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惠能门下的禅法特色▪P3

  ..续本文上一页象体玄而自现。境智真一,孰为去来

  至哉斯语也!””(《祖堂集》卷四)大意是说,万法如如,无自无他,圣人无心,触目会道,自然与万法为一。这与僧肇的“物我同根”(《不真空论》),“物我俱一,”(《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注),无心于彼此而不失照功(见《般若无知论》)的意境确实有点相似。不过,僧肇统一的基础是无知而无不知、无为而无不为的般若虚玄之道,他要人“空虚其怀,冥心真境”以达到“智法俱同一空。”(《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注)而石头统一的基础则是具有虚玄而又灵明不昧之心的人,圣人无心无我则万象与我为一,所以他在《参同契》中说: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

  悟。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

  住。……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进步非近远,迷隔

  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印顺法师认为,石头的禅法受南方玄学影响,表现出道化的特色,并称参禅为“参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何是道

  ”“如何是禅

  ”这是石头门下常参的话头。石头的禅学思想上承僧肇而又受到南方般若三论思想(包括牛头禅)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他以心为源,齐同凡圣,融摄万法,而又以心为不可执著。他曾开示众人:

  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

  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

  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

  月镜像,岂有生灭

  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有人问他:“如何是禅

  ”他说:“碌砖。”又问:“如何是道

  ”他回答:“木头。”(同上)这都表明“触目会道”,万法归于一心,而心又不可执著。同时,这种思想已经透露出了“道无所不在”的思想倾向,后期禅宗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妙道”,正是这种思想倾向的进一步发展。

  不过,石头从理事、心物的统一中去阐发圣人之境,显然还吸取了华严宗的思想。他从物理说事事各住本位(不回互),又从性理说事事相融相摄(回互),而又以自心(灵源)为回互之本,以证悟此心者为解脱之人,这就又显出了他禅家的特色。石头吸收华严的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包括对宋明理学),他的七世法孙清凉文益创法眼宗,就继承了这一思想特点。文益的全部禅学理论可说就是建立在理事圆融之基础上的,他曾通过对华严六相义的论述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过,他认为,“华严六相义,同中还有异。异若异于同,全非诸佛意”,表示自己的见解是高于华严教义的。这主要表现在他论理而又不著理,主张“一切现成”而不起取舍之心,认为“取舍之心成巧伪”(《五灯会元》卷十《清凉文益禅师》)。他的弟子德韶更说“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五灯会元》卷十《天台德韶禅师》)

  从青原、石头下化出的另外两系——云门宗与曹洞宗也从不同的方面阐发了石头的禅学思想。云门文偃从应物而不累于物说解脱人:“若是得的人,道火不能烧口,终日说事,未尝挂著唇齿,未尝道著一字。终日著衣吃饭,未尝触着一粒米,挂一缕丝。虽然如此,犹是门庭之说也,须是实得恁么始得。,”解脱人是无心于任何事相的,即使是“不执著”也不能执著。有人问:“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

  ”文偃驳斥道:“汝等诸人没可作了,见人道著祖意,便问超佛越祖之谈。汝且唤什么作佛

  唤什么作祖

  ””(《五灯会元》卷十五《云门文偃禅师》)这正是无心任自然,一切现成的思想。曹洞宗则以五位君臣,偏正回互来说理事关系,而归结到无心解脱。于此更见得石头的宗风。有人问五位君臣义,曹山答曰:“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人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五灯会元》卷十三《曹山本寂禅师》)洞山良介亦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事理俱不涉,回照绝幽微。”(《五灯会元》卷十三《洞山良价禅师》)

  关于南岳与青原二系的思想差别,吕激先生曾以“触目是道”与“即事而真”来概括,并认为前者重视从主观方面、从体用上对理事圆融作解释,后者则注重客观,从本末上对理事圆融作出解释。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例如,石头就阐发了“触目会道”的思想,而曹洞以“体用”说“正偏”更是本宗的基本特色之一。宗密将荷泽与马祖皆归人“直显心性宗”,这大致还不离,但将石头与牛头同归人“泯绝无寄宗”,则似有些不妥当。因为石头系禅法除了与牛头禅在般若无所得方面有相通之处外,还有明显的融会华严的思想特色。这也许是宗密当时对石头禅法了解得不多的缘故吧。

  七

  晚唐五代至宋,是南宗禅的繁盛时期。不过,这主要是从发展的规模及其影响而言的,从禅学思想上看,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只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形成了许多新的特点。例如:随着中国佛教对内互相融通,对外与儒道合流等总趋势,禅宗一方面在禅教合一的同时,进一步融摄了净土方便法门,从而大大扩大了它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通过与统治者和上层人物的接近而加深了自身的儒道化与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大量公案语录的出现,形成了区别于默照禅的文字禅,不立文字的禅宗走上了文字化的道路,这又吸引了大批文人学士的兴趣,同时也为禅的精神融人宋明理学而提供了条件。另外,禅宗各家方便接机而形成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不同的门风,其中不乏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能者为师、启发思考等有价值的东西。朱熹就曾对禅宗的行脚、不说破、专心一致等极为重视,并加以吸收。所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但已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范围,故在此从略,容另文再作专门的研究。

  (原载《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论惠能门下的禅法特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