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著衣吃饭,任运过时,更有何事!
洪州刺史(从马祖称他为“御史中丞”来看,当是杜亚)问:“弟子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按照佛教戒律规定,在家居士应遵守五戒,其中一戒是“不饮酒”,另外,不仅应“不杀生”,而且提倡吃荤。马祖对此问没有明确答复,只是说:“若吃是中丞禄,不吃是中丞福。”(《景德传灯录》〈马祖传〉)在这种场合,“禄”与“福”同义,禄也就是福,而不是“俸禄”的“禄”。马祖的意思是吃酒肉是他有福的表现,不吃酒肉也是一种福德,意为信奉佛法并不要求改变人们日常的生活。这是马祖对士大夫灵活传法的一个例子。
五、灵活的传法方式
禅宗,特别是南宗,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一套独特的传法方式。从整体上看,南宗从慧能到他的弟子神会、怀让、行思、慧忠等二代,主要是用正面的说法和引导来传授禅法,然而到马祖、石头等第三代之后,采取暗示、反诘语句、动作乃至棒喝的方式传授禅法和接引弟子的现象逐渐增多。
马祖除有上堂示众的普说之外,对众多弟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诲引导方法:
暗示。庞蕴居士“参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言下顿领玄要。”(《景德传灯录》卷八〈庞居士传〉)暗示“佛”是不能用语言正面表述的。
隐喻。“百丈问:如何是佛法旨趣?师云:正是汝放身命处。”(同上卷六〈马祖传〉)借用安身立命之处比喻佛法深旨,启示怀海自己体会。
反诘语。“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云:即今是什么意?”(《景德传灯录》卷六〈马祖传〉)“西来意”即达摩祖师来华的用意(目的)。这是禅僧参问常用的话题。马祖用反诘语表示对此无法用语言确切回答,让他自己省悟。
动作。庞居士“问祖曰:不昧本来人,请师高着眼。祖直下觑。士曰:一等没弦琴,惟师弹得妙。祖直上觑。士礼拜,祖归方丈。士随后曰:适来弄巧成拙。”(唐于頔《庞居士语录》卷一)大概马祖对庞居士自认为已悟本来面目没表认可,未“高着眼”;而对于说自己善弹无弦之琴表示默许,故将眼上视。水老和尚初参问马祖:“如何是西来的的意?”被马祖一脚“当胸踏倒”。当下“大悟,起来抚掌,呵呵大笑。云: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识得根原去”。(《景德传灯录》卷八〈水老和尚传〉)此外,打手势,走动,礼拜,竖起或放下拂子,画图形,摆弄物件等,都可以用来传递信息,表示禅旨、悟境。
喝,即大声喊叫。百丈怀海“谓众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再蒙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景德传灯录》卷六〈怀海传〉)
打。“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便打,乃云: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也。”(《景德传灯录》〈马祖传〉)打人有时用木棒。赵州从谂是普愿弟子,一日问:“道非物外,物外非道,如何是物外道?”普愿拿棒便打,“赵州捉住棒云:已后莫错打人去。”(《景德传灯录》卷八〈普愿传〉)棒打与喝合称为“棒喝”。
上述方法本来是取自现实的日常生活,禅宗将这些做法用到师徒之间传授禅法,传递某种信息,彼此交流参禅心得和悟境,充实了以正面言教为主的传统佛教的传授模式和交流方式,从而使禅宗丛林生活带有一种吸引世人注意的粗犷气息和朝气。然而,后来由于一些禅僧离开禅宗的本来宗旨,片面强调不用语言文字,盛行模仿乃至效颦的形式主义,动辄棒喝交驰,拳脚相加,致使禅风日渐庸俗和败落。
六、禅宗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8世纪后期至9世纪中后期的一百多年的期间最引人注目的宗教文化现象是禅宗的迅速兴起。慧能的之后的两代:南岳怀让-马祖禅系和青原行思-石头希迁禅系从湘、赣两个流域崛起,迅速传播到各地,并且在各地形成很多传法中心。成为后世禅宗主流的禅门五宗正是从这些传法中心中逐渐产生的。
马祖门下著名弟子有上百人之多,受其法者超过千人。《宋高僧传》〈太毓传〉说:“于时天下佛法,极盛无过洪府。”在唐末,马祖的法系最有影响。马祖的弟子大义、怀晖、惟宽先后在唐德宗、宪宗时应请进京,受到皇帝和朝中士大夫的礼敬。百丈怀海(750-814)制定《禅门规式》,对设立禅宗独立的寺院和禅僧的修行、生活仪规提出具体的规章,并且付诸实行。其他如智藏、慧海、普愿等也都名高当时,影响很大。百丈的弟子黄檗希运、普愿的弟子赵州从谂和尚的禅法也别有风格。
当马祖在洪州盛传南宗禅法,名震大江南北的时候,行思的弟子石头希迁(700-790)在衡州南岳弘传南宗禅法,也声名远扬。希迁在对心性的解释中更侧重心性的空寂无为的方面,而在讲如何达到解脱时,特别引导人们树立自信心。他的禅法受到《肇论》和华严宗的影响,在《参同契》中所表达的理事圆融,物我一体的思想无论在佛教史还是哲学史上都很有意义。
宗密(780-841)是唐代著名的华严宗学僧,被华严宗奉为继澄观之后的五祖。然而他同时信奉禅宗,主张以神会的荷泽宗为禅宗正统,自己则以直承神会的法系自许。他既著书发挥自法藏以来的华严宗教理,又撰《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禅源诸诠集都序》等专门阐述禅宗史论。他的会通禅、教的著作和理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南宗在马祖、石头法系兴盛之后,迅速发展成为禅宗的主流,到唐末五代时期,从中产生五个流派:属于南岳怀让-马祖法系的有义玄(?-866)创立的临济宗、灵佑(771-853)与慧寂(807-883)创立的沩仰宗;青原行思-石头法系有洞山良价(807-869)与曹山本寂(840-901)创立的曹洞宗、文偃(864-949)创立的云门宗和文益(885-958)创立的法眼宗。从此,中国禅宗进入五宗迭兴,相继盛行的时期。
禅宗在唐末兴起的过程中得到各地军政官员以至藩镇的支持。同样,在禅门五宗的成立和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他们的支持,进入五代之后成立的云门宗、法眼宗分别得到南汉、南唐的国主和官员的支持。在五宗中,临济宗发源地在现在的河北省正定市;沩仰宗的发源地和传法中心在现在的湖南省宁乡县、江西省宜春县;曹洞宗在江西省宜黄县、宜丰县;云门宗在广东省乳源县;法眼宗在江西省南京市。只有临济宗发源于江北,其它皆发源于江南。
进入宋代,禅门五宗中,沩仰宗已经消亡,法眼宗也不久衰微下去,只有云门宗、临济宗兴盛,曹洞宗兴起较晚。
云门宗到云门之下二世、三世时,得到迅速发展,而到云门之下四、五世时(从仁宗至哲宗朝,1023年至1101年)是云门宗在北宋最为兴盛的时期。三世的著名代表人物有雪窦重显(980-1052),著有《颂古》百则,是宋代文字禅的代表作之一。四世的代表人物有育王怀琏,奉诏入京净因寺传法;另有佛日契嵩(1007-1072),进京向仁宗上书并献所著《辅教编》、《传法正宗记》等,影响很大。五世有慧林宗本、法云法秀,皆应诏请入京住入皇家寺院传法。然而在进入南宋以后,云门宗逐渐衰微下去。
北宋临济宗的振兴始于临济下四世首山省念(926-994)及其弟子,在弟子中尤其以汾阳善昭的影响最大。善昭(947-1024)在传法过程中很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善于运用代语、别语、诘语等禅语表达形式,还编撰《颂古百则》,推动了宋代文字禅的发展。他培养出石霜楚圆(986-1039)等十几位杰出弟子传法于大江南北。楚圆的弟子黄龙慧南、杨岐方会分别创立临济宗的黄龙派和杨岐派。此后,临济宗迅速向南方传播,进入南宋之后特别繁盛,成为禅宗中最有势力的宗派。杨岐派影响较大,代表人物有圆悟克勤(1063-1135),他在重显的《颂古》百则的基础上编撰《碧岩录》,是宋代文字禅的另一代表著作。弟子大慧宗杲(1089-1163)著有《大慧书》、《正法眼藏》等,在禅法上提倡“看话头”,影响深远。克勤的弟子虎丘绍隆的法系,历代出了很多著名禅师,其中有不少人东渡日本传法。虎丘下四世出了无准师范(1177-1249)。他的法系一直延续到明清,其中著名的禅师有元代的高峰原妙、中峰明本;明代的幻有正传、天童圆悟、费隐通容及汉月法藏等,还有憨山德清等人。
曹洞宗传到宋代的是属于洞山弟子云居道膺的法系,曾长期不振,直到北宋后期洞山下八世芙蓉道楷(1043-1118)时,形势才出现转机,经丹霞子淳,出了天童正觉(1091-1157),提倡“默照禅”,主张通过“静坐默照”使“心尘脱落”。芙蓉的法系一直延续到明清以后,著名的禅师有元代的万松行秀(1166-1246),著有《从容录》;弟子有林泉从伦,著有《虚堂集》等。明代有无明慧经、永觉元贤等。
禅宗在宋代以后成为中国佛教中的主流派,以至达到无寺不禅的地步。在禅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得到儒者士大夫的理解和支持,而且也受到一般民众的信奉和支持。禅宗强调世与出世不二、“即心是佛”和佛在众生之中的思想;修行方法简便,不要求特别的时间、场所和程序、方式,即使对于为一般人容易接受的净土念佛信仰,也不是绝对反对,而是逐渐以“唯心净土,己性弥陀”的思想加以融摄;说法中贯彻的理事、体用圆融的玄学思维和富有机辩的论禅方式;寄修行于日常生活的简易要求;实行农禅并重,丛林运营井然有条,崇尚自然的情趣等;禅宗寺院所具有的地方文化中心的功能,很多禅僧有较高文化素养;禅僧行脚游方在沟通各地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禅僧在说法中标榜的“无念”、“无求”和淡泊名利的理念等等,通过多种渠道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之中,对中国的佛教和社会文化、民众习俗产生…
《唐代马祖和中国禅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