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佛教的民族化看中國禅宗的特色和迅速興起▪P2

  ..續本文上一頁居士傳>);義玄說:“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臨濟錄》);雲門文偃批評門下參禅者說:“見人道著祖師意,便問超佛越祖之談,便問個出叁界。爾把將叁界來,有什麼見聞覺知隔礙著爾?有什麼聲色法與汝可了?……除卻著衣吃飯,屙屎送尿,更有什麼事?無端起得如許多般妄想作什麼!”(《雲門錄》卷上)

  (四) 因機施教,所謂“門庭施設”

  禅宗重視因材施教,除正面傳法外,還借助手勢、動作,乃至棒打、吆喝等做法提示弟子。唐末五代形成禅門五宗,各宗在禅法上並沒有重大差別,但在教誨指導弟子的方法上有所不同,各有所謂“門庭施設”。禅宗雖不注重利用語言文字的說教,但初期的著名禅師還是經常上堂或在其它場合向弟子、信徒正面說法,例如慧能、神會、本淨、南陽慧忠等,都留下從正面闡述自己禅法見解的語錄。即使馬祖及其弟子,雖有時運用手勢動作乃至棒喝來提示門下參禅者,但也經常從正面用語言啓示弟子。然而越到後來,由于一些禅僧離開禅宗的本來宗旨,片面強調不用語言文字,盛行模仿乃至效颦的形式主義,動辄棒喝交馳,拳腳相加,致使叢林禅風出現某種庸俗和敗落的傾向。

  (五) 玄學化的思維模式

  禅宗的興起是佛教中國化深入的表現,是在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宗派天臺宗、叁論宗、華嚴宗等宗派形成並傳播一段時期之後逐漸興起的。它一方面吸收並極大地發揮了構成各個宗派重要理論基礎的大乘佛性論和般若中觀思想,另一方面又將中國士大夫熟悉並喜聞樂見的崇尚簡易和玄學思辨模式運用到自己的傳法之中。南宗禅僧常把禅法要旨稱爲“玄旨”、“玄機”,把領悟心性之理稱爲“玄悟”、“契玄關”。《祖堂集》卷十五<龐居士傳>對龐居士作了如此描述

  不變儒形,心遊象外,曠情而形符真趣;渾迹而卓越人間,實玄學之儒流,乃在家之菩薩。

  確實,禅宗僧人論理事、體用、空有等思想和用以引導弟子、參禅者的“門庭施設”中,有不少是借用玄學的思辨和表達方式,說禅宗是佛教的玄學並不過分。

  四、禅宗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

  禅宗在興起和發展過程中,既受到儒者士大夫的歡迎和強有力的支持,也得到普通民衆的支持,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一) 禅宗與儒者士大夫

  禅宗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在唐代是得到各地節度使(藩鎮)、中央委派的流動性的觀察使、州刺史爲首的地方軍政官員的支持,五代時得到某些割據王國的優遇。這些人以儒者爲主體,也就是古代所謂的“士大夫”(官僚)階層。

  他們爲什麼對禅宗懷有那樣的熱情?概括地說,禅宗強調的世與出世不二、“即心是佛”和佛在衆生之中的思想;說法中貫徹的理事、體用圓融的玄學思維和富有機辯的論禅方式;寄修行于日常生活的簡易要求;叢林運營井然有條,崇尚自然的情趣等,都對他們具有極大的吸收力,容易在他們心中引起共鳴。

  至于禅宗寺院所具有地方文化中心的功能,很多禅僧具有的較高文化素養,禅僧行腳遊方在各地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禅僧在說法中標榜的“無念”、“無求”和淡泊名利的理念,都可以在具有不同身份和閱曆的士大夫中引發興趣。

  在儒者士大夫中,有的人與禅僧密切交遊,聽他們談禅說法;有的人禮禅僧爲師,親自參禅問道;甚至也有人幹脆放棄仕進道路,不求“選官”而去“選佛”,效仿禅僧出家過叢林生活。

  (二) 禅宗與普通民衆

  禅宗以大乘的佛性論作爲修行解脫論的重要基礎。爲使一般人容易接受,禅師在傳法中經常將佛性稱之爲自性、本性、本心、心等,主張一切衆生皆有與佛一樣的本性,“即心是佛”。這也就意味著包括普通的民衆在內的任何人皆可接受最高佛法,最後皆能成佛。在這種思想的深處,蘊含著對一切生命的存在價值、特別是人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的重視;是對一切生命的主體性、受教育權和發展權的尊重。這是禅宗得到民衆支持,迅速興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禅宗石頭法系、馬祖法系的很多禅僧堅持走山林佛教的道路,在所在的山林之處墾荒種植,作爲寺院生活的重要來源,而自從百丈懷海製定《禅門規式》後,提倡農禅並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不僅可以密切禅僧與周圍農民的關系,自然也可減輕周圍民衆的供養負擔。

  慧能明確表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惡之人。在家若修行,如東方人修善,但願自家修清淨,即是本方。”(敦煌本《六祖壇經》)並且提出佛法在人間,“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的人間佛教的主張。這些蘊含著世與出世不二、僧俗平等理念在內的思想,很容易得到普通民衆的接受,也是禅宗得以迅速傳播的重要原因。

  禅宗雖不反對造寺、布施、供養等有形的活動,但認爲這只是福業,不特別提倡,而強調確立自信,“識心見性,自成佛道”。修行方法簡便,不要求特別的時間、場所和程序、方式。對于爲一般人容易接受的淨土念佛信仰,並不是絕對反對,在發展中以“唯心淨土,己性彌陀”的思想加以融攝。

  總之,禅宗正是由于能夠與儒者士大夫和普通民衆的利益、情趣取得適應,得到他們的信奉和支持,才具有在社會上迅速傳播和發展的強大的生命力,在唐末五代迅速興起,相繼成立禅門五宗,至宋代及其以後,禅宗成爲中國佛教中的主流教派,並且在明代以後形成的融合型的中國佛教中占據主體地位。

  

  

《從佛教的民族化看中國禅宗的特色和迅速興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