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
一、皈依叁寶是民主的精神
二、受持五戒是自由的意義
叁、衆生生權是平等的主張
現代是一個倡導民主、自由、平等的時代。實在說,佛教的皈依叁寶,就是皈依人人和佛陀共有的佛性,這就是民主的精神;受持五戒,就是對人尊重,不任意侵犯,這就是自由的意義;衆生生權的提倡,是因爲諸佛與衆生一如,一切衆生都能成佛,這就是平等的主張。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就已經對現代的民主、自由、平等之精神,向全宇宙發出宣言了。現在茲申其義如下:
一、皈依叁寶是民主的精神
所謂「皈依叁寶」,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稱爲叁寶,就如世間上的金銀財寶,可以解決人間經濟民生的需要;佛、法、僧稱爲叁寶,表示他是精神上的財富和寶物,有了佛、法、僧,生命才能提升,心性才能解脫。
爲什麼皈依叁寶是民主的體現呢?因爲佛說:「衆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佛性人人平等,每一個衆生都是未來的諸佛,所有的諸佛都是當初的衆生。自己的本性裏面就已具足自性叁寶: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法性,人人都有僧性;佛、法、僧叁寶是一體的,如《般若經》卷廿六說:「佛寶、法寶、僧寶,與諸法等無異。世尊,是佛寶、法寶、僧寶即是平等,是法皆不合不散。」
皈依叁寶就是皈依自己的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所謂「沒有天生的釋迦,沒有自然的彌勒」,有爲者亦若是,直下承擔「我是佛」、「我是法」、「我是僧」,這就是民主。
叁寶有最初叁寶、常住叁寶、自性叁寶等種種的層次。最初的叁寶是:成道的釋迦牟尼佛爲佛寶,佛陀所宣說的四聖谛、十二因緣稱爲法寶,佛陀所度的五比丘、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稱爲僧寶。
從最初叁寶進而有常住叁寶,因此有佛像、經書、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這就成爲現世的「常住叁寶」。
皈依叁寶的真正意義,是從最初叁寶、常住叁寶而皈依自性叁寶,這才是真正皈依叁寶的意義。
佛陀既然說人人皆有佛性,可見皈依佛、法、僧叁寶就是皈依自己。吾人與佛同具真如實性,所以「心佛衆生,無二無別」。佛陀把衆生提升到與他平等,這還不夠民主嗎?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把教主定爲主宰者,都認爲是神聖不可侵犯,而佛陀沒有以成佛爲大,也沒有以衆生爲低。他認爲自己是已覺悟的衆生,衆生是未覺悟的諸佛;自性本心,同一無二,所以皈依佛就是皈依自己的本性。
皈依法,法是真理。真理能普及宇宙萬物,真理也即是吾人的真心,它融入大化之中,無始無終。無始無終的法性雖有呈現,在呈現中而能長存永恒,所謂「若諸如來出現,若諸如來不出,諸法法爾如是住。」(《大毘盧遮那經》卷二)「法爾如是」,這就是永恒不滅的生命。因此,衆生和佛陀一樣,可以證悟自己的真如自性。此一真如自性,又稱爲法身,此即吾人不死的生命。凡所有流傳在世間的「覺者的思想」、「覺者的精神」、「覺者的文句名身」,就是經書。所以,藏經都是佛法,道場都是佛法,善知識都是佛法,這一切都是人人通達解脫目標的正道,是爲法寶。
所謂「僧寶」,亦即是代表清淨、和諧、安樂的教團,他必須要能做人天的模範,能做衆生和聖者之間的橋梁。他們一師一道,同一見解,同一思想,遵守共同的法製,享有均衡的生活日用,他們是能代替佛陀解決衆生苦難的指導者,是謂僧寶。
此一叁寶的組合,才能成立佛教的教團。偉大的佛陀遺留在人間的此一民主的教團,充分表現了佛陀的民主思想與理念。但此一教團不一定要把它看成是外在的結構,吾人內心都具有此佛、法、僧的真義,都具備和此一教團吻合的精神。例如在家的人士,連殺生爲業的屠夫,都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爲此一成佛的佛性,不是從外而有,也不是立刻新生,它是本來具備,所謂「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有人問禅師:「誰是佛?」禅師說:「我不敢告訴你,恐你不信!」問者曰:「禅師開示,我豈敢不信?」禅師說:「實在告訴你吧!你就是佛呀!」問者自覺自己是凡夫,怎能立刻成佛?禅師曰:「你有『我』的緣故!」問者曰:「我有我故,不能成佛,禅師!那你就是佛了?」禅師說:「有你有我,更加不見!」(見《惟寬禅師語錄》)
所以,人人雖有佛性,但因妄想執著,如同明鏡蒙塵,光仍存在,只是塵蔽,不見光生。正如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夜睹明星,證悟正覺的那一刹那說道:「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在我們的自性當中,已經圓滿具足了叁寶的無量功德:
人人皆有佛性,就是佛寶;
人人都有平等無差別的法性,就是法寶;
人人都有喜好清淨和樂的心性,是爲僧寶。
因此,皈依叁寶無非是藉助佛力,引導我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進而依靠自我,實現自我,找回自己心中的自性叁寶。我們每個人都象是一座寶藏,皈依就是開采自己心內的寶藏;不皈依,就如同寶藏未經開采,黃金無法出土!所以佛陀臨涅槃之際,曾教誡弟子:「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大智度論》卷二)
由于佛性人人本具,所以皈依叁寶,其實就是「皈依自性佛,皈依自性法,皈依自性衆生。」乃至「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衆生是未覺悟的佛,佛是已覺悟的衆生。」這些都是民主的诠釋。
此外,佛陀說:「我是衆中的一個」;常不輕菩薩的「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見《法華經》卷六),乃至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叁世諸佛,佛佛平等,佛佛道同,這就是民主。
佛陀所證悟的真理「緣起性空」,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佛說初分說經》卷二)說明宇宙世間一切都是依因緣法則而運行。人有生老病死的因緣,世界有成住壞空的法則,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生生滅滅,讓自然界有花開花謝、宇宙間有生住異滅、人世裏有貧富貴賤等「無常」變化。這不是神明創造,也不是威權左右,甚至佛教的「因果業報」講「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無論達官貴人或販夫走卒,無一不是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定律下循環。可以說,人的禍福窮通,都是自己的行爲所造作,沒有人可以左右,也沒有人可以代受,這就是以民爲主的真理。
佛教的「衆緣所成」、「同體共生」,甚至「公有共管」、「集體創作」都是民主的原則。佛教的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就是民主法製的思想;佛教的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也就是僧團在身口意之見解、思想、言行上所展現的和諧無诤,也都蘊含著民主的思想。
在《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卷一說:「初地菩薩勇識者,百福莊嚴,一切行願皆圓滿,頓超十地,證入一生補處位吉祥,叁乘速證究竟成正覺。」頓超法門,人人有份,這就是民主;立地成佛,個個都能,這也是民主。
甚至在佛教裏,不但佛陀提倡民主、自由、平等;禅宗呵佛罵祖,要人找回頂天立地的自我,不要臣服于神權,更把民主的思想提高到極點。
鸠摩羅什與磐達特,大乘小乘互爲師,這是民主觀念的呈現;文殊菩薩曾向八歲的妙慧童女頂禮,這正是「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更是民主思想的典範。
太虛大師的「人成即佛成」,黃檗禅師的「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乃至慧忠國師稱呼侍者「佛祖」,侍者說「我不是佛!」慧忠國師責備他不敢直下承擔。從這些禅門公案,都足以說明,佛教主張「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見《般若經》),這就是典型的民主。
叢林生活中,出坡作務,不分資曆深淺,人人一律平等,充分發揮了民主的精神;叢林製度裏,清衆可以選爲住持,例如樵夫出身的六祖大師,他也能成爲一代祖師,這就表示一種民主。
因此,佛教叢林「傳位傳賢」,也跟唐堯虞舜的「禅讓天下」,乃至孫中山先生的「天下爲公」一樣,都是民主。
此外,佛教的僧團,凡事要召開會議,經大衆「叁番羯磨」通過,始能公諸實施,這就是民主政治的先驅。
佛陀認爲一個國家政治結構的建立原則,首要條件是「數相集會,講議正事。」(《中阿含經》)佛陀留給衆生一個最可貴的僧團製度,主要是因爲在僧團裏,凡事都是由多人會議決定,不會獨斷獨行,這就是民主的精神。
佛陀時代的會議形式有布薩、羯磨、滅诤、說法等四類。其中,羯磨是使生善滅惡的作法,行于授戒、說戒、忏悔、結界及各種僧事的處理。當受戒時,正授由羯磨和尚開導受持戒法的意義,並行叁番羯磨,一一問以「盡形壽能持否」,受戒者答「依教奉行」,始爲證盟受戒。
佛教僧團透過羯磨法,發揮了高度的民主精神,它以大衆的意見和力量,圓滿解決僧團裏的各種事情,成就大衆過六和敬的生活。
佛教的羯磨法與現代的會議法相仿,分爲叁類:
(一)單白羯磨:意思是「唱言」,這是對于不必征求同意的事,向大衆宣告常行、慣行、應行的事,唱說一遍即成。此法有如現代會議中的例行工作報告。
(二)白二羯磨:這是宣告一遍,再說一遍,征求大家的同意。如同一般會議,凡是提案皆須交由大會討論、接納、決議,才能生效。
(叁)白四羯磨:這是作一遍宣告後,再作叁讀,每讀一遍,即作一次征求同意,若一白叁羯磨後,大衆默然,便表示無異議,而宣布羯磨如法,一致通過議案。
比之現代議會程序,佛教會議法的精神顯得更爲莊重、神聖,更爲民主。現代會議中的提案,通常只要過半數投贊成票,即算通過,很少有要求一致通過的。但是在羯磨法中,通常要求一致贊同通過,僧團中若有人執持歧見,便是羯磨不成;不過,…
《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