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惠能門下的禅法特色▪P3

  ..續本文上一頁象體玄而自現。境智真一,孰爲去來

  至哉斯語也!””(《祖堂集》卷四)大意是說,萬法如如,無自無他,聖人無心,觸目會道,自然與萬法爲一。這與僧肇的“物我同根”(《不真空論》),“物我俱一,”(《維摩經·文殊師利問疾品》注),無心于彼此而不失照功(見《般若無知論》)的意境確實有點相似。不過,僧肇統一的基礎是無知而無不知、無爲而無不爲的般若虛玄之道,他要人“空虛其懷,冥心真境”以達到“智法俱同一空。”(《維摩經·文殊師利問疾品》注)而石頭統一的基礎則是具有虛玄而又靈明不昧之心的人,聖人無心無我則萬象與我爲一,所以他在《參同契》中說:

  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

  悟。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爾依位

  住。……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進步非近遠,迷隔

  山河固。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虛度。

  印順法師認爲,石頭的禅法受南方玄學影響,表現出道化的特色,並稱參禅爲“參玄”,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何是道

  ”“如何是禅

  ”這是石頭門下常參的話頭。石頭的禅學思想上承僧肇而又受到南方般若叁論思想(包括牛頭禅)的影響是很明顯的。他以心爲源,齊同凡聖,融攝萬法,而又以心爲不可執著。他曾開示衆人:

  即心即佛,心佛衆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汝等

  當知,自己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淨。湛然圓滿,凡聖

  齊同。應用無方,離心意識。叁界六道,唯自心現。水

  月鏡像,豈有生滅

  汝能知之,無所不備。

  有人問他:“如何是禅

  ”他說:“碌磚。”又問:“如何是道

  ”他回答:“木頭。”(同上)這都表明“觸目會道”,萬法歸于一心,而心又不可執著。同時,這種思想已經透露出了“道無所不在”的思想傾向,後期禅宗的“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妙道”,正是這種思想傾向的進一步發展。

  不過,石頭從理事、心物的統一中去闡發聖人之境,顯然還吸取了華嚴宗的思想。他從物理說事事各住本位(不回互),又從性理說事事相融相攝(回互),而又以自心(靈源)爲回互之本,以證悟此心者爲解脫之人,這就又顯出了他禅家的特色。石頭吸收華嚴的思想對後人影響很大(包括對宋明理學),他的七世法孫清涼文益創法眼宗,就繼承了這一思想特點。文益的全部禅學理論可說就是建立在理事圓融之基礎上的,他曾通過對華嚴六相義的論述來發表自己的見解。不過,他認爲,“華嚴六相義,同中還有異。異若異于同,全非諸佛意”,表示自己的見解是高于華嚴教義的。這主要表現在他論理而又不著理,主張“一切現成”而不起取舍之心,認爲“取舍之心成巧僞”(《五燈會元》卷十《清涼文益禅師》)。他的弟子德韶更說“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五燈會元》卷十《天臺德韶禅師》)

  從青原、石頭下化出的另外兩系——雲門宗與曹洞宗也從不同的方面闡發了石頭的禅學思想。雲門文偃從應物而不累于物說解脫人:“若是得的人,道火不能燒口,終日說事,未嘗挂著唇齒,未嘗道著一字。終日著衣吃飯,未嘗觸著一粒米,挂一縷絲。雖然如此,猶是門庭之說也,須是實得恁麼始得。,”解脫人是無心于任何事相的,即使是“不執著”也不能執著。有人問:“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

  ”文偃駁斥道:“汝等諸人沒可作了,見人道著祖意,便問超佛越祖之談。汝且喚什麼作佛

  喚什麼作祖

  ””(《五燈會元》卷十五《雲門文偃禅師》)這正是無心任自然,一切現成的思想。曹洞宗則以五位君臣,偏正回互來說理事關系,而歸結到無心解脫。于此更見得石頭的宗風。有人問五位君臣義,曹山答曰:“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人理;兼帶者,冥應衆緣,不墮諸有,非染非淨,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無著真宗。””(《五燈會元》卷十叁《曹山本寂禅師》)洞山良介亦雲:“才有是非,紛然失心”,“道無心合人,人無心合道”,“事理俱不涉,回照絕幽微。”(《五燈會元》卷十叁《洞山良價禅師》)

  關于南嶽與青原二系的思想差別,呂激先生曾以“觸目是道”與“即事而真”來概括,並認爲前者重視從主觀方面、從體用上對理事圓融作解釋,後者則注重客觀,從本末上對理事圓融作出解釋。這種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這也不是絕對的。例如,石頭就闡發了“觸目會道”的思想,而曹洞以“體用”說“正偏”更是本宗的基本特色之一。宗密將荷澤與馬祖皆歸人“直顯心性宗”,這大致還不離,但將石頭與牛頭同歸人“泯絕無寄宗”,則似有些不妥當。因爲石頭系禅法除了與牛頭禅在般若無所得方面有相通之處外,還有明顯的融會華嚴的思想特色。這也許是宗密當時對石頭禅法了解得不多的緣故吧。

  七

  晚唐五代至宋,是南宗禅的繁盛時期。不過,這主要是從發展的規模及其影響而言的,從禅學思想上看,並沒有什麼大的發展,只是在新的曆史時期形成了許多新的特點。例如:隨著中國佛教對內互相融通,對外與儒道合流等總趨勢,禅宗一方面在禅教合一的同時,進一步融攝了淨土方便法門,從而大大擴大了它的影響。另一方面,它又通過與統治者和上層人物的接近而加深了自身的儒道化與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大量公案語錄的出現,形成了區別于默照禅的文字禅,不立文字的禅宗走上了文字化的道路,這又吸引了大批文人學士的興趣,同時也爲禅的精神融人宋明理學而提供了條件。另外,禅宗各家方便接機而形成了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形成了不同的門風,其中不乏因材施教、教學相長、能者爲師、啓發思考等有價值的東西。朱熹就曾對禅宗的行腳、不說破、專心一致等極爲重視,並加以吸收。所有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但已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範圍,故在此從略,容另文再作專門的研究。

  (原載《南京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論惠能門下的禅法特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