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佛教的民族化看中国禅宗的特色和迅速兴起▪P2

  ..续本文上一页居士传>);义玄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临济录》);云门文偃批评门下参禅者说:“见人道着祖师意,便问超佛越祖之谈,便问个出三界。尔把将三界来,有什么见闻觉知隔碍着尔?有什么声色法与汝可了?……除却着衣吃饭,屙屎送尿,更有什么事?无端起得如许多般妄想作什么!”(《云门录》卷上)

  (四) 因机施教,所谓“门庭施设”

  禅宗重视因材施教,除正面传法外,还借助手势、动作,乃至棒打、吆喝等做法提示弟子。唐末五代形成禅门五宗,各宗在禅法上并没有重大差别,但在教诲指导弟子的方法上有所不同,各有所谓“门庭施设”。禅宗虽不注重利用语言文字的说教,但初期的著名禅师还是经常上堂或在其它场合向弟子、信徒正面说法,例如慧能、神会、本净、南阳慧忠等,都留下从正面阐述自己禅法见解的语录。即使马祖及其弟子,虽有时运用手势动作乃至棒喝来提示门下参禅者,但也经常从正面用语言启示弟子。然而越到后来,由于一些禅僧离开禅宗的本来宗旨,片面强调不用语言文字,盛行模仿乃至效颦的形式主义,动辄棒喝交驰,拳脚相加,致使丛林禅风出现某种庸俗和败落的倾向。

  (五) 玄学化的思维模式

  禅宗的兴起是佛教中国化深入的表现,是在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等宗派形成并传播一段时期之后逐渐兴起的。它一方面吸收并极大地发挥了构成各个宗派重要理论基础的大乘佛性论和般若中观思想,另一方面又将中国士大夫熟悉并喜闻乐见的崇尚简易和玄学思辨模式运用到自己的传法之中。南宗禅僧常把禅法要旨称为“玄旨”、“玄机”,把领悟心性之理称为“玄悟”、“契玄关”。《祖堂集》卷十五<庞居士传>对庞居士作了如此描述

  不变儒形,心游象外,旷情而形符真趣;浑迹而卓越人间,实玄学之儒流,乃在家之菩萨。

  确实,禅宗僧人论理事、体用、空有等思想和用以引导弟子、参禅者的“门庭施设”中,有不少是借用玄学的思辨和表达方式,说禅宗是佛教的玄学并不过分。

  四、禅宗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禅宗在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既受到儒者士大夫的欢迎和强有力的支持,也得到普通民众的支持,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 禅宗与儒者士大夫

  禅宗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在唐代是得到各地节度使(藩镇)、中央委派的流动性的观察使、州刺史为首的地方军政官员的支持,五代时得到某些割据王国的优遇。这些人以儒者为主体,也就是古代所谓的“士大夫”(官僚)阶层。

  他们为什么对禅宗怀有那样的热情?概括地说,禅宗强调的世与出世不二、“即心是佛”和佛在众生之中的思想;说法中贯彻的理事、体用圆融的玄学思维和富有机辩的论禅方式;寄修行于日常生活的简易要求;丛林运营井然有条,崇尚自然的情趣等,都对他们具有极大的吸收力,容易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

  至于禅宗寺院所具有地方文化中心的功能,很多禅僧具有的较高文化素养,禅僧行脚游方在各地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禅僧在说法中标榜的“无念”、“无求”和淡泊名利的理念,都可以在具有不同身份和阅历的士大夫中引发兴趣。

  在儒者士大夫中,有的人与禅僧密切交游,听他们谈禅说法;有的人礼禅僧为师,亲自参禅问道;甚至也有人干脆放弃仕进道路,不求“选官”而去“选佛”,效仿禅僧出家过丛林生活。

  (二) 禅宗与普通民众

  禅宗以大乘的佛性论作为修行解脱论的重要基础。为使一般人容易接受,禅师在传法中经常将佛性称之为自性、本性、本心、心等,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与佛一样的本性,“即心是佛”。这也就意味着包括普通的民众在内的任何人皆可接受最高佛法,最后皆能成佛。在这种思想的深处,蕴含着对一切生命的存在价值、特别是人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的重视;是对一切生命的主体性、受教育权和发展权的尊重。这是禅宗得到民众支持,迅速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禅宗石头法系、马祖法系的很多禅僧坚持走山林佛教的道路,在所在的山林之处垦荒种植,作为寺院生活的重要来源,而自从百丈怀海制定《禅门规式》后,提倡农禅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不仅可以密切禅僧与周围农民的关系,自然也可减轻周围民众的供养负担。

  慧能明确表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行,如东方人修善,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本方。”(敦煌本《六祖坛经》)并且提出佛法在人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的人间佛教的主张。这些蕴含着世与出世不二、僧俗平等理念在内的思想,很容易得到普通民众的接受,也是禅宗得以迅速传播的重要原因。

  禅宗虽不反对造寺、布施、供养等有形的活动,但认为这只是福业,不特别提倡,而强调确立自信,“识心见性,自成佛道”。修行方法简便,不要求特别的时间、场所和程序、方式。对于为一般人容易接受的净土念佛信仰,并不是绝对反对,在发展中以“唯心净土,己性弥陀”的思想加以融摄。

  总之,禅宗正是由于能够与儒者士大夫和普通民众的利益、情趣取得适应,得到他们的信奉和支持,才具有在社会上迅速传播和发展的强大的生命力,在唐末五代迅速兴起,相继成立禅门五宗,至宋代及其以后,禅宗成为中国佛教中的主流教派,并且在明代以后形成的融合型的中国佛教中占据主体地位。

  

  

《从佛教的民族化看中国禅宗的特色和迅速兴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