先生曾说道,世间上,没有比民主自由更好的东西!(见《唐君毅论文集》)确实不错,民主自由乃人间社会大众所共有的财富!因为举世滔滔,唯有民主和自由,才有人权,才有民意,才能共享民主、自由、平等的可贵。
二、受持五戒是自由的真义
为什么受持五戒是自由呢?佛教讲「持戒」,戒不是束缚,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戒的根本精神,就是防非止恶、对人不侵犯。所谓不侵犯,就是不能为了自己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所以不侵犯,才是真正的自由。
五戒虽然分别为五,但是根本精神只有一个原则,就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
《大宝积经》卷八十二载:「所谓五戒:不杀一切诸众生等,不恼一切。……彼应不盗,自财知足,于他财物不生希望。……离彼邪淫,不以染心视他女色。……应离妄语,如说如作不诳于他。……应离酒,不醉不乱。」因此,五戒中: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信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从而不去侵犯别人。
五戒也不只是光从消极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毒,就叫做持戒;五戒另有积极面的解释,就是不杀生而护生,不偷盗而喜舍,不邪淫而尊重,不妄语而诚实,不吸毒而正行。唯有如此积极的诠译,才更充分发挥佛教扩大自由,成全大众的积极精神。
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因此有人说:何必受戒,自找束缚!其实,持戒是自由,犯戒才是束缚。因为并非学佛受戒的人才要持戒,持戒就如国民守法一样,不持戒就会触犯刑法。你看,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迫害,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暴、拐骗、重婚、妨碍风化,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造谣、仿冒,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醉酒等,是犯了吸毒戒。
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持戒不但是守法,而且不会失去自由。若能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不因犯戒而受国法制裁,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意义不言可明。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过去一般人常依《梵网经》的戒条,如「以手触酒,五百世无手」来解释戒律。过分的恐吓,反而没有说服力,只有使得有心学佛的人望而却步。其实佛教的戒律都是信者自愿受持,实在不必给予太过强调的指责。受持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唯有把五戒持好,才算完成人格。
此说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若以五戒配五常,即:不杀生曰仁,不偷盗曰义,不邪淫曰礼,不妄语曰信,不吸毒曰智。一个人受持五戒,会有无尽的利益。例如,如果我们不杀生而保护众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喜舍,自然就能发财而享受富贵;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歎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吸毒饮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智能清明。
佛教的信仰,舍弃了受持五戒而向诸佛菩萨祈求所愿,无因怎么会有果呢?过去对受持五戒,因为过多的限制而没有从积极面来诠释;其实佛教的五戒,在「不可」以外,它一定还会告诉吾人什么是可以的。所以现在讲五戒,应该要从积极面来发展,例如一般信众莫不希求长寿、发财、名誉、家庭美满、子孙满堂等等,但是不播种,怎么能有收成呢?所以不必空自妄想,只要你受持五戒,就能所求如愿。因此,受持五戒,从消极上来看,好象是束缚;若从积极面来看,实在是有无限的利益。
庐山慧远大师说:「佛道济俗,亦为要务。何则?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以周寰区,编户一千,则仁人百万。夫能修一善,则去一恶;一恶既去,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己,则万刑息于国,此所谓坐致太平者是也。」(见《三皈五戒正范》)
所以,受持五戒,小至个人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谐、快乐;大至国家社会,如果人人都能受持佛教的五戒,那么我们的国家必定是一个淳朴谦让、重德祥和的净土。
受持五戒就是体现自由的精神。美国独立时,巴特利克在讲演时,曾说「不自由,毋宁死。」但是自由不是自己任意妄为的自由,自由是有自他关系的和谐;受持五戒不仅于己有利,而且能够利益他人,所以受持五戒,才是自由的积极意义。
此外,佛教终极的目标,既是追求身心的解脱自在,自在就是自由,解脱就是自由,无烦恼束缚就是自由。每一个人都希望脱离一切束缚,做自己的主人,因此集权专制的政治是佛教所呵斥的,佛教认为民主宪政国家的实现,道德挂帅政治的完成,才是国家政治的最终目的。
佛陀认为一个国家不可扩张武力去侵略他国,但是为了维护本国人民自由、平等、快乐、幸福,必要的力量是应该保有的。佛陀心目中的理想政治是转轮圣王的仁王之治,是人人自由的政治。
所谓转轮圣王的政治,就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政治,根据《长阿含经》中的《转轮圣王修行经》记载,轮王的政治是不以刀杖,而是以法教令的,也就是行五戒十善的德化政治。
五戒十善的德化政治之内涵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形呢?有一次轮王的太子问道:「父王!轮王的政法如何?应该怎样去推行呢?」
轮王回答说:「应当依于法来立法,恭敬尊重观察于法,以法为首,守护正法,以法来教诫宫廷中的人,如王子、大臣、群僚、百官,以法爱护人民百姓,乃至禽兽等。」
轮王又说:「身为国王应该礼贤下士,尤其对于有道之士,应多亲近请教,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犯,什么不犯;又何者可亲,何者不可亲;何者可行,何者不可行;施行什么法可使人民生活安和乐利等道理。」
法,就是自由、尊重的意义,所以佛经中到处都鼓励吾人要「依法不依人」,依人有好恶,依法才平等。
佛教所说的这种政治道德,因为是以法治化,所以没有怨敌,布施持戒,泛爱人物,善摄眷属,人民殷盛,富乐丰实,聚落村邑,鸡犬相闻,举国人民更相敬爱,种种众伎,共相娱乐,呈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气象。(大义取自《摩诃僧只律》卷一)
政治因时因势变化不定,本身欠缺恒久理想的持续性。佛教本身则具有教化的功能,例如梁启超先生说:「佛教之因果,使上智下愚皆不能不信。」如果人人都能树立正确的因果观念,我们的社会就不再是尔虞我诈、巧取豪夺的社会;如果人人都能怀抱佛教的慈悲精神,人人受持五戒,这个社会就能减少暴戾杀伐之气。进而认识佛教的「业力论」,知道世间上的善恶好坏,都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造作所决定,没有神明能为我们安排。这种业力自由的理论,也才符合自由的真义。
一般的宗教,都是由神权统理世间;一般的政治,都是由领袖来统治国家。唯有佛教,他不尚神权,也不重视君权,唯重视人人自主的民权和自由。…
《论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