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汉地佛教的方术灵神化、儒学化与老庄玄学化─—从思想理论的层面看佛教的中国化▪P4

  ..续本文上一页佛教中国化的同时,传统文化的佛教化也是不应被忽视的。只有从两者的双向互动中,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佛教的特点,也才能更好地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

  页315

  On the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

  Hong Xiu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njing University

  Summary

  The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 had gone through different ways and stages. In terms of its relationship with Han culture, the sinicization of Buddhist theory has manifested itself in its apotheosis, and its coloring by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Study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Buddhism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s and culture could contribute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houghts.

  

  Key words: 1.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 2. apotheosis 3. coloring by Confucianism

  4. coloring by Taoism

  

  --------------------------------------------------------------------------------

  注解

  [1] 任继愈〈从中国佛教文化与古代社会看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97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稿。

  [2] 同上。

  [3] 任继愈〈智顗评传.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李志夫教授曾从“佛教教仪、制度之中国化”、“佛学之中国化”、“佛教文学之中国化”和“佛教艺术之中国化”等四个方面对佛教的中国化作了专门的研究,请参见其〈佛教中国化过程之研究〉一文,载《中华佛学学报》第8期,[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1995年7月发行。

  [5] 请参见方立天〈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一文,载《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3期。

  [6] 方立天〈佛教中国化的历程〉,载《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3期。

  [7] 对于“老子化胡说”的提出及其文化意义,请参阅拙文〈老子、老子之道与道教的发展──兼论“老子化胡说”的文化意义〉,载《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8] 《后汉书.楚王英传》。

  [9] 《后汉书.襄楷传》。

  [10] 王充《论衡.论死》。

  [11] 王充《论衡.祸虚》。

  [12] 萧琛《难神灭论》,《弘明集》卷9。

  [13] 见《高僧传.习禅篇总论》。

  [14] 康僧会的《安般守意经序》中说:“得安般行者,……无遐不见,无声不闻,恍惚仿佛,存亡自由。”

  [15] 北周道安《二教论.归本显宗第一》。

  [16] 《颜氏家训.归心篇》。

  [17] 契嵩《辅教编》上《原教》,《镡津文集》卷1。

  [18] 详见敦煌本《提谓经》等,并请参阅方立天〈佛教伦理中国化的方式与特色〉一文,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6期。

  [19] 请参阅日本学者中村元〈儒教思想对佛典汉译带来的影响〉一文,载《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2期。

  [20] 《诸经要集》卷7中说:“无始已来一切众生,于六道中互为父母,亲疏何定?”《广弘明集》卷13载法琳的《辩正法》中也引佛经言:“识体轮回,六趣无非父母;生死变易,三界孰辨怨亲?”

  [21] 伪经,是指中国古代佛教徒撰述而假托“佛说”、并以汉译形式出现的佛教经典。这些经典对研究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化佛教的发展,仍有重要意义。“伪经”中阐扬孝道的代表作有《佛说父母恩重经》等。

  [22] 参阅王月清〈中国佛教孝亲观初探〉一文,载《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23] 孙绰《喻道论》,《弘明集》卷3。

  [24] 慧琳《白黑论》,《宋书》卷97《天竺迦毗黎传》。

  [25] 牟子《理惑论》,《弘明集》卷1。

  [26] 请参见拙文〈论中国佛教人文特色形成的哲学基础──兼论儒佛道人生哲学的互补〉,载《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1~2期。

  [27] 《历史的起源和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页14。

  [28] 同上,页3。

  [2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卷3,页545。

  [30] 见日本驹泽大学教授冈部和雄在1989年召开于北京大学的“中日禅学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中国佛教的研究状况与问题点〉。对这种观点,我们并不敢苟同,因为透过僧肇与老庄玄学的表面相似,是不难看出它们根本点上的差异的。请参阅拙文〈老庄玄学与僧肇佛学〉一文,载《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31] 《白话文学史》,页264。

  [32] 关于佛学对玄学的影响,请参阅拙文〈佛教若思想的传入和魏晋玄学的产生〉,载《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增刊。

  

《论汉地佛教的方术灵神化、儒学化与老庄玄学化─—从思想理论的层面看佛教的中国化》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