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末,统本
#092;末便能任
#092;自然,这就是慧远禅智观的基本思路,它对禅宗思想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值得重视的。
(四)
中国禅宗尊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达摩以下,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依次相传,是为禅宗「东土五祖」。五祖弘忍以下又分出惠能与神秀,遂有南能北秀之分。从历史上看,禅宗的真正形成,是在道信和弘忍的「东山法门」之时。
菩提达摩的禅法经慧可和僧璨而传至道信时,无论是禅学思想、修行方式,还是发展的规模,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道信在达摩系禅法的展开中以及禅宗的创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所处的地位都是特别值得重视的,他可以说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他不仅奠定了禅宗的思想理论基础,而且在组织形式和禅行生活方面使禅宗初具宗门的特点。而道信禅法的主要内容就是以《文殊说般若经》的「一行三昧」念佛法门与《楞伽经》的「诸佛心第一」相结合的「安心」禅法。
敦煌本《楞伽师资记》所引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明确地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道信所依的《文殊说般若经》为梁曼陀罗仙的译本〈8〉,其主旨在于宣说「一切法空」的般若思想,并由此出发而谈到了众生与佛的不二。它把包括佛与众生在内的一切法都归之于非有非无的性空实相,认为「佛及凡无二法相空」,正是基于这种思想,经中提出了「一行三昧」的念佛法门。
「一行三昧」亦称「一相三昧」,它是作为善男子善女子证得般若空观的方便法门而提出来的,故经中称之为「助道之法」。「一行」即「法界一相」,经中解释为「一切法空」的不可思议、无言说相,实即般若实相。「一行三昧」即是以此为观想对象、并以此为唯一行相的禅定〈9〉,经中并把这种禅定与念佛法门结合在一起,强调通过「系心一佛,专称名字」的念佛即能入此三昧,证得佛智,等同于佛。道信正是将这种即假而空、生佛不二的实相念佛法门与《楞伽经》的心性论相结合,成就了自己的「安心」方便法门。
道信把「系心一佛」与系念自心联系起来,强调心即是佛,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由于所念之佛即是心,念佛之心亦即是佛,念与所念皆不离心,心就是佛,因此,念与所念其实都只是一种方便设施,剩下的只有当下的念佛之心。「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同时,由于道信把念佛之心和所念之心都统一到非有非无的
无相之实相,「端坐念实相,是名第一忏悔」,所以道信又曾引《大品般若经》说:「无所念者,是名念佛」,所谓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据此,道信提出,「常忆念佛,攀缘不起,则泯然无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忆佛心谢,更不须证,即看此等心。」这也就是「安心」。心得以安,「即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住是一心中,诸结烦恼,自然除灭。」这里,道信实际上强调的是念佛之自心的自然显现:「念佛心心相续,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由此而至即心即佛之境,证悟自心是佛。〈10〉
道信的禅法是依心而展开的,他所说的心,既有楞伽的如来藏清净心之义,也通过般若实相说而更多地转向了当下念佛的现实之人心,因而他在修行观上,一方面提出了观心看净的种种方便法门,另一方面又依无所得心而倡导一种随心自在、无碍纵横的修行观。后来的神秀北宗禅正是继承他的观心看净而强调「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而惠能南宗禅则发挥他的随心自在而突出了无相无念、自在解脱。南北禅宗的禅法皆禀东山法门的「一行三昧」而来。
由此可见,念佛与禅一直有着不解之缘,念佛禅更在中国禅的展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此而言,唐宋以后的禅净合一,实际上也是回归到佛教的本来立场上而已。
注释:
〈1〉「五门禅」即五停心观,其内容有二说:一说为「不净观、慈悲观
、因缘观、界分别观、数息观」,另一说为「不净观、慈悲观、
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
〈2〉以上引文,均见《佛说般舟三昧经》,载《大正藏》第13册,第
897页~902页。
〈3〉道安:《比丘大戒序》。
〈4〉慧远:《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
〈5〉以上引文请参见慧远《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和《大智论钞序》
等。
〈6〉慧远:《念佛三昧诗集序》。
〈7〉慧远:《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
〈8〉全称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载《大正藏》
第8卷,第726~732页。
〈9〉这与《大乘起信论》中以真如为「法界一相」的「一行三昧」
是有所不同的。
〈10〉以上引文,均见《楞伽师资记》引《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关于念佛与禅以及念佛禅》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