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P2

  ..續本文上一頁羯磨法中有滅诤羯磨,是以投票方式取多數表決的。

  所謂滅诤,就是爲了解決僧團中的爭議事件,佛陀在戒律中製定七滅诤法,以公正、平和的原則,處理大小诤事。

  七滅诤法不但保障個人的權益,且情、理、法兼顧,同時也使僧團得到清淨與和樂。佛陀製定戒律,依法攝僧,同時把執行教團製度的權力交由大衆,亦即所謂「僧事僧決」,充分流露出民主、法治的精神。

  在英國的政治名著《印度的遺産》一書中,對佛教的此一民主會議法,有相當詳細的論述,因此塞德蘭侯爵(Marguess of Zeiland)說:「我們今天國會製度的基階,竟可從兩千多年前印度佛教徒的會議中見到,真是令人驚奇不已。」所以若說,現代民主國家的會議製度,是從佛教的思想中繼承來的,實在不爲過。

  此外,佛陀入滅後,僧團遵循佛陀所製定的會議法,配合時代演進的需求,漸漸發展出許多不同類別的會議。例如,僧團不僅對內召開會議,達成共識,甚或與信衆一同集會,舉行四衆弟子皆得參于的會議。

  乃至佛陀入滅後,佛弟子爲了讓正法久住,先後多次結集佛陀的教法。第一次是在佛陀入滅後的第一年夏天(約公元前四八五年),以大迦葉爲上座,阿難誦經,優婆離誦律,在七葉窟中舉行第一次結集,因爲有五百大阿羅漢參加,稱爲「五百結集」。之後陸續又有「毘舍離結集」(或稱「七百結集」)、「大衆部結集」(又稱「窟外結集」),以及在摩揭陀國華氏城舉行的「第叁次結集」,直至佛陀入滅後四百多年所作的「第四次結集」等,每次結集,莫不是取決于大衆的意見,這些都是佛教民主思想的體現。

  其實,在上古人類的曆史中,根據《大樓炭經》和《衆許摩诃帝經》等諸多經典記載,他們「身相端嚴,諸根無缺,妙色廣大,自有身光恒常照曜,長壽喜樂,騰空自在…………,亦無男女衆生之相。」(《衆許摩诃帝經》卷一)他們「以好喜作食,各自有光明神足,其壽久長。時天下人,其端正姝好,不別男女,亦不可別君長庶民人,但共衆俱往還。」(《大樓炭經》)因爲他們以法喜爲食,以沒有男女尊卑的平等爲樂,因此可以說是再民主、自由、平等不過了。但後來由于世界起了變化,他們之間有了美醜、驕慢、比較、計較、相互鬥爭,再後有了男女之別、夫婦關系,繼而形成家族、鄉黨、集團,終致造成世界擾攘不停。可見世間上,舉凡一切紛爭對立,莫不由于「我執」而起,因此也唯有人人真正做到佛教的「無我」,人人能夠相互尊重,世間才有民主、自由,也才有和平可言。

  唐君毅先生曾說道,世間上,沒有比民主自由更好的東西!(見《唐君毅論文集》)確實不錯,民主自由乃人間社會大衆所共有的財富!因爲舉世滔滔,唯有民主和自由,才有人權,才有民意,才能共享民主、自由、平等的可貴。  

  

  二、受持五戒是自由的真義

  爲什麼受持五戒是自由呢?佛教講「持戒」,戒不是束縛,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爲的總歸。戒的根本精神,就是防非止惡、對人不侵犯。所謂不侵犯,就是不能爲了自己的自由而妨礙他人的自由,所以不侵犯,才是真正的自由。

  五戒雖然分別爲五,但是根本精神只有一個原則,就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別人,便能自由。

  《大寶積經》卷八十二載:「所謂五戒:不殺一切諸衆生等,不惱一切。……彼應不盜,自財知足,于他財物不生希望。……離彼邪淫,不以染心視他女色。……應離妄語,如說如作不诳于他。……應離酒,不醉不亂。」因此,五戒中:不殺生,就是對別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盜,就是對別人的財産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對別人的名節不侵犯;不妄語,就是對別人的信譽不侵犯;不飲酒,就是對自己的理智不傷害,從而不去侵犯別人。

  五戒也不只是光從消極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吸毒,就叫做持戒;五戒另有積極面的解釋,就是不殺生而護生,不偷盜而喜舍,不邪淫而尊重,不妄語而誠實,不吸毒而正行。唯有如此積極的诠譯,才更充分發揮佛教擴大自由,成全大衆的積極精神。

  一般人總以爲受戒是增加束縛,因此有人說:何必受戒,自找束縛!其實,持戒是自由,犯戒才是束縛。因爲並非學佛受戒的人才要持戒,持戒就如國民守法一樣,不持戒就會觸犯刑法。你看,凡是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觸犯了五戒,譬如:殺人、傷害、毀容、迫害,是犯了殺生戒;貪汙、侵占、竊盜、勒索、搶劫、綁票,是犯了偷盜戒;強暴、拐騙、重婚、妨礙風化,是犯了邪淫戒;毀謗、背信、僞證、恐嚇、造謠、仿冒,是犯了妄語戒;販毒、吸毒、運毒、醉酒等,是犯了吸毒戒。

  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持戒不但是守法,而且不會失去自由。若能受持五戒,真實認識五戒,不因犯戒而受國法製裁,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義是自由,而非束縛,意義不言可明。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過去一般人常依《梵網經》的戒條,如「以手觸酒,五百世無手」來解釋戒律。過分的恐嚇,反而沒有說服力,只有使得有心學佛的人望而卻步。其實佛教的戒律都是信者自願受持,實在不必給予太過強調的指責。受持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唯有把五戒持好,才算完成人格。

  此說佛教的五戒,與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處。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若以五戒配五常,即:不殺生曰仁,不偷盜曰義,不邪淫曰禮,不妄語曰信,不吸毒曰智。一個人受持五戒,會有無盡的利益。例如,如果我們不殺生而保護衆生,自然能獲得健康長壽;不偷盜而布施喜舍,自然就能發財而享受富貴;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節,自然家庭和諧美滿;不妄語而贊歎他人,自然能獲得善名美譽;不吸毒飲酒而遠離毒品的誘惑,自然身體健康,智能清明。

  佛教的信仰,舍棄了受持五戒而向諸佛菩薩祈求所願,無因怎麼會有果呢?過去對受持五戒,因爲過多的限製而沒有從積極面來诠釋;其實佛教的五戒,在「不可」以外,它一定還會告訴吾人什麼是可以的。所以現在講五戒,應該要從積極面來發展,例如一般信衆莫不希求長壽、發財、名譽、家庭美滿、子孫滿堂等等,但是不播種,怎麼能有收成呢?所以不必空自妄想,只要你受持五戒,就能所求如願。因此,受持五戒,從消極上來看,好象是束縛;若從積極面來看,實在是有無限的利益。

  廬山慧遠大師說:「佛道濟俗,亦爲要務。何則?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以周寰區,編戶一千,則仁人百萬。夫能修一善,則去一惡;一惡既去,則息一刑;一刑息于己,則萬刑息于國,此所謂坐致太平者是也。」(見《叁皈五戒正範》)

  所以,受持五戒,小至個人可以免除苦惱、恐怖,可以獲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諧、快樂;大至國家社會,如果人人都能受持佛教的五戒,那麼我們的國家必定是一個淳樸謙讓、重德祥和的淨土。

  受持五戒就是體現自由的精神。美國獨立時,巴特利克在講演時,曾說「不自由,毋甯死。」但是自由不是自己任意妄爲的自由,自由是有自他關系的和諧;受持五戒不僅于己有利,而且能夠利益他人,所以受持五戒,才是自由的積極意義。

  此外,佛教終極的目標,既是追求身心的解脫自在,自在就是自由,解脫就是自由,無煩惱束縛就是自由。每一個人都希望脫離一切束縛,做自己的主人,因此集權專製的政治是佛教所呵斥的,佛教認爲民主憲政國家的實現,道德挂帥政治的完成,才是國家政治的最終目的。

  佛陀認爲一個國家不可擴張武力去侵略他國,但是爲了維護本國人民自由、平等、快樂、幸福,必要的力量是應該保有的。佛陀心目中的理想政治是轉輪聖王的仁王之治,是人人自由的政治。

  所謂轉輪聖王的政治,就是一種民主平等的政治,根據《長阿含經》中的《轉輪聖王修行經》記載,輪王的政治是不以刀杖,而是以法教令的,也就是行五戒十善的德化政治。

  五戒十善的德化政治之內涵到底是怎麼樣的情形呢?有一次輪王的太子問道:「父王!輪王的政法如何?應該怎樣去推行呢?」

  輪王回答說:「應當依于法來立法,恭敬尊重觀察于法,以法爲首,守護正法,以法來教誡宮廷中的人,如王子、大臣、群僚、百官,以法愛護人民百姓,乃至禽獸等。」

  輪王又說:「身爲國王應該禮賢下士,尤其對于有道之士,應多親近請教,因爲他們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犯,什麼不犯;又何者可親,何者不可親;何者可行,何者不可行;施行什麼法可使人民生活安和樂利等道理。」

  法,就是自由、尊重的意義,所以佛經中到處都鼓勵吾人要「依法不依人」,依人有好惡,依法才平等。

  佛教所說的這種政治道德,因爲是以法治化,所以沒有怨敵,布施持戒,泛愛人物,善攝眷屬,人民殷盛,富樂豐實,聚落村邑,雞犬相聞,舉國人民更相敬愛,種種衆伎,共相娛樂,呈現一個太平盛世的氣象。(大義取自《摩诃僧只律》卷一)

  政治因時因勢變化不定,本身欠缺恒久理想的持續性。佛教本身則具有教化的功能,例如梁啓超先生說:「佛教之因果,使上智下愚皆不能不信。」如果人人都能樹立正確的因果觀念,我們的社會就不再是爾虞我詐、巧取豪奪的社會;如果人人都能懷抱佛教的慈悲精神,人人受持五戒,這個社會就能減少暴戾殺伐之氣。進而認識佛教的「業力論」,知道世間上的善惡好壞,都是由我們自己的業力造作所決定,沒有神明能爲我們安排。這種業力自由的理論,也才符合自由的真義。

  一般的宗教,都是由神權統理世間;一般的政治,都是由領袖來統治國家。唯有佛教,他不尚神權,也不重視君權,唯重視人人自主的民權和自由。…

《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