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教中國化的同時,傳統文化的佛教化也是不應被忽視的。只有從兩者的雙向互動中,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國佛教的特點,也才能更好地研究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發展。
頁315
On the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
Hong Xiu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njing University
Summary
The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 had gone through different ways and stages. In terms of its relationship with Han culture, the sinicization of Buddhist theory has manifested itself in its apotheosis, and its coloring by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Study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Buddhism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s and culture could contribute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houghts.
Key words: 1.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 2. apotheosis 3. coloring by Confucianism
4. coloring by Taoism
--------------------------------------------------------------------------------
注解
[1] 任繼愈〈從中國佛教文化與古代社會看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97北京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稿。
[2] 同上。
[3] 任繼愈〈智顗評傳.序〉,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4]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李志夫教授曾從“佛教教儀、製度之中國化”、“佛學之中國化”、“佛教文學之中國化”和“佛教藝術之中國化”等四個方面對佛教的中國化作了專門的研究,請參見其〈佛教中國化過程之研究〉一文,載《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臺灣]中華佛學研究所1995年7月發行。
[5] 請參見方立天〈佛教中國化的曆程〉一文,載《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3期。
[6] 方立天〈佛教中國化的曆程〉,載《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3期。
[7] 對于“老子化胡說”的提出及其文化意義,請參閱拙文〈老子、老子之道與道教的發展──兼論“老子化胡說”的文化意義〉,載《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8] 《後漢書.楚王英傳》。
[9] 《後漢書.襄楷傳》。
[10] 王充《論衡.論死》。
[11] 王充《論衡.禍虛》。
[12] 蕭琛《難神滅論》,《弘明集》卷9。
[13] 見《高僧傳.習禅篇總論》。
[14] 康僧會的《安般守意經序》中說:“得安般行者,……無遐不見,無聲不聞,恍惚仿佛,存亡自由。”
[15] 北周道安《二教論.歸本顯宗第一》。
[16] 《顔氏家訓.歸心篇》。
[17] 契嵩《輔教編》上《原教》,《镡津文集》卷1。
[18] 詳見敦煌本《提謂經》等,並請參閱方立天〈佛教倫理中國化的方式與特色〉一文,載《哲學研究》1996年第6期。
[19] 請參閱日本學者中村元〈儒教思想對佛典漢譯帶來的影響〉一文,載《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2期。
[20] 《諸經要集》卷7中說:“無始已來一切衆生,于六道中互爲父母,親疏何定?”《廣弘明集》卷13載法琳的《辯正法》中也引佛經言:“識體輪回,六趣無非父母;生死變易,叁界孰辨怨親?”
[21] 僞經,是指中國古代佛教徒撰述而假托“佛說”、並以漢譯形式出現的佛教經典。這些經典對研究佛教的中國化和中國化佛教的發展,仍有重要意義。“僞經”中闡揚孝道的代表作有《佛說父母恩重經》等。
[22] 參閱王月清〈中國佛教孝親觀初探〉一文,載《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23] 孫綽《喻道論》,《弘明集》卷3。
[24] 慧琳《白黑論》,《宋書》卷97《天竺迦毗黎傳》。
[25] 牟子《理惑論》,《弘明集》卷1。
[26] 請參見拙文〈論中國佛教人文特色形成的哲學基礎──兼論儒佛道人生哲學的互補〉,載《中國哲學史》1997年第1~2期。
[27] 《曆史的起源和目標》,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頁14。
[28] 同上,頁3。
[2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卷3,頁545。
[30] 見日本駒澤大學教授岡部和雄在1989年召開于北京大學的“中日禅學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中國佛教的研究狀況與問題點〉。對這種觀點,我們並不敢苟同,因爲透過僧肇與老莊玄學的表面相似,是不難看出它們根本點上的差異的。請參閱拙文〈老莊玄學與僧肇佛學〉一文,載《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31] 《白話文學史》,頁264。
[32] 關于佛學對玄學的影響,請參閱拙文〈佛教若思想的傳入和魏晉玄學的産生〉,載《南京大學學報》,1985年增刊。
《論漢地佛教的方術靈神化、儒學化與老莊玄學化─—從思想理論的層面看佛教的中國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