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P2

  ..续本文上一页理,以慰大众的悲伤之情。

  (四)四圣谛是佛教的标志 现在的学校、社团,都有标志,甚至国家有国旗,基督教也有十字架;佛教的标志就是*轮,*轮就是从四圣谛「三转*轮」而来。

  佛教从印度发源、传播,虽然遍布世界各地;随著各地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不同,又展开各种适合当地的佛教。但是,尽管各地对法义的解释或许有所不同,甚至对佛陀的认知也有相异;然而对于以*轮、四圣谛作为佛教的标志,全世界佛教徒应无异议。

  现在的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以五色旗作为教旗,意谓五乘共法;即使是五乘共法,也是以四谛做为基本的中心佛法。

  有人说,佛教没有总部,太过自由、纷歧,经常有满瓶不动半瓶摇的佛子,各说各话,违背圣意,失去了佛教本身的面目;佛教如果要想统合,今后应该再对四谛「三转*轮」,藉此统一世界的佛教,希望有识之士,朝此目标努力。 

  

  二、佛陀对四圣谛的解释说喻

  如上所述,四谛是佛陀成道之后,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轮所说,为佛教中南北传的佛教、汉藏传的佛教所共遵的基本教义,彼此共同认为这是世间、出世间的唯一解脱之道。后世诸佛弟子虽认为四圣谛为声闻、缘觉之法,意思就是贬四圣谛为小乘法,其实大乘经典中亦多有四谛之论,如《胜鬘经》、《大般涅槃经》等,不仅附有大乘之解释,并对四谛之深义更有所发挥。

  四圣谛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的真理。在《增一阿含经卷十六·四谛品第二十五》中,佛陀告诉弟子:

  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名为苦谛。……所谓习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名为苦习谛。……所谓尽谛者,欲爱永尽无余,不复更造,是谓名为苦尽谛。……所谓苦出要谛者,谓贤圣八品道,所谓正见、正思、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谓名为苦出要谛。

  四谛的「谛」,就是真理;包含有审察、真实不虚的意思。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又称四圣谛。

  四圣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归纳。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若依因果的顺序来说,四圣谛应该是集、苦、道、灭,何以佛陀要先说果,后说因?这是因为众生的根性,「果」易明而「因」难晓,为了方便化导,因此佛陀不得不先明示苦相,令众生生起厌离之心,再示业因,使之断集;继而示以涅槃乐相,令其欣慕,然后再说修道之法,令其行持。

  四谛之义,综合《阿含经》、《大毘婆沙论》、《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等诸经论所说,就是:

  (一)苦谛

  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的状态。苦谛即在说明生死轮转的实相是苦的真谛,说明人生实相本来是苦的道理。

  根据经典的说法,苦有二苦、三苦、四苦、八苦、八万四千乃至无量无数的苦;若依现代人的生活体验,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说,苦大致可分为:我与人的关系不调和(譬如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我与身的关系不调和(譬如老、病、死苦)、我与心的关系不调和(譬如贪瞋愚痴苦)、我与物的关系不调和(譬如居住的空间窄小、不能称心如意、所求不得等苦)、我与事的关系不调和(譬如失业、落榜)、我与社会的关系不调和(譬如治安不好、经济萧条)、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譬如气候寒热不适苦)、我与境界的关系不调和(譬如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正是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人间之苦无尽期」。

  不管世间充满多少苦,其实佛教之所以讲苦,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苦的实相,进一步去寻找灭苦的方法。因此,了解苦的存在,只是一个过程;如何离苦得乐,获得解脱,才是佛教讲苦的最终目的。

  (二)集谛

  集,积聚、招感的意思;集谛就是指形成痛苦的原因。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众生由于无明、贪爱、瞋恚等烦恼的驱使(惑),而积集种种恶业(业),然后依照种种业报而招致种种苦果(苦)。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因此,烦恼能招感业力,引发未来的生死果报,具有「发业润生」的功用。

  由于烦恼是迷惑自性的魔障,它能障蔽、遮盖众生的真如佛性,所以又称「障」、「盖」;它盘缠在众生心中,象是重重绞绕的绳索,所以又称「结」、「缠」;它系缚众生的身心,令不得自在,所以又称「系」、「缚」;它像污垢,因能污染众生的心性,所以也叫做「垢」;它如洪水,能使善品流失,所以又称「瀑流」;它驱使众生流转于生死之中,所以又称「使」;它能牵制众生,令不得出离生死,故又称「轭」;众生的烦恼交络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所以又称「稠林」;众生因为烦恼,常由眼等六根门头漏泄过患,所以又称「漏」;潜在的烦恼随逐众生,眠伏在深层的意识里,以极微细的活动状态,在不知不觉中扰乱众生身心,所以又称「随眠」;烦恼又如尘埃,能染污吾人之心性,所以又称「尘劳」;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所以又称「客尘」。

  此外,烦恼又有火焰、毒箭、虎狼、险坑等譬喻。吾人如果想从烦恼痛苦的深渊中解脱出来,首先要灭除集苦的原因,不再造作新的苦业;所谓「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如此则快乐的人生也就离我们不远了。因此,彻底了解造成痛苦的原因--集谛,这是追求幸福不可忽视的要务。

  (三)灭谛

  灭,即寂灭,是指灭尽贪、瞋、痴等无明烦恼,而显现出清净的真如体性,也就是「涅槃」的异名。

  《大乘义章》卷十八说:「梵语涅槃,华言为灭。」《华严大疏》卷五十二说:「音译涅槃,正名为灭。」

  涅槃是修道者在知苦断集后,由修道所证得的解脱境界。它是灭除了烦恼、痛苦、人我、是非、差别、障碍等种种的痴迷,而获得的一种境我一如,超越生死,自由自在,光明幸福的圆满境界。

  具体而言,涅槃的境界是:

  1.无生的境界:涅槃已没有生死、变异,是个不生不灭的境界。固然不生有漏杂染的烦恼,也不起无漏清净的涅槃想,是个染净俱捐,境我皆泯,无生法忍的绝对世界。

  2.无住的境界:涅槃之后无处不在,在清净心里,在法性之中,在真如佛性内,在万里虚空里。证得涅槃之后,这个法身如如不动,住在荡荡涅槃城。所谓涅槃城就是「无边风月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柳暗花明千万户,敲门处处有人应」的气象。

  3.无我的境界:真正的涅槃,是打破我执,到达无我的大自在,再从无我中建立真我;所谓「无情之情是真情,无我之我是真我」,因此涅槃后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4.无得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是我们心灵上永恒的乐土,里面充满法乐,有完全的平静,有至高的妙乐,有永恒的幸福,有福慧的完成,有究竟的解脱,有永恒的自我,有真实的世界;因为这一切都是从「无得而得」、「无有而无」。

  涅槃的芬芳至乐,是人人可以证得、时时可以体悟的。涅槃是止灭一切痛苦聚集的究极理想境地,吾人若能审查断除苦的根本--欲爱,则得苦灭;一旦苦灭集断,自可入于涅槃之境界。

  (四)道谛

  道,是通达的意思,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道谛就是指从痛苦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所必经的道路,也就是证得涅槃的正道,一般指佛陀初转*轮时所开示的八正道。

  八正道就是:

  1.正见:正当的见解--正见因缘果报、正见善恶业力、

  正见无常苦空、正见空有不二。

  2.正思:正当的思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3.正语:正当的语言--真实的语言、慈悲的语言、

  赞歎的语言、利行的语言。

  4.正业:正当的行为--不乱杀生、不乱偷盗、

  不乱邪淫、不乱吸毒。

  5.正命:正当的生活--合理的经济生活、利人的道德生活、

  和谐的社会生活、净化的感情生活。

  6.正勤:正当的努力--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除。

  7.正念:正当的意念--对三宝不坏信仰、对缘起不执非他、

  对因果不生谬见、对生死不起迷惑。

  8.正定:正当的禅定--五停心观的禅定、六妙法门的禅定、

  三业调和的禅定、九住心定的禅定。

  总之,苦谛,是以智能观察出这个世界是充满痛苦的火宅;集谛,是以智能彻悟烦恼与造业是形成生死痛苦的原因;灭谛,是透过智能,证得真如自性,究竟解脱生死的涅槃;道谛,是达到究竟涅槃的方法。

  关于四圣谛的解释,真是百家齐鸣、万众宣说。佛陀在《华严经》中更把四圣谛分为各种世界的四圣谛,如娑婆世界、密训世界、最胜世界等,举出四圣谛的同义异名,今略举如下:

  1.在娑婆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罪、逼迫、变异、攀缘、聚、刺、依根、虚诳、痈疮处、愚夫行。

  集圣谛又名系缚、灭坏、爱著义、妄觉念、趣入、决定、网、戏论、随行、颠倒根。

  灭圣谛又名无诤、离尘、寂静、无相、无没、无自性、无障碍、灭、体真实、住自性。

  道圣谛又名一乘、趣寂、导引、究竟无分别、平等、舍担、无所趣、随圣意、仙人行、十藏。

  2.在密训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营求根、不出离、系缚本、作所不应作、普斗诤、分析悉无力、作所依、极苦、躁动。

  集圣谛又名顺生死、染著、烧然、流转、败坏根、续诸有、恶行、爱著、病源、分数。

  灭圣谛又名第一义、出离、可赞歎、安隐、善入处、调伏、无罪、离贪、决定。

  道圣谛又名猛将、上行、超出、有方便、平…

《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生命升华的世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