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眼、離邊、了悟、攝取、最勝眼、觀方。
3.在最勝世界中
苦聖谛又名恐怖、分段、可厭惡、須承事、變異、招引怨、能欺奪、難共事、妄分別、有勢力。
集聖谛又名敗壞、癡根、大怨、利刃、滅味、仇對、非己物、惡導引、增黑闇、壞善利。
滅聖谛又名大義、饒益、義中義、無量、所應見、離分別、最上調伏、常平等、可同住、無爲。
道聖谛又名能燒然、最上品、決定、無能破、深方便、出離、不下劣、通達、解脫性、能度脫。
4.在離垢世界中
苦聖谛又名悔恨、資待、展轉、住城、一味、非法、居宅、妄著處、虛妄見、無有數。
集聖谛又名無實物、但有語、非潔白、生地、執取、鄙賤、增長、重擔、能生、麤犷。
滅聖谛又名無等等、普除盡、離垢、最勝根、無資待、滅惑、最上、畢竟、破印。
道聖谛又名堅固物、方便分、解脫本、本性實、不可毀、最清淨、諸有邊、淨分別。
5.在豐溢世界中
苦聖谛又名愛染處、險害根、積集成、差別根、增長、生滅、障礙、刀劍本。
集聖谛又名可惡、無盡、不可愛、麤鄙物、愛著、器、動。
滅聖谛又名相續斷、開顯、無文字、無所修、無所見、無所作、寂滅、已燒盡、舍重擔、已除壞。
道聖谛又名寂滅行、出離行、勤修證、安隱去、無量壽、善了知、究竟道、難修習、至彼岸。
6.在攝取世界中
苦聖谛又名能劫奪、非善友、多恐怖、種種戲論、地獄性、非實義、貪欲擔、深重根、隨心轉、根本空。
集聖谛又名貪著、惡成辨、過惡、速疾、能執取、想、有果、無可說、無可取、流轉。
滅聖谛又名不退轉、離言說、無相狀、可欣樂、堅固、上妙、離癡、滅盡、遠惡、出離。
道聖谛又名離言、無诤、教導、善回向、大善巧、差別方便、如虛空、寂靜行、能了義。
7.在饒益世界中
苦聖谛又名重擔、不堅、如賊、老死、愛所成、流轉、疲勞、惡相狀、生長、利刃。
集聖谛又名敗壞、渾濁、退失、無力、喪失、乖違、不和合、所作、取、意欲。
滅聖谛又名出獄、真實、離難、覆護、離惡、隨順、根本、舍因、無爲、無相續。
道聖谛又名達無所有、一切印、叁昧藏、得光明、不退法、能盡有、廣大路、能調伏、有安隱、不流轉根。
8.在鮮少世界中
苦聖谛又名險樂欲、系縛處、邪行、隨受、無慚恥、貪欲根、常破壞、炬火性、多憂惱。
集聖谛又名廣地、能趣、遠慧、留難、恐怖、放逸、攝取、著處、宅主、連縛。
滅聖谛又名充滿、不死、無我、無自性、分別盡、安樂住、無限量、斷流轉、絕行處、不二。
道聖谛又名大光明、演說海、揀擇義、和合法、離取著、斷相續、廣大路、平等因、淨方便、最勝見。
9.在歡喜世界中
苦聖谛又名流轉、出生、染著、重擔、差別、惡舍宅、苦惱性。
集聖谛又名地、方便、非時、非實法、無底、攝取、離戒、煩惱法、狹劣見、垢聚。
滅聖谛又名破依止、不放逸、真實、平等、善淨、無病、無曲、無相、自在、無生。
道聖谛又名入勝界、斷集、超等類、廣大性、分別盡、神力道、衆方便、正念行、常寂路、攝解脫。
10.在關鑰世界中
苦聖谛又名敗壞相、如壞器、我所成、諸趣身、數流轉、衆惡門、性苦、可棄舍、無味。
集聖谛又名行、憤毒、和合、受支、我心、雜毒、虛稱、乖違、熱惱、驚駭。
滅聖谛又名無積集、不可得、妙藥、不可壞、無著、無量、廣大、覺分、離染、無障礙。
道聖谛又名安隱行、離欲、究竟實、入義、性究竟、淨現、攝念、趣解脫、救濟、勝行。
11.在振音世界中
苦聖谛又名世間、傲慢、染著性、駛流、不可樂、覆藏、速滅、難調。
集聖谛又名須製伏、心趣、能縛、隨念起、共和合、分別、飄動。
滅聖谛又名無依處、不可取、轉還、離诤、善淨、無盡、廣博、無等價。
道聖谛又名能摧敵、了知印、能入性、難敵對、無限義、能入智、和合道、恒不動、殊勝義。(《大方廣佛華嚴經·四聖谛品第八》)
佛陀說法,爲了給聽者容易接受,除了「叁轉」說法以外,又經常例舉許多譬喻,例如《法華經》中的藥草喻、窮子喻等,被視爲是最優美的佛教文學;甚至在十二部經中,有一部即名爲「譬喻」。
佛陀對四聖谛也有許多的譬喻,例如《大寶積經》中,佛陀將苦谛「喻如怨賊,如癰如箭,如獄閉系,如器壞敗,是不自在,即是無我。」在《四谛論》中,更對四谛作了諸多的譬喻,例如:
1.苦如病,
集如病因,
滅如無病,
道如治病藥。
2.苦如火,
集如薪,
滅如火盡,
道如火盡因。
3.似怨名苦,
結恨名集,
除結恨名滅,
能除因名道。
4.似衣名苦,
似塵名集,
塵淨名滅,
淨因名道。
5.苦如債,
集如貧,
滅如離貧,
道如財物。
6.苦如燒熱,
集如燒熱因
滅如清涼,
道如涼具。
7.苦毒發,
集谛如毒,
滅如離毒,
道如阿伽陀。
此外,佛陀看「世間凡夫,雖爲取陰所害,猶起依著;如依怨家,謬爲親友。依所安愛名集,因此安愛,住叁有獄,不求出離;譬如狂囚。」所以,佛陀不厭其煩的一再對四聖谛作種種的解釋、譬喻,目的就是要吾等凡夫:「苦應知,集應除,滅應得;爲此叁事故,修聖道。」(《四谛論》)
叁、大乘佛教四弘誓願的開展
佛 法不只以苦集滅道來解釋宇宙人生的現象,佛法最主要的是要解決宇宙人生的問題,所以光是說明苦集滅道的真理,這是不夠的,必須還要有願力、修行、實踐,這正如四聖谛的內容--要斷集、除苦;要修道、入滅,從而到達人生的解脫之境。因此,從四聖谛延伸而開展四弘誓願、六度行門,就是提供了人生解脫的方便。
說到四弘誓願,就是一個菩提心願!因爲菩薩發心,一切都是爲了衆生,一切都是爲了契合真理,一切都是爲了證悟圓滿。所以,從四聖谛而到達四弘誓願,這是很自然的程序、很自然的次第、很自然的目標,所以有四弘誓願來補助四聖谛的真理,就顯得更加的圓融、更加的切實了。
因爲,當你知道苦,而沒有發願去度苦,又怎能稱爲修行,又怎能成爲菩薩呢?因爲當你知道集,而沒有發願去斷集(煩惱)又怎能入道呢?因爲即使你有無量的法門,而沒有修學,不要說不能成就無上佛道,即使是人間問題,你懵懂無知、不學無術,對正道不能契入,又怎能成就菩薩佛道的滿願呢?
所以,在原始佛教裏,當通達苦集滅道「四聖谛」之後,應該繼續承受「四弘誓願」的啓發、奉行、實踐。
因爲,當無邊的衆生在受苦,尤其在生死苦海裏輪回、在生死苦海裏沈沒,我怎能不發願度這些沈溺的衆生登上彼岸呢?
因爲,當我看清楚衆生之所以受苦的原因,都是由于煩惱業集綑縛了自己的心靈,我又怎能不發願去爲衆生解除桎梏、消除衆生的業集煩惱,還給他們一個逍遙自在、離苦脫困的人生呢?
當然,要想斷集離苦,不是容易的事情,不但自己要發心立願,斷集離苦,而且要靠他人的願力,帶領我們修道,帶領我們離苦,帶領我們斷集,帶領我們涅槃。
佛法有所謂易行道、難行道,五乘道、大乘佛道;所謂叁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我怎能舍棄無上的法門,而不成就無上的佛道呢?
所以,通達、了知四聖谛的真理之後,要學菩薩不舍一法;更要用四聖谛的佛法基礎,再實踐四攝六度的行門,來完成菩薩道的四弘誓願。
誠如省庵大師說:「入道要門,發心爲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衆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勸發菩提心文》)
《大智度論》也說:「作福無願,無所標立;願爲導禦,能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而作,金無定也。」(卷七)同卷又說:「莊嚴佛國事大,獨行功德難以成就,須藉願力方能達成。如牛力雖能挽車,亦須禦者方有所至。」
由此可見,入道之由,莫不行願,因爲「果」雖然是由「行」所招感,但是如果沒有「願」力,即使是行,也無法到達所期望的目的。例如,船在海中,沒有方向;人在路上,沒有目標,雖然向前行走,如果沒有行願,何能有到達佛國淨土的希望呢?所以發心立願是成就一切事業的重要助緣與動力。
根據經典記載,過去諸佛莫不由發願而成。如: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而成就淨土(《無量壽經》卷上)、釋迦牟尼佛發五百大願而成就佛道(《悲華經》卷七)、彌勒菩薩奉行十願而能當來下生(《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藥師如來爲滅除衆生病苦而發十二大願,終于成就琉璃佛國(《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等。乃至文殊菩薩十二大願而成就般若智能(《佛說文殊師利行經》)、普賢菩薩十大願,願願歸入華嚴願海(《華嚴經》)、觀音菩薩發十大願而能苦海渡生(《法華經》)、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藏經》)等,可見每位菩薩都有無限的誓願,才能完成他們的修行。
諸佛菩薩之願,歸納起來,都離不開四弘誓願。例如普賢十大願:六者請轉*輪、九者恒順衆生,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四者忏悔業障,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五者隨喜功德、八者常隨佛學,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七者請佛住世、十者普皆回向,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弘誓願是一切菩薩的「總願」,有關四弘誓願的內容與解釋,散見于諸經論,例如:
(一)根據《六祖壇經》之說,即:
1.衆生無邊誓願度,意謂菩薩誓願救度一切衆生。
2.煩惱無盡誓願斷,意謂菩薩誓願斷除一切煩惱。
3.法門無量誓願學,意謂菩薩誓願學知一切佛法。
4.…
《從四聖谛到四弘誓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