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P3

  ..續本文上一頁之理,察見一切無生之法的實相智能。

  總之,忍是一種認識宇宙人生實相的智能,是一種接受、承擔、負責、化解、處理、解脫的力量。人的一生,很難事事稱心如意,爲了生活,那一個不是時時都要忍耐?因爲能忍,就有力量!因此遇到挫折、委屈、難堪、毀謗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忍耐。忍的力量,刀槍、毒藥、凶殘暴虐所不能及。

  在《增一阿含經》說:「小孩以啼哭爲力,女人以嬌媚爲力,國王以威勢爲力,羅漢以少欲爲力,比丘以忍辱爲力,菩薩以大悲爲力。」忍辱就是堅強、穩固、磨練,所謂「白玉還須妙手磨」,一件藝術品須經雕刻師的精雕細琢,才能永世流傳;梅花須經霜雪的洗禮,才能芳香撲鼻。人的一生如果不經過寒霜雨雪,反而難成大器,因此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見一個人要想成功立業,必須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佛陀十大弟子中,舍利弗發大心布施眼珠,而得人天賜助;阿那律精進修行,以致眼瞎,後得佛陀教以修行法而得天眼通。所以《私呵昧經》說:「菩薩之行,忍辱爲本,以立忍力乃疾得佛。」

  忍辱是爲了對治瞋心,瞋是叁毒之一,所謂《佛遺教經》雲:「瞋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法苑珠林》也說:「瞋是失諸善法之根本,墮諸惡道之因緣。」又說瞋心是「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惡口之府藏,禍患之大斧」。瞋心一起,可以障閉我人的智能,如同天上的烏雲掩蓋明月;又像野火燒盡林木。所以經雲:「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又說:「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

  吾人學佛修行,累積功德,禁不住一次的暴怒,所謂「佛前多劫修供養,所積廣大福德緣;一念瞋心才興起,盡焚彼福成灰燼」。因此寒山大師說:「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

  忍辱的利益,如《忍辱經》說:「懷忍行慈,世世無怨;中心恬然,終無毒害。」「世無所怙,唯忍可恃;忍爲安宅,災怪不生。」「忍爲神铠,衆兵不加;忍爲大舟,可以渡難;忍爲良藥,能濟衆命。」《法句經》也說:「恚能自製,如止奔車,是爲善禦,棄冥入明。」因此,「爲欲自利,利益他人,應當行忍」(《正法念處經》)。

  世人都以爲忍辱是吃虧、受氣、退讓,是怯懦的行爲。其實,如同挑夫,沒有力量的人,只能挑二十斤;稍爲有力的人,可以挑八十斤;真正有力的人,能挑二百斤,所以能擔、能受、能忍,就是力量。有力量的人,面對榮辱毀譽、利衰苦樂,都能擔當;因其擔當,所獲利益,無與倫比。

  所以,學習能忍,在世間生活、生存,才能不會灰心動性,這不只是說「忍一口氣,風平浪靜」而已,以忍處世,功德無比。

  忍辱之于人,是利?是衰?不言而喻。 

  

  四、論精進波羅蜜的「苦樂多少」

  工作要精進勤勞,修行也要精進勤勞;精進究竟是辛苦呢?還是快樂呢?

  如果把精進說成是辛苦,誰會心甘情願的精進呢?如果把精進說成是快樂,這不是很有內涵和意義嗎?假如把精進說成有辛苦,更有快樂,這也是很公平的事呀!

  諺雲:「黃金隨潮水流來,也要你早起去撈它。」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不勞而獲的道理;「你要怎麼收獲,就先怎麼栽!」這是必然的因果定律。

  中國古代的士人舉子「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都是由于精進而得;佛陀也曾告訴弟子:「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遺教經論》)

  所謂「精進」,純而不雜曰「精」,前而不退曰「進」。依佛教的教義而言,在修善斷惡、去染轉淨的過程中,不懈怠的努力上進,克服困難,務期到達目標,就叫做「精進」。

  精進能普遍策發一切善行,與一切功德相應。因此精進雖在六波羅蜜中排行第四,然六波羅蜜若無精進,則其余五者皆不能完成波羅蜜(圓滿),因爲「精進法是一切善行的力量,能出生一切諸道行,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智度論》)。可見精進是修道的根本。

  精進,必須是正當而有益于人我的行爲,才是正精進。佛經有四種正精進,即: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除滅。(《發菩提心經論》)菩薩若無此四種精進,即不能圓滿精進波羅蜜。

  精進是爲了對治懈怠。「居家懈怠,則衣食不供,産業不舉;出家懈怠,不能出離生死之苦。一切衆事,皆由精進而得興起。」(《佛說菩薩本行經》)懈怠是衆行之累,是人生之病。在家懶惰,失于俗利;出家懈怠,喪于法寶;故應以「精進」對治而才能波羅蜜。

  精進又分「心精進」,旨在斷貪瞋煩惱(去惡),以及「身精進」,即廣修諸善法(行善)。根據《增一阿含經》記載,彌勒菩薩本與佛陀同時修行,佛陀因爲發勇猛精進心,故早于彌勒菩薩成佛。因此,佛陀曾經告訴阿難尊者:「在家精進,衣食豐饒,居業益廣,遠近稱歎;出家精進,行道皆成。欲得具足叁十七品,諸禅叁昧,道法之藏,截生死流,至泥洹岸,無爲安樂,當勤精進,勤修爲本。」

  此外,《月燈叁昧經》說精進有十種利益:「一者他不折伏,二者得佛所攝,叁者爲非人所護,四者聞法不忘,五者未聞能聞,六者增長辯才,七者得叁昧性,八者少病少惱,九者隨所得食,食已能消,十者如優鉢羅花,不同于杵。」

  精進的利益,不但能對治懈怠,而且能夠成就菩提。辦事精進,事業得成;修行精進,功行必就;今世精進,于未來世必能成就大人奇特功業。但是一般凡夫莫不以精進爲苦,視工作與修行爲畏途,所以事業無精進之力,修行無精進之因,何能有成就的結果呢?在長遠的佛道之上,必須要精進才能完成;精進之道,必須要:

  第一、精進常念衆生苦:如勝鬘夫人所發願:「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孤獨,幽系疾病,種種厄難,困苦衆生,終不暫舍;必欲安隱,以義饒益,令脫衆苦,然後乃舍。」(《勝鬘經》)像如此精進愍念衆生的慈心悲願,自然能激發菩提道念,精進修行。

  第二、精進常存無常觀:如《起信論》說:「當觀一切世間,有爲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于雲,忽爾而起……。」吾人所以懶惰懈怠,大都源于存在著「今日又明日,明日複明日」的心態,故而因循蹉跎;若知生命在呼吸間,正如「普賢警衆偈」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那麼吾人在二六時中,豈敢懈怠?豈能不發勇猛精進之心呢?

  假如用數字來計算,則布施加精進、持戒加精進、忍辱加精進、禅定加精進、般若加精進,則又何事不成,何事不辦呢?

  依此類推,工作加精進、讀書加精進、行善加精進、發心加精進,則又何事不辦,何事不成呢?

  甚至,願力加精進、慈悲加精進、慚愧加精進、精進加精進,則又何事不成,何事不辦呢?

  要起精進之心,必須「如救頭燃」,要覺「如少水魚」;如此自能愛惜寸陰、珍惜時光,如夏禹的「不重徑尺之璧,而愛每日寸陰」。

  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所以完成佛道,沒有一位不經過曆劫時間的煎熬,沒有一位不曆經各種苦行的磨練。有謂「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不經一番寒澈骨,那有梅花撲鼻香?」

  玉琳國師的後裔,在雍正的香板催促下精進忘我,終于開悟;囚禁的受刑人,雖然頭頂油燈,因精進忘卻音樂歌舞,終能免死。還有葡萄架下的黃金,這不也是說明世法、出世法都要從精進才能有所收獲的嗎?

  觀世音菩薩遊諸國土,地藏王菩薩地獄度生,乃至曆代祖師甘願爲衆生作牛作馬,諸菩薩大德甘願布施頭目髓腦,他們也是爲了完成自我的所願,到達法喜禅悅快樂的境地。

  所以,精進是辛苦呢?是快樂呢?如〈勸發菩提心文〉說:「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精進的「苦樂多少?」智者心中自有定論!

  

  五、論禅定波羅蜜的「動靜一如」

  《佛遺教經》雲:「製心一處,無事不辦。」吾人的心,每天在五欲塵勞裏逐境流轉;由于心識妄動,障蔽本自清淨的佛性真心,故而雖然佛陀明示「人人皆有佛性」,但是塵埃障蔽,凡夫終究不是如來。唯有息緣靜慮,才能開顯本有的智能,才能明心見性,證悟成佛。故佛法一直召告世人:「攝心一處,便是功德;散心片刻,即名煩惱。」

  攝心一處,這就是禅定。禅定意譯靜慮,是指令心專注于一境,而達于不散亂的狀態。如《大智度論》說:「攝諸亂心,名爲禅定。」而妄念亂心,輕飄如煙如雲,像鴻毛似的在空中馳散不停;如狂風暴雨,不可以製止;也如心猿意馬,掣電雷聲,無法禁止;又如渾濁汙水、明鏡蒙塵,不能見到自己本來面目,常淪生死,亦可哀矣!

  禅定是叁無漏學之一。定與慧是相應不離的,亦如止觀;定爲止,慧爲觀。菩薩修行,若無定慧等持、止觀雙修,則佛道難成。定慧、止觀的關系,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說:「靜慮能生智,定複從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爲根本。」《成實論》也說:「止能遮結,觀能斷滅;止如捉草,觀如鎌刈;止如掃地,觀如除糞;止如揩垢,觀如水洗……。」

  禅定是成佛的要津。提到禅定,中國社會一般人士由于不了解禅定的真義,大都認爲端身正坐、眼觀鼻、鼻觀心即爲參禅入定,所以把禅定規劃爲如槁木死灰般,而不知禅定乃是活潑潑的生活中的受用。例如,唐朝龍潭崇信禅師要求道悟禅師指示修道法要,道悟禅師說:「你端茶給我,我爲你喝;你捧飯給我,我爲你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點頭。我何嘗一日懈怠,不都是在指示心要給你嗎?」

  禅,就是生活。日常生活中,搬柴運水,無非是禅;揚眉瞬目,亦皆禅意;喝茶吃飯,無不蘊藏無限的…

《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