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用拄杖打他。
(三)颂古
颂古是在引述古人或别人的语录公案之后,以偈颂文体对语录蕴含的禅机妙义或悟境加以表述,或四言、五言、七言,或相杂,甚至杂有一言、三言,由四句、六句、八句或多句组成,一般是隔行押韵,结构活泼,形式多样。宋代大慧宗杲和竹庵士圭编,后经东吴沙门净善增补重修的《禅林宝训》卷三载竹庵士圭的话,说禅门祖师的玄言妙语,流传丛林之间,互相酬唱,显微阐幽,或抑或扬,佐佑法化,语言无味,如同煮木劄羹,炊铁钉饭,与后辈咬嚼,目为拈古。其颂始自汾阳,暨雪窦宏其音,显其旨,汪洋乎不可涯。后之作者,驰骋雪窦而为之,不顾道德之奚若,务以文彩焕烂相鲜为美,使后生晚进,不克见古人浑谆大全之旨。
先解释拈古,说拈古的内容对前人语录有褒有贬,语言乏味,自宋汾阳善昭又兴起颂古,由雪窦重显发扬光大,由此后世竞相效仿撰写颂古,文风务求华美,内容已失淳朴之旨。善昭撰颂古百则,重显也撰百则,此后不少名禅也撰有颂古。现存有临济宗的圆悟克勤、佛眼清远、大慧宗杲、虚堂智愚,曹洞宗的投子义青、丹霞子淳、宏智正觉等人的颂古。
雪窦重显的百则颂古称《雪窦颂古》,后来圆悟克勤以此为基础编着《碧岩录》盛行于禅林与社会,从而更加有名。《雪窦颂古》的单行本很少见。明代道霖编《雪窦颂古直注》(《续藏经》第2编甲第22套第3册)所用《雪窦颂古》除十几则的次序与《碧岩录》的底本稍有不同外,其他皆同。下面仅据《大正藏》卷四八所载《碧岩录》中的《雪窦颂古》,选取包括“本则”(举古,有的也有拈古)、“颂古”在内的几段加以介绍。
第一则:举:梁武帝问达磨大师: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磨云: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磨云:不识。帝不契。达磨遂渡江至魏。帝后举问志公(按:宝志和尚)。志公云:陛下还识此人否?帝云:不识。志公云: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帝悔,遂遣使去请。志公云:莫道陛下发使去取,阖国人去,他亦不回。
颂云(《雪窦颂古直注》作“总结”):圣谛廓然,何当辨的?对陛者谁?还云不识。因兹暗渡江,岂免生荆棘。阖国人追不再来,千古万古空相忆。休相忆,清风匝地有何极?
师顾视左右云:这里还有祖师么?自云:有,唤来与老僧洗脚。
“举”后是举古,所引述内容大体取自《宝林传》(现仅有残本)和《景德传灯录》的达摩章,虽不可看作历史事实,因为在南朝宋末来华的菩提达摩是不可能见到梁武帝和宝志和尚(418-514)的【关于菩提达摩的生平,参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第2章第1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但它作为禅林长期流传的公案却是真实的。意思是说梁武帝对于佛教的至高真理——第一义谛(圣谛)并不理解,达摩以站在一切皆空和平等不二的立场,否定凡与圣、人与我的差别,受到梁武帝的冷落,不得不离南方渡江到北魏传法。当听宝志和尚说达摩是观音菩萨,“传佛心印”时,心生后悔,派人去追,但已经来不及了。重显的颂是围绕这个公案写的,前面四句简单重复公案大意,又以禅宗特有的笔触表述达摩渡江也许是为了避免在身边产生猜忌与麻烦,然而他一走却引起江南长久的忆念;接着笔锋一转,谓莫要空相忆,清风永无休止地吹拂大地,引人反思:为什么不着眼自我解脱的大事呢?最后是以“还有祖师么”为拈语(这里也可称为征语),“自云”之后为代语:“有,唤来与老僧洗脚”,表示对外在的祖师也不必执着,觉悟靠自己。
第三则:举:马大师不安。院主(按:寺主或称监事)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大师云:日面佛,月面佛。
颂云:日面佛,月面佛,五帝三皇是何物?二十年来曾苦辛,为君几下苍龙窟。屈堪述,明眼衲僧莫轻忽。
马大师是唐南宗洪州宗创始人马祖,曾以“即心是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接引学人。公案讲述马祖病时,院主问病,马祖以日面佛、月面佛作答,意为不论生命长短,都同样安祥美丽。重显的颂是假托以自己的经历说起,说对本则公案曾多年参究,想从中得到省悟,如同为得明珠几下苍龙深窟一样,其艰辛难以复述,寄语明眼禅僧莫要轻忽领悟即心之佛。“五帝三皇”原指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说法不一,或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据克勤在《碧岩录》卷一的解释,其中的“五帝三皇是何物”是取自五代禅僧禅月贯休《题公子行》诗:“锦衣鲜华手擎鹘,闲行气貌多轻忽,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这里当是用来表示外在世事。
第三十七则:举:盘山垂语云:三界无法,何处求心?
颂云:三界无法,何处求心?白云为盖,流泉作琴。一曲两曲无人会,雨过夜塘秋水深。
幽州的盘山宝积是马祖的弟子,曾对僧众说:“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四大(按:地水火风)本空,佛依何住?璇玑(按:原指星斗,这里喻指时间)不动,寂止无痕,觌面相呈,更无余事。”(《碧岩录》卷四)是立于般若空义,主张既不执意求心,又不于外求佛,唯处之以自然无为。重显的颂是进一步发挥此意,描述“白云为盖,流泉作琴”的自然境界,然而其中妙趣无人理解,唯见秋夜雨后塘水深。颂的意境突出崇尚自然,无所追求的思想。
第八十二则:举:僧问大龙: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龙云: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
颂云:问曾不知,答还不会。月冷风高,古岩寒桧。堪笑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手把白玉鞭,骊珠尽击碎。不击碎,增瑕颣,国有宪章,三千条罪。
五代鼎州大龙山智洪,是雪峰下二世,有僧问:“如何是佛?”答:“即汝便是。”上引语句的前提是肉身能坏灭,法身(佛性、本心)不坏。对于僧的问话,大龙智洪不予正面回答,只是以描绘山花、涧水的诗句回应,意谓对于法身这样的至高本体本源,虽不能用语言表述,但它显现于一切自然现象之中。重显的颂用另一种词语发挥此意,说对此类问题不能通过问或答来表述。“月冷风高,古岩寒桧”,自然如此。“路逢达道人,莫将语默对”,原出自唐代沩山灵佑弟子香严智闲的偈(载《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意为路逢悟道之人,不应以语言或沉默相对。重显前加“堪笑”二字,意思有变,也许是说如果路逢悟道者而执意不以语默相对,也是可笑的。贵在自然。又说应将人间珍贵的国宝骊珠一鞭打碎,否则日久必增加瑕颣,违背国法条例。这里大概以骊珠比喻对世俗见解的执着,以国法比喻禅法宗旨,藉以示意禅僧应当彻底断除己见,否则有违禅宗宗旨。
(四)所谓“绕路说禅”
克勤在《碧岩录》卷一第1则雪窦偈颂后的评述中说:“大凡颂古,只是绕路说禅;拈古大纲,据款结案而已。”是说颂古不正面讲述、诠释禅法,而是采取迂回的绕弯子的方式来表述禅法,至于拈古,则是对所引公案所作的概要结语。其实,不仅是颂古是“绕路说禅”,拈古以及代语、别语也同样如此;再引而伸之,在慧能之下三四代以后,各地著名禅师说法也经常采取“绕路说禅”的方法。然而不管是谁,采取何种方式“绕路说禅”,毕竟还要表露自己的禅法主张,即:人人是否生来具有与佛一样的本性——佛性;达到觉悟解脱是靠自己体悟自性,还是向外求佛求法;此岸与彼岸关系如何,修行是否离开生活日用;佛法、菩提之道与语言文字的关系;自修要否读经、坐禅等等。然而由于是“绕路说禅”,怕陷于所谓“死句”,所用以表达的语言十分晦涩、笼统、不着边际,有时是问东答西,谈天说地,用反诘句,并且夹杂不少借喻隐喻,只有将前后左右语句仔细分析才能大体看出个端倪。我们从以上对雪窦重显的拈古、代别语及颂古的介绍,是不难看出这一点的。
综上所述,雪窦重显是宋代云门宗的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的法系从其弟子天衣义怀之后流布于大江南北,其中不少禅师应请到京城的皇家、外戚寺院传法,推动了禅宗在宋代的传播。他继临济宗汾阳善昭之后,对文字禅特别是颂古的创作与推广起到很大示范作用。重显的《颂古百则》不仅是禅法著作,而且也属于文学作品,由于被克勤收入《碧岩录》而得到更广泛的流传,对中国佛教乃至文学都有不少影响。
[杨曾文,1939年生,山东即墨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河北禅学研究所学术委员。发表有《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禅宗史》等专著,编校《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神会和尚禅话录》、《临济录》等。]
《雪窦重显及其禅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