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P5

  ..续本文上一页、「成无上道」、「无上菩提」、「无上清净」来形容佛法的尊贵等。从以上这些词意,均可看出《阿含经》中已隐然蕴含大乘的思想。

  甚至,《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二·结禁品第四十六》说「如来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能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以及《杂阿含经》卷五十说:「诸漏已尽,所作已作,已舍重担,断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

  此中,「生死已尽」,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重担已舍」,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

  「梵行已立」,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所作已办」,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

  除此之外,在四阿含经中蕴藏四弘誓愿之思想的经文,俯拾即是,列举如下: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

  「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彼于嫉恚净除其心。」(《中阿含·业相应品伽蓝经第六》)

  「不惑苦、集、灭、道,……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彼于非梵行净除其心。」(《中阿含·王相应品鞞婆陵耆经第六》)

  「我今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中阿含·王相应品鞞婆陵耆经第六》)

  「信者能令入信,建立于信;立戒者以净戒;悭者以施;恶智者以正智令入建立。」(《杂阿含》)

  「如来长夜慈愍安慰一切众生,亦常歎说安慰一切众生。……世尊说法,我悉受持,令我长夜以义饶益,安隐乐住。」(《杂阿含》卷三十二)

  「若优婆塞成就十六法者,是名优婆塞自安安他。……若优婆塞具足正信,建立他人;自持净戒,亦以净戒建立他人。」(《杂阿含》卷三十三)

  「如是真实教法显现,断生死流,……当观自利、利他、自他俱利,精勤修学。」(《杂阿含》卷十四)

  「比丘成就十一法者,能自安乐,亦能安他。」(《杂阿含》卷四十七)

  「如来出现世时必当为五事。云何为五?一者当转*轮,二者当度父母,三者无信之人立于信地,四者未发菩萨意使发菩萨心,五者当授将来佛决。若如来出现世时,当为此五事。」(《增一阿含》卷廿七)

  「诸佛世尊常所施行慈念一切有形之类,今已施行,汝等常乐闲居树下,勤加精进,勿有懈怠。」(《增一阿含》卷三十)

  「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为力弘益众生。」(《增一阿含》卷三十一)

  「一人不度,吾终不舍。」(《增一阿含》卷三十三)

  「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增一阿含》卷四十)

  「以四等之心,覆护一切,无量无限不可称计,身、口、意净。」(《增一阿含》卷四十)

  「尔时,如来名称远布,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度人无量,出现世间。」(《增一阿含》卷四十六)

  「今尊者所说亦复如是,无数方便而说法教。我等今日自归如来法及比丘僧,唯愿尊者听为优婆塞,尽形寿不复杀生!」(《增一阿含》卷四十六)

  「彼释迦文佛如来、至真、等正觉,愍念一切蜎飞蠢动,如母爱子,心无差别。……如来所说言教,必然不疑,愍念群生,所济无量。」(《增一阿含》卷四十七)

  「如来多所饶益,多所安乐,以慈愍心利益天人,不见过去、未来、现在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如佛者也。」(《长阿含》卷五)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

  「多闻圣弟子离邪见,断邪见,行于正见而不颠倒,……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彼于邪见净除其心。」(《中阿含·业相应品伽蓝经第六》)

  「尊师乐住远离,中、下弟子亦学舍离,中、下弟子以此可称。尊师若说可断法,中、下弟子便断彼法,中、下弟子以此可称。」(《中阿含·秽品求法经第二》)

  「未净众生令净,已净者重令净。」(《杂阿含》卷三十)

  「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是故,比丘!当如是学:断除诸有,莫令增长!」(《杂阿含》卷三十八)

  「若彼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阿罗汉果。」(《杂阿含》卷四十一)

  「此五盛阴永以灭尽,更不复生,故名灭尽。」(《增壹阿含》卷廿六)

  「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能解脱,于现法中以身作证而自游化,度魔境界至无为处。」(《增一阿含》卷三十九)

  「诸恶之法念当舍之。如是,比丘!当作是学!」(《增壹阿含》卷四十)

  「有十念广分别修行,尽断欲爱、色爱、无色爱、憍慢、无明。」(《增壹阿含》卷四十二)

  「于现法中得尽有漏,亦令后世诸漏之病皆悉除尽。」(《增壹阿含》卷四十二)

  「当念舍离十恶之法,修行十善法。如是,比丘!当作是学!」(《增壹阿含》卷四十三)

  「云何七知法?谓七勤:勤于戒行、勤灭贪欲、勤破邪见……。」(《长阿含》卷九)

  「净修梵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成阿罗汉。」(《长阿含》卷十七)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

  「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中阿含·业相应品思经第五》)

  「长老比丘广学多闻,……如是诸法广学多闻,翫习至千,意所惟观,明见深达。」(《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成就戒经第二》)

  「无事比丘行于无事,当学护诸根,……当学精进而不懈怠,……当学正念及正智也,……当学知时及善时也,……当学知坐及善坐也……。」(《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瞿尼师经第六》)

  「彼因惭愧羞厌故,便住善相应舍,是妙息寂,谓舍一切有,离爱、无欲,灭尽无余,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象迹喻经第十》)

  「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佛。……诸法之本,如来所说。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当受持!」(《增壹阿含经》卷第二)

  「常当念修行其法,在闲居之处,坐禅思惟,勿有懈怠。」(《增壹阿含经》卷三十)

  「诸比丘!常当学正意,除去嫉妒;修行威仪,所说如法。」(《增壹阿含》卷二十六)

  「比丘当知:我法甚为广大,无崖无底,断诸狐疑,安隐处正法。若善男子、善女人,勤用心不令有缺,正使身体枯坏,终不舍精进之行,系意不忘。……当如是学!」(《增壹阿含》卷四十二)

  「汝等当勤修善行,以修善行,则寿命延长,颜色增益,安隐快乐,财宝丰饶,威力具足……比丘亦如是,当修善」(《长阿含·第二分转轮圣王修行经第二》)

  「一者内身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内外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长阿含·第一分阇尼沙经第四》)

  「漏尽比丘逆顺观察。如实觉知。如实见已。世间贪嫉.恶不善法不漏不起。修四念处。多修多行。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多修多行。」(《长阿含经卷九第二分十上经第六》)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若有一人不喜斗诤,称誉止诤者,此法可乐、可爱、可喜,能令爱念,能令敬重,能令修习,能令摄持,能令得沙门,能令得一意,能令得涅槃。」(《中阿含·秽品黑比丘经第八》)

  「远离一切垢,逮得涅槃道,究竟于苦边,是名备众德。」(《杂阿含》卷三十五)

  「当勤恭敬、系心、畏慎,随他德力诸修梵行上、中、下座,威仪满足,……乃至无余涅槃,当如是学!」(《杂阿含》卷四十七)

  「涅槃者,是比丘善趣。汝今比丘!当求方便,得至涅槃。」(《增一阿含》卷二十六)

  「寻欲得道果,不由生死渊;愿欲至涅槃,懈怠而不克。」(《增一阿含》卷二十七)

  「当发誓愿,无愿不果。所以然者,……若长老比丘不发誓愿者,终不成佛道。」(《增一阿含》卷三十八)

  「当专其心,无放逸行,亦求方便,成贤圣八品之道;依贤圣道已,便能自度生死之海。」(《增一阿含》卷三十九)

  「著此慈仁之铠,降伏魔官属,坐树王下,成无上道。……知慈最第一,慈者最胜之法也!阿难当知:故名为最胜,行慈心者,其德如是,不可称计。当求方便,修行慈心。」(《增一阿含》卷四十一)

  「若有众生奉行十法,便生天上;又行十法,便生恶趣;又行十法,入涅槃界。……其十法得至涅槃者,善修奉行。」(《增一阿含》卷四十三)

  以上所引经文,可知世人学道,大都有学道的因缘;苦,是学道的增上缘。小儿小女玩得快乐的时候,他不会想到父母;一旦被人欺侮,受到挫折,他就会哭著喊爸爸妈妈了。

  学生、部属、徒众,当他顺利、安乐的时候,他不会找长官、领导;一旦遇到困难不能解决,他就要找人诉苦了。

  他的挫折、苦难,必定是有原因的;然而他不去找原因,只在果上计较,所以必须要人为他点破,告诉他,之所以发生苦果,必定有一个业集的原因。所以,他有苦,才要人间来帮助,来度化,这就是因苦而入佛道。

  当小儿小女受苦的时候,就必须有父母愿意为儿女解决困难;当学生有了困惑的时候,就必须有一位愿意为学生解惑的老师。所以,受苦的儿女、学生求助于大人;有力的大人必须愿意为学生解决困难痛苦。所以以苦集为开始的四圣谛,当然就需要救苦救难的大愿者了,因此四圣谛和四弘誓愿,自然而然就有了这一层密切的深厚关系。

  轮回流转的苦难众生,当然也想找寻一个安全的彼岸,只是苦于不知道度船在那里。所以,能为人师的圣贤,他乘著大愿船,具备有很多的救生设备,而快要沉没的众生,能带他登上彼岸;正如迷途的众生,找不到出路,见不到天日,如果有一位导师,能够指引他学道,超越障碍,见到光天化日的涅槃,这就是出世的灭道,这就需要发「四弘誓愿」的圣者给予因缘了。

  中国的四大菩萨,他们就是四弘誓愿的代表者;他们不但是四圣谛「苦集」的解决者,也是「灭道」的完成者。例如:

  1.观音菩萨因为有大悲心游诸世界,他看到世界上的众生受著三毒(贪、瞋、痴)之苦,受七难(火难、水难、风难、刀难、鬼难、囚难、贼难)之迫害,所以他能寻声救苦,满足众生的求愿,所以也就实践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

  2.地藏菩萨因为有大愿力,所以发心到地狱里度众生。所谓地狱的痛苦,就是贪瞋痴慢,就是刀山剑树;因为这些烦恼业集的痛苦,有了大愿的地藏王菩萨来救助,所以地狱也就有了佛日的光辉了。

  3.文殊菩萨因为有大智能,具足种种不可思议功德,让人从邪归正、从迷取觉、从苦得乐、从非而是,给予种种的方便,给予种种的所学,所以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4.普贤菩萨因为有大行力,以鼓励对人格的尊重,要赞美他人的美德,要有施舍众生的欢喜,要有惭愧自谦的实力,所以他能导万行而归净土,让所有苦难的众生都能得救,这就是所谓的「佛道无上誓愿成」。

  此外,古来多少高僧大德为「正法能久住,众生得离苦」而发下弘愿。譬如:富楼那甘愿舍身,边疆弘法;睒子菩萨发愿,以泪化为大海,滋润众生;沩山灵佑禅师愿作一只老怙牛,为众生作依怙;智舜和尚割肉,为救一雉等。种种的弘愿,不惜身命,都是为了完成菩萨道;即使佛陀在因地修行时,也曾割肉餵鹰、舍身饲虎,如果没有大愿力,何能作此牺牲?

  又如:须达拏太子满人所求,不逆人意(布施)、小沙弥宁舍生命,不犯戒律(持戒)、白隐禅师宁受苦难,不作辩白(忍辱)、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精进);更有禅宗的诸大禅师不自堕落,起定说法(禅定),以及玄奘、太虚大师的慧解度众(般若)等,都留下千古模范。正如国际佛光会三昧修行法所唱诵的:「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以说,这都是因为了解四圣谛,而能把四弘誓愿发展到了极致的明证。

  总之,悲智愿行圆满,就是佛陀;集合四大菩萨的功德成就,就是到达一个正觉圆满的理想世界了。  

  

  结 语

  佛陀说法,所谓「观机逗教」、「应病与药」;有契理的佛法,也有契机的佛法。尤其,「四依止」更为我们订下了宗旨,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只要能本诸四圣谛、三法印、十二因缘,而到四弘誓愿,尽管有种种的应机说法,但都有程序性、时间性;因为懂得时间,程序,才能有适应性而融通的佛法。

  因此,佛陀的教法,常常同样的一个道理,有时在这里如是说,换了一个地方或不同根机的对象,便有不同的说法。因为佛陀善于「应机说法」,有时候说「有」,有时候说「空」;有时候论「性」,有时候谈「相」;有时候讲「体」,有时候议「用」,所以学佛不要执著文字表相,要懂得「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以佛法发心立愿、精进不懈、积聚福德因缘,从了知苦集灭道而到实践四弘誓愿,如此成就佛道,则不为难矣!

  现在的佛教界,异说纷纭,当然由于聪明才智、慧解的不同,所以对佛法的认知就有深浅、利钝的分别了。就如有两个沙弥分居在东西二个寺院。东寺的沙弥与西寺的沙弥经常奉师父的指示,到市场买菜,东寺的沙弥比较愚笨,西寺的沙弥比较聪慧。

  有一次外出买菜,在十字路口相遇的时候,东寺的沙弥就问西寺的沙弥道:「今天要到那里去?」

  西寺的沙弥回答道:「我的腿走到那里,就到那里去!」

  东寺的沙弥一听此话,不知如何回答。回寺告诉师父,师父怪他愚笨,怎么不会反问他:「如果你的腿不走,请问你要到那里去?」

  东寺的沙弥听后,又有一天,同样在十字路口相遇,东寺的沙弥再问西寺的沙弥:「你今天到那里去?」

  西寺的沙弥说:「风吹到那里,我就到那里!」

  因为回答的内容变了,东寺的沙弥又是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回去后师父又再怪他:「为什么你不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又要到那里去呢?」

  东寺的沙弥只有再等机会。果然有一天又在十字路口相遇,东寺的沙弥便胸有成竹的问西寺的沙弥:「你今天要到那里去?」

  西寺的沙弥到了这时候才直截了当的说:「我要到市场买菜去!」

  「到市场买菜去!」就这么平常简单的事,却要经过那么多的过程才能懂得,何况对于「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之大小乘佛教融和的开展,如果没有通达的聪慧、悟性来把它们连贯起来,自然也就不容易圆满理解了!

  

  

  

《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生命升华的世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