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

  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

  一、四圣谛在佛法里的重要性

  二、佛陀对四圣谛的解释说喻

  三、大乘佛教四弘誓愿的开展

  四、从四谛义到四弘愿的实践

  前 言

  佛陀证悟的宇宙真理是「苦、集、灭、道」,由苦、集、灭、道而展开广大无边的佛法。然而这只是佛陀就真理的本体而设定的义理层次,经过了世间的实践,就发展成为「四弘誓愿」:

  所谓苦谛,因为众生多苦,所以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所谓集谛,因为苦由业集,所以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

  所谓道谛,为令众生向道,所以发愿「法门无量誓愿学」;

  所谓灭谛,为使众生证果,所以发愿「佛道无上誓愿成」。

  佛陀当初在菩提树下静思冥想,发现了宇宙人生世间和出世间真理的次第--苦集灭道,而对世间广为宣说。所谓最初的「三转*轮」,第一次为「示相转」,是将四圣谛的内容定义加以解说,内容为:

  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次为「劝修转」,是劝导弟子修持四圣谛的法门,以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内容为:

  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

  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第三次为「作证转」,是佛陀告诉弟子,自己已经证悟四圣谛,勉励弟子们只要勇猛精进,必能一样证悟四圣谛。内容为:

  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

  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苦、集二谛是迷界的世间因果,集是因,苦为果;灭、道二谛是悟界的出世间因果,道是因,灭为果。

  苦集灭道「四圣谛」用来讲说,这是每一个佛弟子都可以朗朗上口,但是若要实践此一佛法的真理,就必须透过「四弘誓愿」的「愿门」实践,而能到达广大菩萨道的六度万行之「行门」。因此,大乘佛教的四弘誓愿,可以说主要就是替佛陀把过去所说的四圣谛义理佛法,落实在实践、修行上,这就是佛教在时空发展中,渐次圆满。

  从「四圣谛」的佛教义理,进而到行动的、实证的「四弘誓愿」,说明佛陀说法有其时代性与连贯性,甚至还有发展性,它可以在系统中贯穿起来,所以佛法才超越历史时空。甚至现在有佛教徒研修、规划为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彼此也是相互贯通,是一而不二的,这正是本文所以提出的主旨所在。

  

  一、四圣谛在佛法里的重要性

  四圣谛是一切佛法的纲要,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内容,是宇宙缘起的真理,只是缘起法则深奥难解,佛陀恐怕骤然宣说,将使尚未起信的众生望而生畏,所以在初转*轮时,佛陀再三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目的就是要使众生「知苦、断集、修道、证灭。」

  四圣谛不但是佛陀初转*轮时所说,佛陀在临涅槃时,又对诸弟子说:「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无得怀疑而不求决也。」当时佛陀连说三次,众皆无疑,也无问者,唯有阿那律知晓佛陀的心意,又将佛陀的语言重说一次:「日可令冷,月可令热;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遗教经》)

  从佛陀一再强调四圣谛的事实来看,可见在佛陀的一代时教中,对四圣谛的阐扬是自始至终的,以及此中真理的不可变异。尤其,在初转*轮中,佛陀更三度演说四圣谛的妙义,称为「三转十二相」。(如前言所述)四圣谛的重要,由此可见。

  四圣谛的内容一如治病的过程:苦,如人患病;集,生病的原因;道,如治病的药方;灭,如病已痊愈(《瑜伽师地论》)。吾人学佛,正是为了断除贪、瞋、痴等种种烦恼,而趣向涅槃的境界,所以四圣谛是从迷的世间,到悟的世界;是从苦集的束缚而趋向灭道的解脱之路。正如《中论疏》说:「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

  四圣谛说明了宇宙人生的关系:人生居住的宇宙称为世间,世间是由「苦集」所构成;如果要超脱苦集,通往出世间的法界,则要「灭道」互通。

  四圣谛与十二缘起、三法印构成了佛教教义的三大纲领,名称虽然不同,意义却是相通的:十二缘起的主要内容是三法印的思想基础,而四圣谛则是缘起思想的具体型态,三者都是初期佛陀的根本思想,以后的经论,莫不由此开展出来。因此,我们将四圣谛、十二缘起、三法印,称为佛教的根本佛法。

  在诸经论中,佛陀一直非常强调四谛的重要性,例如:

  今说有八难,佛法之要行;一难犹尚剧,如板浮大海。虽当离一难,然可有此理;设离一四谛,永离于正道(《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八难品第四十二之四一五》)

  尔时,佛告诸比丘:如人掷杖于虚空中,寻即还堕,或根著地,或腹著地,或头著地。如是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不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或堕地狱、或堕畜生、或堕饿鬼。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学无间等。(《杂阿含经》卷十六)

  佛告比丘:其诸众生于苦圣谛如实知者,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者,如我手中所执土石;其诸众生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者,如彼雪山土石,其数无量。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杂阿含经》卷十六)

  此外,佛陀在波罗奈鹿野苑中,说明世间如果没有四谛法,则如日隐月没,将是一片黑暗;有了四谛,世间就有了光明。(《杂阿含经》卷十五)

  佛陀亦曾告诸比丘,对四谛义不如实知者,则容易受外境的影响,做不得自己的主人;正如小绵丸随风飘摇,去向无方,所以对于四谛要如实知解行证。(《杂阿含经》卷十五)

  在《菩萨璎珞经》中,佛陀则把四圣谛的重要喻为火炬,它能够破除十二缘起中的根本无明;常念一切法无常,就可以去除烦恼的束缚了。

  甚至,佛陀在《四分律卷三十二·受戒揵度》中说:「若我不修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如实而不知者,我今不成无上正真道。」佛陀因了悟四圣谛法而成就佛道,所以佛陀告诉弟子:「我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如实而知,我今成无上正真道。」(《四分律卷三十二·受戒揵度》)「此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杂阿含经》卷十六)可见若无四圣谛,则无三宝应世。

  综上所述,可见四圣谛在整个佛陀一代时教中,它占有最高、最胜的地位。正如《中阿含卷三十·舍梨子相应品象迹喻经》说:「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

  因为四圣谛是整个佛教的综合,它的特点,有以下四点:

  (一)四圣谛是佛教的真理 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佛法,都需要从真理展开。例如:人生是苦,这是实相;即使人生也有快乐,但快乐也有「无常」之苦,这是必然的道理。生命有业集的烦恼,即使天上人间、成圣成贤,都必有业感缘起,这也是真理。因为世间一切都离不开因缘果报;因缘果报的真理更把人生的关系解释得透彻无比。这些真理都是不共世间的宗教,而是佛教所独有的。

  苦集虽说是世间的因果,但是这也并不可怕,因为有出世间的道谛和灭谛,可以让苦集消灭,例如以八正道修行,便能够灭除苦集,而到达理想的、圆满的涅槃世界。

  因此,四圣谛也可以说是佛教真理的原则,因为世间的道理,可以说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佛教的真理是需要有理则的。真理的原则就是要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恒常性,例如佛教讲一切行无常;无常便具备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恒常性的条件。其它诸如空性、缘起、业力、因果等根本教理,都同样合乎这许多理则。尤其四圣谛更是具备这许多的理则,尽管世间变迁、人事兴亡,四圣谛是不可更异;四圣谛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有的经论道理,必不出这四圣谛的范围。

  (二)四圣谛是佛教的圣典 佛教的圣典很多,藏经有所谓阿含部、法华部、本缘部、经集部、瑜伽部、大集部、论集部、宝积部、中观部、律部、般若部等,不管千经万论,都是以四圣谛为依归。

  四圣谛虽属原始佛教的根本法义,后来佛教发展成为戒定慧的三学,进而经律论的三藏,都是从四圣谛开展而来,因此,可以说,没有四圣谛,就没有所谓的佛法圣典。如《中论》说:

  若一切世间皆空无所有者,即应无生无灭;以无生无灭故,则无四圣谛。何以故?从集谛生苦谛,集谛是因,苦谛是果;灭苦集谛名为灭谛,能至灭谛名为道谛,道谛是因,灭谛是果。如是四谛有因有果,若无生无灭,则无四谛。四谛无故,则无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又四圣谛无故,法宝亦无。(《中论卷四·观四谛品第二十四》)

  因此,佛教圣典的内容虽有三法印、十二因缘、空性缘起、平等中道等众家学说、诸派义理,但总说四圣谛不但是圣典中的圣典,而且是最早的圣典,一切法因四圣谛而有,若无四圣谛,则一切法不成。

  (三)四圣谛是佛教的纲目 儒家有所谓「四维八德、三纲五常」;「苦集灭道」就是佛教的纲目。今天在全世界所流传中国大乘八宗的佛教,泰、锡、缅的部派佛教,乃至藏传的各种佛教,都不能不依四圣谛作为纲目;因为三藏十二部演绎出来的佛法经义,都是用四圣谛做为这许多法义的纲目,因此只要你懂得四圣谛,只要你讲说四圣谛,只要你修行四圣谛,你就可以说是懂得佛法了。

  讲到佛法,光是佛法概论就有数十种之多,但是那一种佛法概论能离开四圣谛呢?现代佛教的初学者,都应该从四圣谛开始研究,因为掌握了四圣谛,也就知道佛法的根本了,接著再学习以后的枝枝叶叶,当然也就不为难了。

  佛陀在很多的法会中,重复又重复的宣说四谛法,说明四圣谛对人生的关系,至为重要。甚至有一次佛陀的脚趾为木刺所伤,阿闇世王等大惊,于是佛陀就说四圣谛的真…

《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生命升华的世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