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外,更應該留下:
(一)事業的壽命 開創事業,造福邦梓,澤被社會人群,譬如創建公司、工廠,一經營就是幾十年,甚至百年老店,不但本身投注畢生的歲月,子子孫孫繼承不辍,就是一種事業上的壽命。
(二)文化的壽命 人類生命的可貴,就在于文化的傳遞,祖先的嘉言懿行、曆史的經驗軌迹,都是我們文化的寶貴財産,如中國文化史上的文物、典籍,乃至佛教叁藏十二部的經典結集,都是後世佛弟子要珍惜的文化壽命。
(叁)言教的壽命 古人所謂立德、立功、立言,古今聖賢的珠玑教谕,讓後代的人不斷的沿用,他們的教言是人類智能的遺産、文化的寶庫。透過古人的著書立說,傳之其人,文化得以薪火相傳的綿延下去,言教上的壽命是超越時空,是和心靈交會的生命。
(四)信仰的壽命 中國人非常注重傳宗接代的觀念,事實上,不僅肉體壽命要傳遞,事業的壽命要接棒,信仰的壽命更要代代相傳,燈燈相續,世世代代皆爲正信的佛弟子,續佛慧命,就是信仰的壽命。
(五)道德的壽命 古人說「典範在宿昔」,中國曆代的聖賢舍身成仁、殺身取義,道德的馨香遺留千古,後世緬懷,這就是「立德」的完成。
(六)智能的壽命 智能的壽命是解脫的、清淨的生命,它包含歡喜、無私、慈悲、智能的無量功德;無盡知識的寶藏,是佛弟子應該努力體證與完成的生命。
(七)功德的壽命 信衆在寺院中建殿堂、造寶橋、裝佛像、印經書、植草木、供道糧等功德,留在道場中的是後人緬懷的事迹,子孫引以爲傲的福德。僧衆遺留在寺院中的功德是修持道行的潛移默化,除了升華一己的生命,更是長養後學修道者的信念,這種純粹無所得,又無所不得的功德是永恒的壽命。
(八)共生的壽命 佛教中根深蒂固的惜福、惜緣等觀念,用之于今日,就是愛護地球、注重環保、珍惜資源。讓共生的環境、因緣能夠持續,使互存的時空、條件得以綿延,俾令子孫後代在地球上能獲得安樂、幸福、自在的共生壽命。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生命的意義,不在屍位素餐,而在于明理達道,于世有益。因此《法句經》說:「若人壽百歲,不知大道義;不如生一日,學推佛法要。」世間上的壽命縱然如彭祖活到八百那樣長壽,最後仍然免不了生老病死的現象;世間上的福樂縱然貴如帝王一般希有,終究歸于生滅幻空。因此,我們追求福報要追求生生世世的永久福報,而不要追求一世一時的短暫福報,如《金剛經》所言,一生一世的幸福是有限、有量、有盡、有爲、有漏;永久的幸福是無限、無量、無盡、無爲、無漏,是盜賊不能偷、水火不能侵,是永恒不缺失的幸福。
有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張群說:「人生七十才開始」。人的一生當中,即使你活了一百二十歲,你擁有家財萬貫,但你究竟真正「擁有」多少?又「享有」多少呢?在時間上,即使你「擁有」人生百歲,但是你可曾「享有」幾時的清閑?在空間上,你「擁有」華屋美廈千萬間,但是你可曾「享有」多少個清酣無夢的睡眠嗎?在人間裏,你「擁有」家人,家人是你的嗎?你「擁有」許多事業,那些事業都能靠得住嗎?所以,世間上你所「擁有」的,不一定都能爲你所「享有」;不是你所「擁有」的,也並不代表你就不能「享有」它!
因此,人的生活,重要的是要過得自在、歡喜。日常生活要有規律秩序,早睡早起,有一定的作息;心情要保持安和愉快,不輕易鬧情緒,不隨便發脾氣;要把自己忙碌起來,忙碌于學習新的知識技能,忙碌于事業的創造,忙碌于服務社會人群,忙碌于自我生命的提升,把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讓煩惱沒有一絲空隙可乘,如此自可享受放曠逍遙的歡樂人生!
總之,人到世間上來,除了要把握時間、爭取時間、利用時間多做有益社會人群的事,以延長時間上的壽命以外,更應該努力創造美好的語言壽命、芬芳的道德壽命、顯赫的事業壽命、不朽的文化壽命、堅定的信仰壽命、清淨的智能壽命、恒久的功德壽命、互存的共生壽命,如此才是真正擁有了福德與長壽。
九、保健觀(醫療之道)
世間上最寶貴的不是金錢、名利,也不是權勢、地位,世間上最寶貴的是健康,有了健康,才能享受幸福的人生。因此一個人盡管事業有成,家財萬貫,僮仆成群,大廈千間,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一切都不是我的,所以平時注重身心的保健,這是人生重要的課題。
然而「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在緣起緣滅的世間,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尤其人吃五谷雜糧,難免會有生病的時候。《佛醫經》中提到,人會生病的原因有:久坐不食、過度疲勞、飲食無節製、憂愁、縱欲、瞋恚、忍大小便、忍呼吸、忍放氣等等。
《清淨道論》指出引起疾病的原因有八,即:風、痰、飲食不調、業、外傷、非人、鬼、魔所致。
《摩诃止觀》提到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六種,即:四大不調、飲食不節、坐禅不調、鬼神得便、魔神所擾、惡業所起。前叁種因素引起的病,只要改善飲食,不受病菌感染,即可治癒;後叁者則與患者自身的業力相關,必須藉由拜佛禮忏修福,才能減輕病苦。
總結說來,致病的原因不外乎下列二種:
(一)四大不調 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叁雲:「凡四大之身有病生者,鹹從多食而起,或由勞力而發。」《小止觀》說,人身四大各能生一百零一病,合生四百四種,即一切身病的總稱。其中,地大病相爲身體沈重,堅結疼痛;水大病相爲飲食不消,腹痛下痢;火大則會全身發熱,大小便不通;風大會引起肺悶,氣急嘔吐。
(二)貪瞋癡毒 外在的四大不調固然是致病的因素,內在的貪、瞋、癡叁毒更是引發各種疾病的主因。《維摩诘經》說:「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衆生因爲執著了我相,所以才産生煩惱和疾病。《大智度論》卷十四雲:「瞋恚其咎最深,叁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爲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
智者大師認爲:沈迷色境的人多半會生肝病,貪享聲音的人多半會生腎病,貪愛香氣的人多半會生肺病,貪圖口味的人多半會生心病,眷戀觸覺的人多半會生脾病。可見凡事以中道爲宜,否則貪圖睡眠容易造成惛沈;貪求美味,吃過多的高脂、高醣的食物,容易引起諸多慢性病;缺乏運動、噪音過高等,容易造成現代人的文明病。
現代生理學也認爲,忿怒、愉悅、憂愁、恐懼、悲傷、激動等心理反應,會影響體內的生理變化,久而久之,造成不易治癒的疾病,例如:消化性潰瘍、精神疾病等。醫學研究報告中提到:「當一個人不快樂、發怒或緊張受壓力時,腦內會分泌『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這是具有毒性的。」
由于衆生的病苦,除了來自身體器官的疾病之外,還包括心理的疾病,也就是貪瞋癡等無明。佛陀爲了醫治衆生身心的病痛,以一生的時光演說叁藏十二部經典,指出一帖帖療治身心的藥方。因此,經典裏比喻「佛爲醫師,法爲藥方,僧爲看護,衆生如病人」。
佛陀不僅是善療衆生身體疾病的大醫王,更是擅于對治衆生各種心理病症的心理醫師。例如佛陀敷設叁學、六度、四無量心、五停心觀等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是爲了對治衆生貪瞋癡等八萬四千種煩惱疾病。佛陀對于貪欲心重的衆生,教他用不淨觀來對治;對于瞋恨心重的人,便教他慈悲觀;若愚癡太重,則以因緣觀來對治,佛陀是世間第一良醫。
在《增一阿含經》中,佛陀除了說明一個好的醫生及好的看護應該具備的條件外,尤其指出病人應奉行五法:(1)選擇適當飲食;(2)按時飲食;(3)親近醫師;(4)不懷愁憂;(5)當起慈心對待看護。
此外,綜合諸經所說,佛教認爲正確的保健之道,應該注意如下數點:
(一)正當的飲食 《尼乾子經》說:「噉食太過人,身重生懈怠,現世未來世,于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惱于他人,迷悶難覺寤,應時籌量食。」飲食譬如吃藥,是吸取其中的養份,以養護身體。所以在飲食上要注意:多菜少肉、多淡少鹽、多果少糖、多嚼少食,並且要定時定量,使內髒清爽,這是保健第一訣。
(二)正當的工作 正當的工作,是積極性的,利益社會大衆的。很多人覺得工作辛苦,有壓力,那是因爲把工作當成賺錢途徑、沽名之道,自私自利,難免厭倦。《一切智德經》說:「惠施仁愛,利人等利,一切救濟,合聚庶黎。」如果在工作裏蘊含了慈悲喜舍,把工作當成法布施,工作就很快樂了。
(叁)正當的行爲 《十誦律》說:「饑爲第一病,行爲第一苦;如是知法寶,涅槃第一樂。」行爲端正,心中光明磊落,沒有煩惱憂愁,這是養生的正途。
(四)正當的做人 《摩诃僧只律》說:「利衰及毀譽,稱譏若苦樂,斯皆非常法,何足致憂喜。」人身,不過是四大所造精血之體,終將壞滅,看得透,看得破,做人便能不貪五欲六塵,不慕虛榮名利,不著五蘊叁界;能夠建立正當的人生觀,自然身心康泰。
身體方面的保健固然要緊,精神方面的保健也不可缺少。佛教對于「精神保健」方面。主張:
(一)心寬自在 如彌勒菩薩大肚能容的氣量,凡事不斤斤計較,即能自在無礙。
(二)放下安然 《諸經要集》說:「能具舍一切不善之法,譬如負債得脫,重病得差,如饑餓之人得至豐國。」凡事不比較、不計較,提得起、放得下,自然心中舒暢,百病全消。
(叁)禅定修行 禅定攝心,精進修行,心清氣爽,則事事順暢,百無牽挂。
(四)行香禮拜 修持不懈,禮拜不斷,則罪滅河沙,福增無量。
(五)數息止觀 精神集中,意念專注,則身心收攝,開發智能。
(六)喜悅進取 發心發願,身體力行,則能法喜充滿,身心無恙。
明代憨山德清大師說:「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擔,一劑養神平…
《人間佛教的藍圖(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