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理,以慰大衆的悲傷之情。
(四)四聖谛是佛教的標志 現在的學校、社團,都有標志,甚至國家有國旗,基督教也有十字架;佛教的標志就是*輪,*輪就是從四聖谛「叁轉*輪」而來。
佛教從印度發源、傳播,雖然遍布世界各地;隨著各地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化不同,又展開各種適合當地的佛教。但是,盡管各地對法義的解釋或許有所不同,甚至對佛陀的認知也有相異;然而對于以*輪、四聖谛作爲佛教的標志,全世界佛教徒應無異議。
現在的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以五色旗作爲教旗,意謂五乘共法;即使是五乘共法,也是以四谛做爲基本的中心佛法。
有人說,佛教沒有總部,太過自由、紛歧,經常有滿瓶不動半瓶搖的佛子,各說各話,違背聖意,失去了佛教本身的面目;佛教如果要想統合,今後應該再對四谛「叁轉*輪」,藉此統一世界的佛教,希望有識之士,朝此目標努力。
二、佛陀對四聖谛的解釋說喻
如上所述,四谛是佛陀成道之後,于鹿野苑爲五比丘初轉*輪所說,爲佛教中南北傳的佛教、漢藏傳的佛教所共遵的基本教義,彼此共同認爲這是世間、出世間的唯一解脫之道。後世諸佛弟子雖認爲四聖谛爲聲聞、緣覺之法,意思就是貶四聖谛爲小乘法,其實大乘經典中亦多有四谛之論,如《勝鬘經》、《大般涅槃經》等,不僅附有大乘之解釋,並對四谛之深義更有所發揮。
四聖谛即指苦、集、滅、道四種正確無誤的真理。在《增一阿含經卷十六·四谛品第二十五》中,佛陀告訴弟子:
所謂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名爲苦谛。……所謂習谛者:愛與欲相應,心恒染著,是謂名爲苦習谛。……所謂盡谛者,欲愛永盡無余,不複更造,是謂名爲苦盡谛。……所謂苦出要谛者,謂賢聖八品道,所謂正見、正思、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叁昧,是謂名爲苦出要谛。
四谛的「谛」,就是真理;包含有審察、真實不虛的意思。此四者皆真實不虛,故稱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爲聖者所知見,故又稱四聖谛。
四聖谛大體上乃佛教用以解釋宇宙現象的歸納。其中,「苦」與「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與因,而「滅」與「道」表示證悟世界之果與因;即世間有漏之果爲苦谛,世間有漏之因爲集谛,出世無漏之果爲滅谛,出世無漏之因爲道谛。
若依因果的順序來說,四聖谛應該是集、苦、道、滅,何以佛陀要先說果,後說因?這是因爲衆生的根性,「果」易明而「因」難曉,爲了方便化導,因此佛陀不得不先明示苦相,令衆生生起厭離之心,再示業因,使之斷集;繼而示以涅槃樂相,令其欣慕,然後再說修道之法,令其行持。
四谛之義,綜合《阿含經》、《大毘婆沙論》、《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等諸經論所說,就是:
(一)苦谛
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惱的狀態。苦谛即在說明生死輪轉的實相是苦的真谛,說明人生實相本來是苦的道理。
根據經典的說法,苦有二苦、叁苦、四苦、八苦、八萬四千乃至無量無數的苦;若依現代人的生活體驗,用現代人的語言來說,苦大致可分爲:我與人的關系不調和(譬如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我與身的關系不調和(譬如老、病、死苦)、我與心的關系不調和(譬如貪瞋愚癡苦)、我與物的關系不調和(譬如居住的空間窄小、不能稱心如意、所求不得等苦)、我與事的關系不調和(譬如失業、落榜)、我與社會的關系不調和(譬如治安不好、經濟蕭條)、我與自然的關系不調和(譬如氣候寒熱不適苦)、我與境界的關系不調和(譬如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正是所謂「天長地久有時盡,人間之苦無盡期」。
不管世間充滿多少苦,其實佛教之所以講苦,目的是爲了讓我們知道苦的實相,進一步去尋找滅苦的方法。因此,了解苦的存在,只是一個過程;如何離苦得樂,獲得解脫,才是佛教講苦的最終目的。
(二)集谛
集,積聚、招感的意思;集谛就是指形成痛苦的原因。根據《成唯識論》卷八說:「生死相續,由惑業苦。」衆生由于無明、貪愛、瞋恚等煩惱的驅使(惑),而積集種種惡業(業),然後依照種種業報而招致種種苦果(苦)。如此一來,惑(煩惱)、業(行爲)、苦(苦果)輾轉相因,循環不息,就形成有情無量劫以來的生死輪回。因此,煩惱能招感業力,引發未來的生死果報,具有「發業潤生」的功用。
由于煩惱是迷惑自性的魔障,它能障蔽、遮蓋衆生的真如佛性,所以又稱「障」、「蓋」;它盤纏在衆生心中,象是重重絞繞的繩索,所以又稱「結」、「纏」;它系縛衆生的身心,令不得自在,所以又稱「系」、「縛」;它像汙垢,因能汙染衆生的心性,所以也叫做「垢」;它如洪水,能使善品流失,所以又稱「瀑流」;它驅使衆生流轉于生死之中,所以又稱「使」;它能牽製衆生,令不得出離生死,故又稱「轭」;衆生的煩惱交絡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所以又稱「稠林」;衆生因爲煩惱,常由眼等六根門頭漏泄過患,所以又稱「漏」;潛在的煩惱隨逐衆生,眠伏在深層的意識裏,以極微細的活動狀態,在不知不覺中擾亂衆生身心,所以又稱「隨眠」;煩惱又如塵埃,能染汙吾人之心性,所以又稱「塵勞」;煩惱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所以又稱「客塵」。
此外,煩惱又有火焰、毒箭、虎狼、險坑等譬喻。吾人如果想從煩惱痛苦的深淵中解脫出來,首先要滅除集苦的原因,不再造作新的苦業;所謂「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如此則快樂的人生也就離我們不遠了。因此,徹底了解造成痛苦的原因--集谛,這是追求幸福不可忽視的要務。
(叁)滅谛
滅,即寂滅,是指滅盡貪、瞋、癡等無明煩惱,而顯現出清淨的真如體性,也就是「涅槃」的異名。
《大乘義章》卷十八說:「梵語涅槃,華言爲滅。」《華嚴大疏》卷五十二說:「音譯涅槃,正名爲滅。」
涅槃是修道者在知苦斷集後,由修道所證得的解脫境界。它是滅除了煩惱、痛苦、人我、是非、差別、障礙等種種的癡迷,而獲得的一種境我一如,超越生死,自由自在,光明幸福的圓滿境界。
具體而言,涅槃的境界是:
1.無生的境界:涅槃已沒有生死、變異,是個不生不滅的境界。固然不生有漏雜染的煩惱,也不起無漏清淨的涅槃想,是個染淨俱捐,境我皆泯,無生法忍的絕對世界。
2.無住的境界:涅槃之後無處不在,在清淨心裏,在法性之中,在真如佛性內,在萬裏虛空裏。證得涅槃之後,這個法身如如不動,住在蕩蕩涅槃城。所謂涅槃城就是「無邊風月眼中眼,不盡乾坤燈外燈;柳暗花明千萬戶,敲門處處有人應」的氣象。
3.無我的境界:真正的涅槃,是打破我執,到達無我的大自在,再從無我中建立真我;所謂「無情之情是真情,無我之我是真我」,因此涅槃後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4.無得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是我們心靈上永恒的樂土,裏面充滿法樂,有完全的平靜,有至高的妙樂,有永恒的幸福,有福慧的完成,有究竟的解脫,有永恒的自我,有真實的世界;因爲這一切都是從「無得而得」、「無有而無」。
涅槃的芬芳至樂,是人人可以證得、時時可以體悟的。涅槃是止滅一切痛苦聚集的究極理想境地,吾人若能審查斷除苦的根本--欲愛,則得苦滅;一旦苦滅集斷,自可入于涅槃之境界。
(四)道谛
道,是通達的意思,能通至涅槃,故名爲道。道谛就是指從痛苦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所必經的道路,也就是證得涅槃的正道,一般指佛陀初轉*輪時所開示的八正道。
八正道就是:
1.正見:正當的見解--正見因緣果報、正見善惡業力、
正見無常苦空、正見空有不二。
2.正思:正當的思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3.正語:正當的語言--真實的語言、慈悲的語言、
贊歎的語言、利行的語言。
4.正業:正當的行爲--不亂殺生、不亂偷盜、
不亂邪淫、不亂吸毒。
5.正命:正當的生活--合理的經濟生活、利人的道德生活、
和諧的社會生活、淨化的感情生活。
6.正勤:正當的努力--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除。
7.正念:正當的意念--對叁寶不壞信仰、對緣起不執非他、
對因果不生謬見、對生死不起迷惑。
8.正定:正當的禅定--五停心觀的禅定、六妙法門的禅定、
叁業調和的禅定、九住心定的禅定。
總之,苦谛,是以智能觀察出這個世界是充滿痛苦的火宅;集谛,是以智能徹悟煩惱與造業是形成生死痛苦的原因;滅谛,是透過智能,證得真如自性,究竟解脫生死的涅槃;道谛,是達到究竟涅槃的方法。
關于四聖谛的解釋,真是百家齊鳴、萬衆宣說。佛陀在《華嚴經》中更把四聖谛分爲各種世界的四聖谛,如娑婆世界、密訓世界、最勝世界等,舉出四聖谛的同義異名,今略舉如下:
1.在娑婆世界中
苦聖谛又名罪、逼迫、變異、攀緣、聚、刺、依根、虛诳、癰瘡處、愚夫行。
集聖谛又名系縛、滅壞、愛著義、妄覺念、趣入、決定、網、戲論、隨行、顛倒根。
滅聖谛又名無诤、離塵、寂靜、無相、無沒、無自性、無障礙、滅、體真實、住自性。
道聖谛又名一乘、趣寂、導引、究竟無分別、平等、舍擔、無所趣、隨聖意、仙人行、十藏。
2.在密訓世界中
苦聖谛又名營求根、不出離、系縛本、作所不應作、普鬥诤、分析悉無力、作所依、極苦、躁動。
集聖谛又名順生死、染著、燒然、流轉、敗壞根、續諸有、惡行、愛著、病源、分數。
滅聖谛又名第一義、出離、可贊歎、安隱、善入處、調伏、無罪、離貪、決定。
道聖谛又名猛將、上行、超出、有方便、平…
《從四聖谛到四弘誓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