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会有圆满的人生。
※ ※ ※
佛法分世间法、出世间法,佛教最终的目标虽然是追求出世的涅槃解脱之道,不过人生在世是离不开世间法的,即使是佛法也主张「先入世再出世」。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人既然不能离开世间而生存,也不能没有入世的生活。但是一般人的生活,大部份是过著:
(一)以物质为主的生活,因为物质占了我们生活的主要部份。
(二)以感情为主的生活,因为人是感情的动物,所以佛说「众生」为有情。
(三)以人群为主的生活,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居。
(四)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因为一般人都是依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快乐。
人虽然过著物质的生活、感情的生活、群居的生活、根身为主的生活,但是:
(一)物质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所以我们要有「合理的经济生活」。
(二)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远令我们满意,所以我们要有「净化的感情生活」。
(三)人群是利益冲突的,不能长久和平相处,所以我们要有「六和的处世生活」。
(四)根身是无常的,因缘会招感聚合离散,所以我们要有「法乐的信仰生活」。
以上所说,都是规划人间佛教的蓝图、建设人间佛教的净土不可或缺的内容。
此外,在《维摩诘经》中〈佛道品〉的内容,可以说都是人间佛教的内容,如: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
诸度法等侣,四摄为伎女,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
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能果。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
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鬘。
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
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多闻增智能,以为自觉音。
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
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踰,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人间佛教」的思想理论,证诸经典语录,佛陀的教示本来就充满了人间性,人间佛教其实就是佛陀的本怀,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所以,人间佛教的蓝图,可以说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就已经为众生规划完备。只是,如何弘扬人间佛教,如何透过各种弘法活动,让人间佛教的蓝图实际在人间呈现,这才是后世佛弟子所应该用心、努力的方向。
有感于人间佛教不能只是停留在理念的层次,而应该以积极行动来落实佛法,因此佛光山开山三十多年来,一直秉持著「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的四大宗旨,从各个领域落实佛法。
例如在教育方面,为了培养人才,除先后创办了十六间佛学院、四所大学、二十六间图书馆、九所美术馆之外,在全世界同步举办的世界佛学会考,更带动全球各地的学佛风气;以及各别分院道场举办的佛学夏令营、佛学讲座、都市佛学院、星期儿童班等,更将菩提种籽撒满世界各个角落。
在文化方面,除了至今仍在持续进行的大藏经编纂工作外,历经数年完成的《佛光大辞典》于民国七十八年荣获金鼎奖,对海内外学佛者的助益甚大。《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将佛经予以白话化、通俗化,有助于大家更深入理解经义。甚至为让有心学佛者通盘了解佛教,五年前我特别集合了近百人,先后编撰《佛教丛书》及《佛光教科书》,把佛教做了一番有系统而完整的介绍。
去年开始,佛光山又创办了一份《人间福报》,以及编辑《普门学报》、《中国佛教学术论典》、《中国佛教文化论丛》,带动佛教的学术研究风气。此外,「佛光卫星电视台」为佛教广开言路,也为传播佛法尽一份力量;香海文化、佛光文化、如是我闻等事业机构更发行雅俗共赏的佛教刊物,以现代化的视听影音技术弘法利生。
在慈善弘法方面,大慈育幼院、施诊医疗队、老人之家、万寿园等的设立,使生老病死皆有所安。在布教修持方面,佛光山在世界各地的信徒于每周六同一时间念佛共修,其它因应当地情况的定期共修法会及十余所禅堂、念佛堂、抄经堂、礼忏堂,都对净化人心发挥了预期的效果。
在我自己的这一生当中,自认一直都很用心的在推广「人间佛教」,当我在讲述佛法时,要让大众听得懂;书写文章时,要让大众能体会;兴建道场时,要让大众用得上;举办活动时,要让大家能参于;开办法会时,要让大家能法喜;海外弘法时,也总是会提供语文翻译,我随时随地顾及大众的需要,因为实用的佛教,才是人们所需要的佛教。
甚至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与众生的根机,早在民国四十三年,我率先发起倡印精装本的佛书,我提倡街头布教;慢慢地,我又将之发展为监狱学校的弘法以及电台、电视的讲演。我组织了全台湾第一个佛教的歌咏队,从事环岛布教,宣扬佛法教义。四十多年来,我努力将寺庙演进为讲堂,将课诵本演变成佛教的读物,将个人的修行扩展至集体的共修,将诵经转化成讲经;甚至为了扩大在家信众参于弘法的空间,我创办了国际佛光会,建立了檀讲师的制度,希望让人间佛教的蓝图,逐步在佛光普照的理念下,一一实现。
终于,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以及在十方信众的护持下,佛光山的确已经成就了不少值得皆大欢喜的贡献,例如︰
(一)台湾佛教人口增加
(二)青年学佛风气日盛
(三)在家弟子弘扬佛法
(四)人间佛教获得认同
(五)传播媒体重视佛教
(六)佛教文物广泛流通
(七)佛教梵呗受到尊重
(八)佛光人会蓬勃发展
(九)教育学界肯定佛教
(十)政党人物实践佛教
(十一)演艺人员皈依佛教
(十二)佛学会考成绩辉煌
甚至影响所及,已经带动台湾佛教:
(一)从传统的佛教到现代的佛教
(二)从独居的佛教到大众的佛教
(三)从梵呗的佛教到歌咏的佛教
(四)从经忏的佛教到事业的佛教
(五)从地区的佛教到国际的佛教
(六)从散漫的佛教到制度的佛教
(七)从静态的佛教到动态的佛教
(八)从山林的佛教到社会的佛教
(九)从遁世的佛教到救世的佛教
(十)从唯僧的佛教到和信的佛教
(十一)从弟子的佛教到讲师的佛教
(十二)从寺院的佛教到会堂的佛教
(十三)从宗派的佛教到尊重的佛教
(十四)从行善的佛教到传教的佛教
(十五)从法会的佛教到活动的佛教
(十六)从老年的佛教到青年的佛教
这一切的成就在在说明了:佛法不管怎么好,都要能随顺社会大众的需要,要能让人受用,如此才有价值。因此,所谓提倡人间佛教,真正需要的是落实人间佛教的行者,人间佛教不能只是喊喊口号而已!
未来人间佛教必然是佛教的主流,这是无法阻挡的时代潮流,因为唯有人间佛教,才是大众所需要的佛教。
《人间佛教的蓝图(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