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的蓝图(上)▪P7

  ..续本文上一页之外,更应该留下:

  (一)事业的寿命 开创事业,造福邦梓,泽被社会人群,譬如创建公司、工厂,一经营就是几十年,甚至百年老店,不但本身投注毕生的岁月,子子孙孙继承不辍,就是一种事业上的寿命。

  (二)文化的寿命 人类生命的可贵,就在于文化的传递,祖先的嘉言懿行、历史的经验轨迹,都是我们文化的宝贵财产,如中国文化史上的文物、典籍,乃至佛教三藏十二部的经典结集,都是后世佛弟子要珍惜的文化寿命。

  (三)言教的寿命 古人所谓立德、立功、立言,古今圣贤的珠玑教谕,让后代的人不断的沿用,他们的教言是人类智能的遗产、文化的宝库。透过古人的著书立说,传之其人,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的绵延下去,言教上的寿命是超越时空,是和心灵交会的生命。

  (四)信仰的寿命 中国人非常注重传宗接代的观念,事实上,不仅肉体寿命要传递,事业的寿命要接棒,信仰的寿命更要代代相传,灯灯相续,世世代代皆为正信的佛弟子,续佛慧命,就是信仰的寿命。

  (五)道德的寿命 古人说「典范在宿昔」,中国历代的圣贤舍身成仁、杀身取义,道德的馨香遗留千古,后世缅怀,这就是「立德」的完成。

  (六)智能的寿命 智能的寿命是解脱的、清净的生命,它包含欢喜、无私、慈悲、智能的无量功德;无尽知识的宝藏,是佛弟子应该努力体证与完成的生命。

  (七)功德的寿命 信众在寺院中建殿堂、造宝桥、装佛像、印经书、植草木、供道粮等功德,留在道场中的是后人缅怀的事迹,子孙引以为傲的福德。僧众遗留在寺院中的功德是修持道行的潜移默化,除了升华一己的生命,更是长养后学修道者的信念,这种纯粹无所得,又无所不得的功德是永恒的寿命。

  (八)共生的寿命 佛教中根深蒂固的惜福、惜缘等观念,用之于今日,就是爱护地球、注重环保、珍惜资源。让共生的环境、因缘能够持续,使互存的时空、条件得以绵延,俾令子孙后代在地球上能获得安乐、幸福、自在的共生寿命。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生命的意义,不在尸位素餐,而在于明理达道,于世有益。因此《法句经》说:「若人寿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推佛法要。」世间上的寿命纵然如彭祖活到八百那样长寿,最后仍然免不了生老病死的现象;世间上的福乐纵然贵如帝王一般希有,终究归于生灭幻空。因此,我们追求福报要追求生生世世的永久福报,而不要追求一世一时的短暂福报,如《金刚经》所言,一生一世的幸福是有限、有量、有尽、有为、有漏;永久的幸福是无限、无量、无尽、无为、无漏,是盗贼不能偷、水火不能侵,是永恒不缺失的幸福。

  有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张群说:「人生七十才开始」。人的一生当中,即使你活了一百二十岁,你拥有家财万贯,但你究竟真正「拥有」多少?又「享有」多少呢?在时间上,即使你「拥有」人生百岁,但是你可曾「享有」几时的清闲?在空间上,你「拥有」华屋美厦千万间,但是你可曾「享有」多少个清酣无梦的睡眠吗?在人间里,你「拥有」家人,家人是你的吗?你「拥有」许多事业,那些事业都能靠得住吗?所以,世间上你所「拥有」的,不一定都能为你所「享有」;不是你所「拥有」的,也并不代表你就不能「享有」它!

  因此,人的生活,重要的是要过得自在、欢喜。日常生活要有规律秩序,早睡早起,有一定的作息;心情要保持安和愉快,不轻易闹情绪,不随便发脾气;要把自己忙碌起来,忙碌于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忙碌于事业的创造,忙碌于服务社会人群,忙碌于自我生命的提升,把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让烦恼没有一丝空隙可乘,如此自可享受放旷逍遥的欢乐人生!

  总之,人到世间上来,除了要把握时间、争取时间、利用时间多做有益社会人群的事,以延长时间上的寿命以外,更应该努力创造美好的语言寿命、芬芳的道德寿命、显赫的事业寿命、不朽的文化寿命、坚定的信仰寿命、清净的智能寿命、恒久的功德寿命、互存的共生寿命,如此才是真正拥有了福德与长寿。 

  

  九、保健观(医疗之道)

  世间上最宝贵的不是金钱、名利,也不是权势、地位,世间上最宝贵的是健康,有了健康,才能享受幸福的人生。因此一个人尽管事业有成,家财万贯,僮仆成群,大厦千间,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不是我的,所以平时注重身心的保健,这是人生重要的课题。

  然而「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缘起缘灭的世间,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尤其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有生病的时候。《佛医经》中提到,人会生病的原因有:久坐不食、过度疲劳、饮食无节制、忧愁、纵欲、瞋恚、忍大小便、忍呼吸、忍放气等等。

  《清净道论》指出引起疾病的原因有八,即:风、痰、饮食不调、业、外伤、非人、鬼、魔所致。

  《摩诃止观》提到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六种,即:四大不调、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神所扰、恶业所起。前三种因素引起的病,只要改善饮食,不受病菌感染,即可治癒;后三者则与患者自身的业力相关,必须藉由拜佛礼忏修福,才能减轻病苦。

  总结说来,致病的原因不外乎下列二种:

  (一)四大不调 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云:「凡四大之身有病生者,咸从多食而起,或由劳力而发。」《小止观》说,人身四大各能生一百零一病,合生四百四种,即一切身病的总称。其中,地大病相为身体沉重,坚结疼痛;水大病相为饮食不消,腹痛下痢;火大则会全身发热,大小便不通;风大会引起肺闷,气急呕吐。

  (二)贪瞋痴毒 外在的四大不调固然是致病的因素,内在的贪、瞋、痴三毒更是引发各种疾病的主因。《维摩诘经》说:「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众生因为执著了我相,所以才产生烦恼和疾病。《大智度论》卷十四云:「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

  智者大师认为:沈迷色境的人多半会生肝病,贪享声音的人多半会生肾病,贪爱香气的人多半会生肺病,贪图口味的人多半会生心病,眷恋触觉的人多半会生脾病。可见凡事以中道为宜,否则贪图睡眠容易造成惛沉;贪求美味,吃过多的高脂、高醣的食物,容易引起诸多慢性病;缺乏运动、噪音过高等,容易造成现代人的文明病。

  现代生理学也认为,忿怒、愉悦、忧愁、恐惧、悲伤、激动等心理反应,会影响体内的生理变化,久而久之,造成不易治癒的疾病,例如:消化性溃疡、精神疾病等。医学研究报告中提到:「当一个人不快乐、发怒或紧张受压力时,脑内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这是具有毒性的。」

  由于众生的病苦,除了来自身体器官的疾病之外,还包括心理的疾病,也就是贪瞋痴等无明。佛陀为了医治众生身心的病痛,以一生的时光演说三藏十二部经典,指出一帖帖疗治身心的药方。因此,经典里比喻「佛为医师,法为药方,僧为看护,众生如病人」。

  佛陀不仅是善疗众生身体疾病的大医王,更是擅于对治众生各种心理病症的心理医师。例如佛陀敷设三学、六度、四无量心、五停心观等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为了对治众生贪瞋痴等八万四千种烦恼疾病。佛陀对于贪欲心重的众生,教他用不净观来对治;对于瞋恨心重的人,便教他慈悲观;若愚痴太重,则以因缘观来对治,佛陀是世间第一良医。

  在《增一阿含经》中,佛陀除了说明一个好的医生及好的看护应该具备的条件外,尤其指出病人应奉行五法:(1)选择适当饮食;(2)按时饮食;(3)亲近医师;(4)不怀愁忧;(5)当起慈心对待看护。

  此外,综合诸经所说,佛教认为正确的保健之道,应该注意如下数点:

  (一)正当的饮食 《尼乾子经》说:「噉食太过人,身重生懈怠,现世未来世,于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恼于他人,迷闷难觉寤,应时筹量食。」饮食譬如吃药,是吸取其中的养份,以养护身体。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多菜少肉、多淡少盐、多果少糖、多嚼少食,并且要定时定量,使内脏清爽,这是保健第一诀。

  (二)正当的工作 正当的工作,是积极性的,利益社会大众的。很多人觉得工作辛苦,有压力,那是因为把工作当成赚钱途径、沽名之道,自私自利,难免厌倦。《一切智德经》说:「惠施仁爱,利人等利,一切救济,合聚庶黎。」如果在工作里蕴含了慈悲喜舍,把工作当成法布施,工作就很快乐了。

  (三)正当的行为 《十诵律》说:「饥为第一病,行为第一苦;如是知法宝,涅槃第一乐。」行为端正,心中光明磊落,没有烦恼忧愁,这是养生的正途。

  (四)正当的做人 《摩诃僧只律》说:「利衰及毁誉,称讥若苦乐,斯皆非常法,何足致忧喜。」人身,不过是四大所造精血之体,终将坏灭,看得透,看得破,做人便能不贪五欲六尘,不慕虚荣名利,不著五蕴三界;能够建立正当的人生观,自然身心康泰。

  身体方面的保健固然要紧,精神方面的保健也不可缺少。佛教对于「精神保健」方面。主张:

  (一)心宽自在 如弥勒菩萨大肚能容的气量,凡事不斤斤计较,即能自在无碍。

  (二)放下安然 《诸经要集》说:「能具舍一切不善之法,譬如负债得脱,重病得差,如饥饿之人得至丰国。」凡事不比较、不计较,提得起、放得下,自然心中舒畅,百病全消。

  (三)禅定修行 禅定摄心,精进修行,心清气爽,则事事顺畅,百无牵挂。

  (四)行香礼拜 修持不懈,礼拜不断,则罪灭河沙,福增无量。

  (五)数息止观 精神集中,意念专注,则身心收摄,开发智能。

  (六)喜悦进取 发心发愿,身体力行,则能法喜充满,身心无恙。

  明代憨山德清大师说:「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担,一剂养神平…

《人间佛教的蓝图(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