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
一、論布施波羅蜜的「自他受益」
二、論持戒波羅蜜的「縛脫關系」
叁、論忍辱波羅蜜的「利衰之間」
四、論精進波羅蜜的「苦樂多少」
五、論禅定波羅蜜的「動靜一如」
六、論般若波羅蜜的「內外圓成」
前 言
佛教是舉世公認的世界宗教之一,但是佛教的教義和其它宗教教義有所不同。一般宗教把世界歸于一個主宰者,宇宙萬有的來源都是直線的;而佛教把宇宙萬有歸于緣起法,宇宙人生都是圓形的,所謂「無終始、無內外」。其它宗教的信仰者,都是希望祈求神明賜給他們身體健康、長壽富貴、升官發財、多子多孫等;以希求的心態來訴諸信仰,這是人性的脆弱之處,容易養成迷信、執著、貪心,反而造成精神和心性上的貧乏。而佛教是講究「因緣果報」的宗教,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不但透過智能的開展,找回自心本性,發掘心裏的能源寶藏,明白一切緣生緣滅等道理,讓自己從愚昧中清醒過來,從束縛中解脫出來,從短暫裏找尋到永恒,建立一個歡喜自在的人生,所以佛教主張:從自己的行爲所作,而能獲得自我的解脫。
尤其,佛教講究待人要無我慈悲、立身要吃虧布施、心行要犧牲奉獻、處世要廣結善緣等;在吃虧、結緣、利他的同時,其實就是在培養自己的福德因緣,累積自己未來成聖成賢的資糧。所以,有因必有果,自度可以度人,度人也能自度。
信仰佛教沒有造物主的權威,沒有賞善罰惡的裁判者,所謂一切幸與不幸,都是自我的行爲而來決定;佛陀只是平等公理的准則,是良醫善導的代表,不是威權的神明。佛法是自作自受的因果業報,除了自己的行爲業力因果之外,沒有其它的主宰者;能主宰吾人的就是自己。
然而遺憾的是,一般人未能深入探究佛教的義理,只從膚淺的「表相」上來研究佛教、信仰佛教,總認爲佛教是叫人要布施喜舍,要持戒自律,要忍辱負重,要精進不息,要枯坐入定。其實陳義過高,反而不能契合衆生的根機;事實上大乘佛教,即以六度而言:
一、布施,是給人呢?是給己呢?看似給人,實際上是給己。
布施能度「悭貪」,是自己發財之道。
二、持戒,是束縛呢?是自由呢?看似束縛,實際上是自由。
持戒能度「毀犯」,是自己平安之道。
叁、忍辱,是吃虧呢?是便宜呢?看似吃虧,實際上是便宜。
忍辱能度「瞋恚」,是自己做人之道。
四、精進,是辛苦呢?是快樂呢?看似辛苦,實際上是快樂。
精進能度「懈怠」,是自己成功之道。
五、禅定,是呆板呢?是活潑呢?看似呆板,實際上是活潑。
禅定能度「散亂」,是自己安心之道。
六、般若,是外求呢?是內求呢?看似外求,實際上是內求。
般若能度「愚癡」,是自己明理之道。
從上述六波羅蜜的義蘊看來,菩薩道是爲人的,實際上也是爲自己。以下茲就六波羅蜜的正反兩面、自他兩利分述之。
一、論布施波羅蜜的「自他受益」
佛 教講「布施」,就是以慈悲心惠施福利給人;也就是把自己的一切分享他人。世界上,懂得布施給別人的,就是最富有;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貪圖別人給自己,就是最貧窮。因爲布施如播種,如果不播種,怎麼會有收成呢?如果不給人,怎麼能富貴呢?正如《大智度論》說:一般人爲了得到蔭涼、花果,所以懂得種樹;布施也是如此,今世後世,能得安穩快樂,解脫煩惱,成就無上圓滿的智能果實。
布施又如儲存,一般人有了錢財,總想到要寄存在銀行裏。但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說:「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無常的世間,成住壞空,銀行難免也有倒閉的時候。再說世間的財富本爲五家所共有(《大寶積經》),就算你幸運,沒有遇到貪官汙吏,沒有生養不肖子孫,沒有受到水、火、盜賊之災,但是人總是兩手空空的來,又兩手空空的去,即使擁有萬貫家財,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因此懂得布施作功德,才是最保險的理財方法。
偈雲:「一粒落土百粒收,一文施舍萬文收;與君寄在堅牢庫,汝及子孫享不休。」布施是堅固的寶藏,因爲它的果報,沒有人搶得走。所以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能;懂得把錢拿來布施作功德,錢用了才是自己的。
布施是衆善之所歸,布施能修得福報,懂得布施才是福慧圓滿的人。曾經舍身入寺的梁武帝,有一世身爲樵夫,他發心布施,後來感得君王的果報,因此有謂「叁寶門中福好修,一文施舍萬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布施是慈悲的化身,布施能獲得好緣。布施的利益,但看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爲花草樹木澆水,花草樹木就會活得蒼翠欲滴,供人欣賞;當我們施給凶猛的動物食物,牠也會知所感恩,因此有蟒蛇報恩、義犬救主等實例。
談到布施,在各種經論中不但說有財物的布施,有技術、知識、道理的法布施,甚至還要有維護公義、講究真理、扶弱助人、以大無畏的精神救苦救難之無畏施等。乃至給人一句好話、一個笑容、一個注目禮、一個合掌點頭等,都是布施。
但是,布施從表面上看,都是要我們給人。一般人給自己很容易,給人很難;給人難,因此善法難行、善財難舍。假如把布施說成:「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自己受益」,就比較容易奉行了。
布施是攝受衆生的第一步,是度人的根本,當一個人窮得吃不飽、穿不暖,便無心力做任何事;此時必須先對其布施飲食、衣服等日常所需,待其衣食溫飽,而後才有余力修種種事業,此即「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法華經》)。所以,六波羅蜜中,布施等前五種波羅蜜是爲方便,必須要有第六之般若波羅蜜,才能讓六度波羅蜜成爲大乘菩薩道的佛法;如果舍離般若波羅蜜,則前面的五種波羅蜜都只是世間的有爲法,不名爲菩薩道的無爲法。
布施,世間有心人,人人能做;但若沒有般若爲根本,就會有能所計較,就會有多少執著,就會有優劣等級,因此做出種種不如法的有相布施。例如,爲了名聞利養而布施、爲了希求對方的報答或贊美而布施、布施時心生傲慢、布施後起了懊悔不舍之心、所施之物不清淨等等(《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所以上等的布施應該是不著相,也就是「叁輪體空、能所兩忘」的「無相布施」。
布施不僅能攝受衆生,且能自舍悭貪之根本煩惱。《寶雨經》說:「由布施故,得斷叁種不善之法:所謂悭吝、嫉妒、惡思。」人之所以有痛苦煩惱,主要就是來自于貪、瞋、癡叁毒,其中尤以貪爲問題的根本。《福蓋正行所集經》說:心中起了貪念,就像奴仆一樣的受到束縛而不得自在。衆生都有貪心的習氣,例如叁餐貪吃、見了好的東西就想要、有了百萬還想擁有更多等等;因爲貪心,致使父子反目、兄弟阋牆的實例,日有所聞。布施在舍貪利他的德行上最是顯著,布施是培植福德最好的辦法,悭貪者尤應修習布施。
布施看起來非常難爲,但是如果懂得藉助布施的關系,調和人我一致,促進好因好緣的果報,是難行而能行,能對自己的修持成就有所增長,則又何嘗不好呢?
所以,真正布施者,不單是給人,也是給己;在佛教裏,施者、受者,所有功德,等無差別。所謂布施者,應該感謝對方接受我布施的善緣,甚至要能「能所雙亡,叁輪體空」,才能名爲布施波羅蜜。
布施如果希求別人的報答,或是爲了獲得善名美譽,就不名爲「喜舍」,而仍然是貪,所以布施時喜舍很重要。歡喜的布施,所獲功德,在佛經裏即以尼拘陀樹爲例,說明一粒種子就能結出滿樹的累累果實,因此布施有「種一收十」、「種十收百」的利益。
此外,根據經典之說,布施的果報依所施之物不同而有別,例如:
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無上力;若以燈施,得淨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樂;若以舍施,所須無乏。(《優婆塞戒經》)
若以華施,具陀羅尼七覺華故;若以香施,具戒定慧熏塗身故;若以果施,具足成就無漏果故;若以食施,具足命辨色力樂故;以衣服施,具清淨色除無慚愧故;以燈明施,具足佛眼照了一切諸法性故;以象馬車乘施,得無上乘具足神通故;以纓絡施,具足八十隨形好故;以珍寶施,具足大人叁十二相故;以筋力仆使施,具佛十力四無畏故。(《發菩提心經論》)
布施飲食,得力色命樂瞻;若布施衣服,得生知慚愧,威德端正,身心安樂;若施房舍則得種種七寶宮觀,自然而有五欲自娛;若施井池泉水種種好漿,所生則得無饑無渴,五欲備有;若施橋船及諸履屣,生有種種車馬具足;若施園林則得豪尊,爲一切依止。(《大智度論》)
布施的內容,也不只是從有形有相的財物上來論價值的大小、多少,其它如出力做義工、說好話、講佛法、心香一瓣、隨喜贊歎等,皆不失爲布施的好方法。布施有所謂「心田事不同,果報分勝劣」,有時小小的布施,例如「貧女一燈」,因一錢的布施而成爲皇後;乃至一個小小的面包,如果布施後能至心回向功德,願天下人皆得飽滿,如此心量大,功德自然不一樣。甚至「若有貧窮人,無財可布施,見他修施時,而生隨喜心;隨喜之福報,與施等無異。」(《過去現在因果經》)
由此可見,布施也不一定要有錢有財,有心更爲重要,心意的祝福最爲第一。因爲其它的布施都是有形、有相、有爲的功德,而心意的祝福卻是無形、無相、無爲,功德自然也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
總之,布施的方法有多種,具體的說,尊重他人、言語鼓勵、禮貌微笑、傳授技能、心理輔導……等,都是最好的布施。尤其經中有謂「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財施人人能做,法布施則非人人可爲,所以「慈善容易,文教難」;能夠把布施的層次由「財施」提升爲「法施」,則自他的受益也愈大,因爲法施有五種殊勝:
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財施不爾。
二者,法施能…
《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