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P4

  ..續本文上一頁禅機。禅是活潑潑的春花秋月,那裏能把禅定看作老僧入定,不問世事呢?

  有學僧問道于趙州禅師,趙州回答他說:「吃茶去!」吃飯、洗鉢、灑掃,無非是道,若能會得,當下即得解脫,不必另外用功。六祖大師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迷者口念,智者心行,向上一路,是聖凡相通的。所以禅並不是棄置生活上的情趣,確切的說,它超越了五欲六塵,而企圖獲得更實在的和諧與寂靜。

  一般人最大的錯誤,就是把做事與修行分開。其實,如黃檗禅師開田、種菜,沩山禅師合醬、采茶,石霜禅師磨麥、篩米,臨濟禅師栽松、鋤地,雪峰禅師砍柴、擔水,其它如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園等,在在都是說明:禅在生活中。如果沒有活潑潑的生活,那裏能有活潑潑的禅意呢?

  禅就是自然而然,禅就是與大自然同在,禅並無隱藏任何東西。他一樣的穿衣,一樣的吃飯,所謂「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勝解」;「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皆是妙谛」。用慧眼來看,大地萬物皆是禅機。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但是前後山水的內容不同了,悟道後的山水景物與我同在,和我一體,任我取用,心境合一,物我兩忘。

  一般人誤以爲禅機奧秘,深不可測、高不可攀,這是門外看禅的感覺。其實「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日月,寒盡不知年」;「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隨地覓取,都是禅。禅本來就是自家風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處充斥,注意當下,俯拾即是。

  平時一般人更有一個錯覺,以爲參禅一定要到深山寂靜的地方才能證悟。實際上,修禅不一定要離開大衆,獨自到深山古寺去苦修,禅與生活並不脫節。快川禅師雲:「參禅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只要把心頭的瞋恨怒火熄滅,何處不是清涼的山水美景呢?熱鬧場中也可以做道場。「老婆燒庵」,說明真正悟道的禅師,並非一般人想象中的槁木死灰一般的老僧入定;真正的禅師,心懷衆生,生活風趣,而且更具幽默智能。在他們心中,大地充滿了生機,衆生具備了佛性,一切是那麼活潑,那麼自然。

  惠能大師說:「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禅定應該是「心離于相,不被境轉」;亦即禅定是指自心調伏的「靜定」,但不一定是「靜坐」。

  參禅不能光靠打坐,打坐也不一定就能成佛,正如般若寺裏,懷讓禅師問馬祖道一:如牛拉車,車子不走,是打牛呢?還是打車呢?車子是身體,牛是我們的心。因此,六祖大師指示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真正的禅,應該是從一切行住坐臥中去體現,從一切處去實踐;能夠做到「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一如」,才是真正的禅定。

  打坐雖然不一定是禅,不過對于初機者,打坐仍不失爲入道之門。尤其一般社會工商人士,每天如能靜坐十至二十分鍾,讓心由動返靜,讓心靈獲得片刻的甯靜,從中也能感受到一份安詳、愉悅的法喜,這也是一種充電。

  所以,禅,是活潑呢?是呆板呢?禅是活潑、幽默、慈悲、智能!禅如一盆花,一幅畫,又如調味料,生活中有了禅,就能憑添人生的情趣,增加人生的況味,讓我們過著藝術的生活,活出圓融的生命。生命中有了禅,自能隨緣放曠,任性逍遙,天地何其寬廣,人生何苦之有! 

  

  六、論般若波羅蜜的「內外圓成」

  《大智度論》說:五度如盲,般若如導。般若是六度的根本,能導萬行以入智海。六波羅蜜中,布施、持戒、忍辱等前五者,即使一般的凡夫、外道也能奉行;但是有了般若,布施才能「叁輪體空」、持戒才能「止作雙持」、忍辱才能「不忍而忍」……。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有了般若才能圓滿「六波羅蜜」,才能轉世間法爲出世法,所以《大智度論》說:「譬如盲人,雖有百千萬衆,無有導者,不能進趣城邑聚落。五波羅蜜離般若波羅蜜,亦如盲人無導,不能修道至薩婆若。」

  般若是大乘佛法的精華和命脈,《大般若經》說:「大乘不異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不異大乘。」般若在六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般若才能認識自性佛,叁世諸佛都是因爲證得無漏智能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印順法師說:「般若何用?般若可以證悟般若。」《大智度論》也說:「諸佛及菩薩,能利益一切,般若爲之母,能出生養育。佛爲衆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則爲一切,衆生之祖母。」

  「般若」是智能的音譯,但是智能是一種世智辯聰,是應用的知識;知識說一是一,說二是二,你懂文學,但不一定懂化學;你懂化學,也不一定懂得物理。牛頓看見蘋果落地,知道了地心引力;富蘭克林發現了電,啓示後代電學的發展,這些都是知識。知識縱然由知能識,但是「識」仍然是分別意識,還是世間迷悟的攪和,未能到達最圓滿的境地;而般若悟性是聞一知十,所謂「一理通萬理徹」。般若悟性是自性和萬物相互的體會,如《金剛經》中,須菩提聞是妙法,涕淚悲泣,這就是悟後的感動,把事理圓融起來;佛陀成等正覺後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是佛陀證悟真理後,爲衆生的不能調和事理、自他不二,不能證悟世法、出世法皆爲一如而發出的感歎。

  古來多少的佛學大德,爲了轉迷成悟,尋回本來面目,有的人空過了百年歲月,有的人彈指之間果能找到本來面目。例如:靈雲志勤禅師看到桃花落地而開悟,無盡藏比丘尼見到梅花而頓識自家寶藏,永明延壽禅師聽到柴薪落地而識得自家本性,香岩智閑禅師鋤地而鋤出了自家的真如寶藏等,這些都是所謂般若的妙用也。

  《般若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就是悟,悟就是般若,般若不同于智能,更不同于知識。因爲智能、知識,有利有弊;而般若是純真、純淨、純善。知識是從外境的現象去分別,是向外追求;知識有善有惡,有正有邪。例如科技文明發明了電話,雖然方便傳達訊息,但電話同時也被利用來當成犯罪的工具;科學發明了*,雖然有利于開鑿山洞,但同時也引發了慘烈的戰爭與傷亡。

  般若之于人生的重要,如《大智度論》說:「般若波羅蜜能與光明、除諸闇冥、無所染汙、多所利益、多所安隱、能與盲者眼、能令邪行者入正道;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母,能爲孤窮者作救護、能滅生死、能示一切法性。」

  尤其,般若有知苦滅苦,觀空自在的功用,沒有般若的人生,欠缺正見,易爲外境煩惱所轉,而在起惑、造業、受苦中輪回不已。有了般若,便可開發自性之光,證悟自己真實的生命,從生死的此岸安渡到解脫的彼岸,此即「般若波羅蜜」。

  《文殊師利問經》雲:「諸過爲垢,以智能水,洗除心垢。」佛弟子平時誦經拜佛、聽經聞法,作種種的功德,就是要擦拭心中的垢穢,心淨則般若現前,此即「衆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

  所謂「般若」,是向外求呢?是向內求呢?你向外求得的科學、哲學等知識,總是世智辯聰,不若向內證悟的般若,如一燈燃百千燈,燈燈無盡,光光無礙;證悟自性,當下百千法界,融入心靈,山河大地,回歸方寸,心中葛藤盡去,如漆桶脫落,一了百了,何其自在也!

  因此,般若是內自證的功夫,是透過「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所獲得的「內外圓成」的智能。人生若無般若爲前導,則如盲人摸象,易爲苦樂所動搖;有了透徹宇宙真相的般若,就能轉醜陋爲美麗,轉黑暗爲光明。所以,能以般若來處世,以般若來生活,人生自然美妙無比。  

  

  ※ ※ ※

  《維摩诘經》雲:「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禅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

  佛門的修行方法很多,但是「六波羅蜜」是大乘菩薩道至高無上的修行法門:布施可以種一收十,改造自己悭貪的性格;持戒可以叁業清淨,改造自己惡性的行爲;忍辱可以自他得益,改造自己瞋恨的惡習;精進可以無事不成,改造自己懈怠的因循;禅定可以身心安住,改造自己散亂的思想;般若可以觀空自在,改造自己愚癡的認知。吾人要想自覺覺人、自利利他,非得行「六波羅蜜」,方能福慧圓滿,成就佛道。

  六波羅蜜正如六架飛機,亦如六艘輪船,載著吾人航向光明的前程:

  (一)布施:發財號;

  (二)持戒:平安號;

  (叁)忍辱:道德號;

  (四)精進:成功號;

  (五)禅定:安心號;

  (六)般若:智能號。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交通雖然便利,但是高速公路經常塞車,甚至車禍頻傳;在感歎世道難行之余,吾人在精神上有了「六波羅蜜」的航道,人生的前途自能通行無礙,一切如意,進而經由菩薩道,直抵佛國。

  六度,是自度呢?是度他呢?是自覺呢?是覺他呢?是自利呢?是利他呢?是自有呢?是他有呢?

  六度是給他,更是給己;是利他,更是利己;是度他,更是度己;是他有,更是己有。

  六度,實乃「人我兩利」、「自他得度」的大乘舟航。 

  

  

《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