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四聖谛到四弘誓願

  從四聖谛到四弘誓願

  一、四聖谛在佛法裏的重要性

  二、佛陀對四聖谛的解釋說喻

  叁、大乘佛教四弘誓願的開展

  四、從四谛義到四弘願的實踐

  前 言

  佛陀證悟的宇宙真理是「苦、集、滅、道」,由苦、集、滅、道而展開廣大無邊的佛法。然而這只是佛陀就真理的本體而設定的義理層次,經過了世間的實踐,就發展成爲「四弘誓願」:

  所謂苦谛,因爲衆生多苦,所以發願「衆生無邊誓願度」;

  所謂集谛,因爲苦由業集,所以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

  所謂道谛,爲令衆生向道,所以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

  所謂滅谛,爲使衆生證果,所以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

  佛陀當初在菩提樹下靜思冥想,發現了宇宙人生世間和出世間真理的次第--苦集滅道,而對世間廣爲宣說。所謂最初的「叁轉*輪」,第一次爲「示相轉」,是將四聖谛的內容定義加以解說,內容爲:

  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次爲「勸修轉」,是勸導弟子修持四聖谛的法門,以斷除煩惱,獲得解脫。內容爲:

  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

  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第叁次爲「作證轉」,是佛陀告訴弟子,自己已經證悟四聖谛,勉勵弟子們只要勇猛精進,必能一樣證悟四聖谛。內容爲:

  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

  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苦、集二谛是迷界的世間因果,集是因,苦爲果;滅、道二谛是悟界的出世間因果,道是因,滅爲果。

  苦集滅道「四聖谛」用來講說,這是每一個佛弟子都可以朗朗上口,但是若要實踐此一佛法的真理,就必須透過「四弘誓願」的「願門」實踐,而能到達廣大菩薩道的六度萬行之「行門」。因此,大乘佛教的四弘誓願,可以說主要就是替佛陀把過去所說的四聖谛義理佛法,落實在實踐、修行上,這就是佛教在時空發展中,漸次圓滿。

  從「四聖谛」的佛教義理,進而到行動的、實證的「四弘誓願」,說明佛陀說法有其時代性與連貫性,甚至還有發展性,它可以在系統中貫穿起來,所以佛法才超越曆史時空。甚至現在有佛教徒研修、規劃爲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彼此也是相互貫通,是一而不二的,這正是本文所以提出的主旨所在。

  

  一、四聖谛在佛法裏的重要性

  四聖谛是一切佛法的綱要,佛陀最初在菩提樹下證悟的內容,是宇宙緣起的真理,只是緣起法則深奧難解,佛陀恐怕驟然宣說,將使尚未起信的衆生望而生畏,所以在初轉*輪時,佛陀再叁以「四聖谛」來說明衆生生死流轉及解脫之道的緣起道理,進而激發衆生厭苦修道的決心,目的就是要使衆生「知苦、斷集、修道、證滅。」

  四聖谛不但是佛陀初轉*輪時所說,佛陀在臨涅槃時,又對諸弟子說:「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問之,無得懷疑而不求決也。」當時佛陀連說叁次,衆皆無疑,也無問者,唯有阿那律知曉佛陀的心意,又將佛陀的語言重說一次:「日可令冷,月可令熱;佛說四谛,不可令異。」(《佛遺教經》)

  從佛陀一再強調四聖谛的事實來看,可見在佛陀的一代時教中,對四聖谛的闡揚是自始至終的,以及此中真理的不可變異。尤其,在初轉*輪中,佛陀更叁度演說四聖谛的妙義,稱爲「叁轉十二相」。(如前言所述)四聖谛的重要,由此可見。

  四聖谛的內容一如治病的過程:苦,如人患病;集,生病的原因;道,如治病的藥方;滅,如病已痊愈(《瑜伽師地論》)。吾人學佛,正是爲了斷除貪、瞋、癡等種種煩惱,而趣向涅槃的境界,所以四聖谛是從迷的世間,到悟的世界;是從苦集的束縛而趨向滅道的解脫之路。正如《中論疏》說:「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則六道紛然,悟之則有叁乘賢聖。」

  四聖谛說明了宇宙人生的關系:人生居住的宇宙稱爲世間,世間是由「苦集」所構成;如果要超脫苦集,通往出世間的法界,則要「滅道」互通。

  四聖谛與十二緣起、叁法印構成了佛教教義的叁大綱領,名稱雖然不同,意義卻是相通的:十二緣起的主要內容是叁法印的思想基礎,而四聖谛則是緣起思想的具體型態,叁者都是初期佛陀的根本思想,以後的經論,莫不由此開展出來。因此,我們將四聖谛、十二緣起、叁法印,稱爲佛教的根本佛法。

  在諸經論中,佛陀一直非常強調四谛的重要性,例如:

  今說有八難,佛法之要行;一難猶尚劇,如板浮大海。雖當離一難,然可有此理;設離一四谛,永離于正道(《增壹阿含經卷第叁十·八難品第四十二之四一五》)

  爾時,佛告諸比丘:如人擲杖于虛空中,尋即還墮,或根著地,或腹著地,或頭著地。如是沙門、婆羅門于此苦聖谛不如實知,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墮餓鬼。是故比丘,于四聖谛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學無間等。(《雜阿含經》卷十六)

  佛告比丘:其諸衆生于苦聖谛如實知者,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如實知者,如我手中所執土石;其諸衆生于苦聖谛不如實知,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不如實知者,如彼雪山土石,其數無量。是故比丘,于四聖谛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雜阿含經》卷十六)

  此外,佛陀在波羅奈鹿野苑中,說明世間如果沒有四谛法,則如日隱月沒,將是一片黑暗;有了四谛,世間就有了光明。(《雜阿含經》卷十五)

  佛陀亦曾告諸比丘,對四谛義不如實知者,則容易受外境的影響,做不得自己的主人;正如小綿丸隨風飄搖,去向無方,所以對于四谛要如實知解行證。(《雜阿含經》卷十五)

  在《菩薩璎珞經》中,佛陀則把四聖谛的重要喻爲火炬,它能夠破除十二緣起中的根本無明;常念一切法無常,就可以去除煩惱的束縛了。

  甚至,佛陀在《四分律卷叁十二·受戒揵度》中說:「若我不修此四聖谛,叁轉十二行,如實而不知者,我今不成無上正真道。」佛陀因了悟四聖谛法而成就佛道,所以佛陀告訴弟子:「我于四聖谛叁轉十二行,如實而知,我今成無上正真道。」(《四分律卷叁十二·受戒揵度》)「此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雜阿含經》卷十六)可見若無四聖谛,則無叁寶應世。

  綜上所述,可見四聖谛在整個佛陀一代時教中,它占有最高、最勝的地位。正如《中阿含卷叁十·舍梨子相應品象迹喻經》說:「無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聖谛所攝,來入四聖谛中;謂四聖谛于一切法,最爲第一。」

  因爲四聖谛是整個佛教的綜合,它的特點,有以下四點:

  (一)四聖谛是佛教的真理 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佛法,都需要從真理展開。例如:人生是苦,這是實相;即使人生也有快樂,但快樂也有「無常」之苦,這是必然的道理。生命有業集的煩惱,即使天上人間、成聖成賢,都必有業感緣起,這也是真理。因爲世間一切都離不開因緣果報;因緣果報的真理更把人生的關系解釋得透徹無比。這些真理都是不共世間的宗教,而是佛教所獨有的。

  苦集雖說是世間的因果,但是這也並不可怕,因爲有出世間的道谛和滅谛,可以讓苦集消滅,例如以八正道修行,便能夠滅除苦集,而到達理想的、圓滿的涅槃世界。

  因此,四聖谛也可以說是佛教真理的原則,因爲世間的道理,可以說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佛教的真理是需要有理則的。真理的原則就是要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恒常性,例如佛教講一切行無常;無常便具備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恒常性的條件。其它諸如空性、緣起、業力、因果等根本教理,都同樣合乎這許多理則。尤其四聖谛更是具備這許多的理則,盡管世間變遷、人事興亡,四聖谛是不可更異;四聖谛是放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有的經論道理,必不出這四聖谛的範圍。

  (二)四聖谛是佛教的聖典 佛教的聖典很多,藏經有所謂阿含部、法華部、本緣部、經集部、瑜伽部、大集部、論集部、寶積部、中觀部、律部、般若部等,不管千經萬論,都是以四聖谛爲依歸。

  四聖谛雖屬原始佛教的根本法義,後來佛教發展成爲戒定慧的叁學,進而經律論的叁藏,都是從四聖谛開展而來,因此,可以說,沒有四聖谛,就沒有所謂的佛法聖典。如《中論》說:

  若一切世間皆空無所有者,即應無生無滅;以無生無滅故,則無四聖谛。何以故?從集谛生苦谛,集谛是因,苦谛是果;滅苦集谛名爲滅谛,能至滅谛名爲道谛,道谛是因,滅谛是果。如是四谛有因有果,若無生無滅,則無四谛。四谛無故,則無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又四聖谛無故,法寶亦無。(《中論卷四·觀四谛品第二十四》)

  因此,佛教聖典的內容雖有叁法印、十二因緣、空性緣起、平等中道等衆家學說、諸派義理,但總說四聖谛不但是聖典中的聖典,而且是最早的聖典,一切法因四聖谛而有,若無四聖谛,則一切法不成。

  (叁)四聖谛是佛教的綱目 儒家有所謂「四維八德、叁綱五常」;「苦集滅道」就是佛教的綱目。今天在全世界所流傳中國大乘八宗的佛教,泰、錫、緬的部派佛教,乃至藏傳的各種佛教,都不能不依四聖谛作爲綱目;因爲叁藏十二部演繹出來的佛法經義,都是用四聖谛做爲這許多法義的綱目,因此只要你懂得四聖谛,只要你講說四聖谛,只要你修行四聖谛,你就可以說是懂得佛法了。

  講到佛法,光是佛法概論就有數十種之多,但是那一種佛法概論能離開四聖谛呢?現代佛教的初學者,都應該從四聖谛開始研究,因爲掌握了四聖谛,也就知道佛法的根本了,接著再學習以後的枝枝葉葉,當然也就不爲難了。

  佛陀在很多的法會中,重複又重複的宣說四谛法,說明四聖谛對人生的關系,至爲重要。甚至有一次佛陀的腳趾爲木刺所傷,阿闇世王等大驚,于是佛陀就說四聖谛的真…

《從四聖谛到四弘誓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生命升華的世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