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民權」,也不是妄自行使的,因爲每一個人身、口、意的業力,善善惡惡,都有業報。此即說明,世間上每一個人的行爲,都會決定自己未來的前途。當一個人失去自由,這一定是自己的自業所招感而來;反之,獲得自由,也是自己的行爲所成就。所以佛教的業力論,已經把世間的自由精神,發揮到極致。吾人要想獲得真正的自由,對持戒的內容,對持戒的意義,對業力決定命運的原理,不能不給予肯定。
叁、衆生生權是平等的主張
人類從民智未開,對自然界神秘力量崇拜的神權時代,演進到對帝王絕對服從的君權時代;及至發展到現今民主社會的民權時代,大家不只提倡自由,也重視民權,強調人的生命有無比尊嚴,舉凡生存權、參政權、平等權、自由權、財産權、文化權等,均應受到保障。
佛教更從「民權」進一步提倡「生權」,主張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一切衆生皆有生存的權利,不容許輕易受到傷害。所以關懷衆生,救度衆生,爲天下衆生服務,是佛教徒維護生權的表現。
所謂「衆生」,《金剛經》說:「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此皆名爲衆生。
所謂廣度衆生,並非衆生饑餓,就給予飯食;衆生寒冷,就施以衣服。這種枝末的救度,並未能根本解決衆生的問題。例如,衆生的生死、衆生的煩惱、衆生的安全,乃至衆生的生權如何獲得保障等,才是重要。所以必須要本著「衆生平等」的原則,確實維護衆生基本的生存權利,並且要救度衆生離苦得樂,獲得解脫自在。如《金剛經》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也是佛教對生權的基本主張。
所謂「生權」,就是對一切衆生生存權利的維護。世間上的生物,都要靠飲食來維持生命,即使是樹木花草、山河大地,也需要陽光、空氣、水土作爲營養,才能存在。
世間上,有的衆生是肉食者,有的衆生是草食者。獅虎熊豹屬于肉食動物,牛羊馬象屬于草食動物,人則介于肉食與草食之間。
近年來,隨著佛教普及,素食漸漸成爲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在印度,鐵路餐廳皆以素食爲主;在美國,有的鄉鎮之超級市場,不准葷食進入。這些國家不是以宗教的立場,而是站在人道、健康的觀點倡導素食,這也是對生權的維護。尤其現在牛羊豬犬的「口蹄疫」病毒傳染,造成人類生命極大的威脅,所以重視生權、維護生權,此時更能見得出其重要性。
在中國,從古以來就有慈悲護生的思想,儒家所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佛教爲了愍護衆生,倡導不斷大悲種,包含了素食的精神意義。但佛教的流傳,以人爲本,因應各地風俗,對飲食並沒有強烈的要求。不過,對于生權的維護,凡是智者,也不能不給予重視,否則人類如果不懂得保護生態,不懂得愛護地球,一旦遭到大自然的反撲,人類的災難,將不知伊于胡底?
說到「生命」,人存在于世,固然可以說有生命,我們所生存的這個自然界裏,鳥叫蟲鳴、飛瀑流泉、萬紫千紅、綠葉婆娑,觸目所及都是欣欣向榮的景象,那一處沒有活潑的生命呢?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如果我們用心領悟,宇宙中的森羅萬象那一樣不是從自己的生命中自然流出?甚至日常生活中,一張紙、一支筆、一輛汽車、一棟房子,如果你不好好愛惜,減短了它的使用年限,也是殺生。這就是對生權沒有給予尊重。
因此,若從廣義而言,大自然中,即使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都是宇宙萬有的力量所成,任意傷害,減少壽命,也是殺生的行爲。因爲一切生命都和自然息息相關,生命也都是自然的一部份,我們均應善加珍惜。可惜長久以來,自以爲「萬物之靈」的人類往往忘記其它生命的存在,爲滿足一時的私欲而濫殺無辜。《法句經》雲:「一切皆懼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爲譬,勿殺勿刑杖;能常安群生,不加諸楚毒,現世不逢害,後世常安穩。」《金剛經》說,就算我度了無量無邊的衆生,因爲衆生和我一體,我也不應該執著自己是能度的人類,衆生是我所度的衆生。所以,保護生權,也就是保護自己,我們對于生權,應該有這樣的尊重,才是平等的真義。
此外,濫伐森林,造成土石流;濫墾山坡地,造成地層坍塌,凡此都是不懂得尊重大自然,不懂得尊重生權。甚至電擊魚蝦、濫捕野生動物,以及各種海鮮生吃、各種生命殘殺等。其實,空中的飛鳥、水中的遊魚,以及山林裏的動物,都和人類共生在地球上,人類不能自恃聰明地去殘殺它們、消滅它們。如果我們對山川溪流、森林大地,乃至一切含識生靈,不加保護,反而恣意妄爲,任意傷害,有一天,當生態環境被破壞殆盡,當人類嘗到山崩地陷、洪水倒流,乃至沙塵暴、臭氧層破洞所帶來的苦果時,所謂「因果報應」,實在是非常的可怕。
所以,說到生權,佛教裏睒子菩薩爲怕踩痛大地而不敢重步走路,爲怕汙染大地而不敢任意丟棄一張紙屑;匾擔山和尚爲恐傷及草木,而揀橡栗爲食;阿彌陀佛所建設的極樂淨土,水鳥說法,無男女惡道等煩惱,都是對生態環保的重視。
最早提倡生權,最早重視環保的人,就是佛陀。然而因爲佛陀對生權維護的呼籲,至今還不能令世人覺悟,所以社會上到處充塞著殺戮、乖戾之氣。所謂「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因爲世人不懂得尊重生命,不懂得維護生權,實在不能不說是吾人最大的悲哀呀!
佛教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更是佛教尊重衆生,重視生權的最佳诠釋。同體即平等,平等才能和平。在佛教的經典中,有關「平等」的教義、思想,比比皆是。例如《華嚴經》說:「一切衆生平等。」《大智度論》說:「凡夫與佛平等,無二無別。」《大般若經》說:「上從諸佛,下至傍生,平等無所分別。」《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現代的人倡導和平,因爲沒有平等,所以真正的和平不容易到來。
平等是倡導和平的不二法門,因爲有平等,才有和平,所以平等與和平是一體兩面的真理。所謂「衆生平等」,上自諸佛菩薩,下至有情含識,都有生命的尊嚴,都有生存的權利。因爲提倡生權,讓宇宙間的生命同體共生,才有真正的平等;因爲有平等,才有民主;因爲有民主,才有自由。如果沒有平等,也沒有民主自由可言,所以佛法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民主、自由、平等,也是叁無差別」呀!
※ ※ ※
上列民主、自由、平等,不但有關佛學、哲學的理論,而且是有關世界、政治、國家、人民、種族的內容。茲將民主、自由、平等在這許多關系上的說法,就以政治爲例,將之與佛教的論點,做一個對比:
(一)政治是管理服務人民,維護社會的安全;
佛教是教化開導衆生,建設社會的力量。
(二)政治是降魔戰鬥,保衛國家;
佛教是護生救苦,擁護國家。
(叁)政治是重視財經成長,以升平安定爲目標;
佛教是重視戒律因果,以身心安住爲希望。
(四)政治從外做起,要求人民修身守法;
佛教從內做起,要求人民修心守道。
(五)政治是怒目金剛,要人人安份守法;
佛教是菩薩低眉,要人人自律觀照。
(六)政治的大同世界,是理想希望;
佛教的極樂淨土,是如願往生。
(七)政治是希望人人能夠民治、民有、民享的生活;
佛教是要求人人能夠救世、救人、救己的慈悲。
(八)政治要求奉行叁綱五常、四維八德,以家齊國治;
佛教要求實踐皈依叁寶、受持五戒,以生權平等。
(九)政治是以民主自由平等爲目標;
佛教是以民主自由平等爲實義。
梁啓超先生曾說,他之所以信仰佛教,因爲佛教的道理有六點讓他心儀之處:
(一)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二)佛教之信仰,乃兼善而非獨善;
(叁)佛教之信仰,乃應世而非出世;
(四)佛教之信仰,乃無量而非有限;
(五)佛教之信仰,乃平等而非差別;
(六)佛教之信仰,乃自力而非他力。(見梁啓超《飲冰室全集》)
我們贊賞梁啓超先生的見解,甚至我們更要進一步地說:
(一)佛教之信仰,皈依叁寶,即心即佛,乃民主而無階級。
(二)佛教之信仰,受持五戒,解脫自在,乃自由而無束縛。
(叁)佛教之信仰,尊重生權,命理同人,乃平等而無差別。
多年前,我也曾講過叁皈、五戒和生權的問題。我認爲皈依叁寶:皈依佛,可以點亮心光,如同建築了一座發電廠;皈依法,可以開拓自己內心的泉源,好像爲自己建設了一座自來水廠;皈依僧,好像開發了一畝田地,可以種植五谷,建設居家,過美滿的生活。所以,皈依叁寶不是別人得到利益,一切受益,還是自己。
關于受持五戒,其實就只有一條「不侵犯戒」,因爲自由的真義,是維護自己的自由,更不妨礙他人的自由。所以我一再強調,五戒分開來講有五條,其實從根本上來看,只有一條,即:不侵犯而尊重有情衆生。違犯五戒,不僅是佛教所禁止,也是國家法律所不允許;如果人人都能嚴持五戒,則能締造一個祥和歡喜、富強安樂的國家社會。
關于平等,佛教一直都在倡導平等,有平等,才有和平;有平等,才有民主。民主素養的養成,先要從平等上建立,所以我覺得現在世界各國,乃至種族之間,要想獲得和平,先要倡導平等。甚至現在海峽兩岸,如果彼此沒有了達平等的真義,便很難獲致和平。
因此,民主、自由、平等,主要就是要泯除吾人的差別、執著、侵犯、加害等。如果大家本著「同體共生」,互相尊重、互相包容,那裏不會有和平呢?
總之,民主是時代的潮流所趨,自由是每個人本有的權利,平等則是人類應有的認知。所以,希望未來舉世人類都能有此共識,大家同心協力,共同來創造一個民主、自由、平等的人間佛光世界。
本文因《普門學報》主編滿果法師邀稿之時,我人正在澳洲養病期間,由于手邊參考資料有限,對于佛教許多有關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意蘊,未能深入引證論述,僅憑記憶,略抒所見,深感遺憾。不過仍希望此論點的提出,能引起大家更加地發揚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尤其希望佛教的學者,對于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再予以廣泛的繼續發揮,以期有助于世界和平的促進,是所至盼。
二○○一年四月二日于澳洲
《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