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唐代馬祖和中國禅宗▪P3

  ..續本文上一頁著衣吃飯,任運過時,更有何事!

  洪州刺史(從馬祖稱他爲“禦史中丞”來看,當是杜亞)問:“弟子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按照佛教戒律規定,在家居士應遵守五戒,其中一戒是“不飲酒”,另外,不僅應“不殺生”,而且提倡吃葷。馬祖對此問沒有明確答複,只是說:“若吃是中丞祿,不吃是中丞福。”(《景德傳燈錄》〈馬祖傳〉)在這種場合,“祿”與“福”同義,祿也就是福,而不是“俸祿”的“祿”。馬祖的意思是吃酒肉是他有福的表現,不吃酒肉也是一種福德,意爲信奉佛法並不要求改變人們日常的生活。這是馬祖對士大夫靈活傳法的一個例子。

  五、靈活的傳法方式

  禅宗,特別是南宗,在傳播過程中形成一套獨特的傳法方式。從整體上看,南宗從慧能到他的弟子神會、懷讓、行思、慧忠等二代,主要是用正面的說法和引導來傳授禅法,然而到馬祖、石頭等第叁代之後,采取暗示、反诘語句、動作乃至棒喝的方式傳授禅法和接引弟子的現象逐漸增多。

  馬祖除有上堂示衆的普說之外,對衆多弟子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誨引導方法:

  暗示。龐蘊居士“參問馬祖:不與萬法爲侶者是什麼人?祖雲: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言下頓領玄要。”(《景德傳燈錄》卷八〈龐居士傳〉)暗示“佛”是不能用語言正面表述的。

  隱喻。“百丈問:如何是佛法旨趣?師雲:正是汝放身命處。”(同上卷六〈馬祖傳〉)借用安身立命之處比喻佛法深旨,啓示懷海自己體會。

  反诘語。“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雲:即今是什麼意?”(《景德傳燈錄》卷六〈馬祖傳〉)“西來意”即達摩祖師來華的用意(目的)。這是禅僧參問常用的話題。馬祖用反诘語表示對此無法用語言確切回答,讓他自己省悟。

  動作。龐居士“問祖曰:不昧本來人,請師高著眼。祖直下觑。士曰:一等沒弦琴,惟師彈得妙。祖直上觑。士禮拜,祖歸方丈。士隨後曰:適來弄巧成拙。”(唐于頔《龐居士語錄》卷一)大概馬祖對龐居士自認爲已悟本來面目沒表認可,未“高著眼”;而對于說自己善彈無弦之琴表示默許,故將眼上視。水老和尚初參問馬祖:“如何是西來的的意?”被馬祖一腳“當胸踏倒”。當下“大悟,起來撫掌,呵呵大笑。雲:大奇,百千叁昧,無量妙義,只向一毛頭上,便識得根原去”。(《景德傳燈錄》卷八〈水老和尚傳〉)此外,打手勢,走動,禮拜,豎起或放下拂子,畫圖形,擺弄物件等,都可以用來傳遞信息,表示禅旨、悟境。

  喝,即大聲喊叫。百丈懷海“謂衆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再蒙馬大師一喝,直得叁日耳聾眼黑。”(《景德傳燈錄》卷六〈懷海傳〉)

  打。“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便打,乃雲:我若不打汝,諸方笑我也。”(《景德傳燈錄》〈馬祖傳〉)打人有時用木棒。趙州從谂是普願弟子,一日問:“道非物外,物外非道,如何是物外道?”普願拿棒便打,“趙州捉住棒雲:已後莫錯打人去。”(《景德傳燈錄》卷八〈普願傳〉)棒打與喝合稱爲“棒喝”。

  上述方法本來是取自現實的日常生活,禅宗將這些做法用到師徒之間傳授禅法,傳遞某種信息,彼此交流參禅心得和悟境,充實了以正面言教爲主的傳統佛教的傳授模式和交流方式,從而使禅宗叢林生活帶有一種吸引世人注意的粗犷氣息和朝氣。然而,後來由于一些禅僧離開禅宗的本來宗旨,片面強調不用語言文字,盛行模仿乃至效颦的形式主義,動辄棒喝交馳,拳腳相加,致使禅風日漸庸俗和敗落。

  六、禅宗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

  8世紀後期至9世紀中後期的一百多年的期間最引人注目的宗教文化現象是禅宗的迅速興起。慧能的之後的兩代:南嶽懷讓-馬祖禅系和青原行思-石頭希遷禅系從湘、贛兩個流域崛起,迅速傳播到各地,並且在各地形成很多傳法中心。成爲後世禅宗主流的禅門五宗正是從這些傳法中心中逐漸産生的。

  馬祖門下著名弟子有上百人之多,受其法者超過千人。《宋高僧傳》〈太毓傳〉說:“于時天下佛法,極盛無過洪府。”在唐末,馬祖的法系最有影響。馬祖的弟子大義、懷晖、惟寬先後在唐德宗、憲宗時應請進京,受到皇帝和朝中士大夫的禮敬。百丈懷海(750-814)製定《禅門規式》,對設立禅宗獨立的寺院和禅僧的修行、生活儀規提出具體的規章,並且付諸實行。其他如智藏、慧海、普願等也都名高當時,影響很大。百丈的弟子黃檗希運、普願的弟子趙州從谂和尚的禅法也別有風格。

  當馬祖在洪州盛傳南宗禅法,名震大江南北的時候,行思的弟子石頭希遷(700-790)在衡州南嶽弘傳南宗禅法,也聲名遠揚。希遷在對心性的解釋中更側重心性的空寂無爲的方面,而在講如何達到解脫時,特別引導人們樹立自信心。他的禅法受到《肇論》和華嚴宗的影響,在《參同契》中所表達的理事圓融,物我一體的思想無論在佛教史還是哲學史上都很有意義。

  宗密(780-841)是唐代著名的華嚴宗學僧,被華嚴宗奉爲繼澄觀之後的五祖。然而他同時信奉禅宗,主張以神會的荷澤宗爲禅宗正統,自己則以直承神會的法系自許。他既著書發揮自法藏以來的華嚴宗教理,又撰《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承襲圖》、《禅源諸诠集都序》等專門闡述禅宗史論。他的會通禅、教的著作和理論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南宗在馬祖、石頭法系興盛之後,迅速發展成爲禅宗的主流,到唐末五代時期,從中産生五個流派:屬于南嶽懷讓-馬祖法系的有義玄(?-866)創立的臨濟宗、靈佑(771-853)與慧寂(807-883)創立的沩仰宗;青原行思-石頭法系有洞山良價(807-869)與曹山本寂(840-901)創立的曹洞宗、文偃(864-949)創立的雲門宗和文益(885-958)創立的法眼宗。從此,中國禅宗進入五宗疊興,相繼盛行的時期。

  禅宗在唐末興起的過程中得到各地軍政官員以至藩鎮的支持。同樣,在禅門五宗的成立和發展過程中也得到他們的支持,進入五代之後成立的雲門宗、法眼宗分別得到南漢、南唐的國主和官員的支持。在五宗中,臨濟宗發源地在現在的河北省正定市;沩仰宗的發源地和傳法中心在現在的湖南省甯鄉縣、江西省宜春縣;曹洞宗在江西省宜黃縣、宜豐縣;雲門宗在廣東省乳源縣;法眼宗在江西省南京市。只有臨濟宗發源于江北,其它皆發源于江南。

  進入宋代,禅門五宗中,沩仰宗已經消亡,法眼宗也不久衰微下去,只有雲門宗、臨濟宗興盛,曹洞宗興起較晚。

  雲門宗到雲門之下二世、叁世時,得到迅速發展,而到雲門之下四、五世時(從仁宗至哲宗朝,1023年至1101年)是雲門宗在北宋最爲興盛的時期。叁世的著名代表人物有雪窦重顯(980-1052),著有《頌古》百則,是宋代文字禅的代表作之一。四世的代表人物有育王懷琏,奉诏入京淨因寺傳法;另有佛日契嵩(1007-1072),進京向仁宗上書並獻所著《輔教編》、《傳法正宗記》等,影響很大。五世有慧林宗本、法雲法秀,皆應诏請入京住入皇家寺院傳法。然而在進入南宋以後,雲門宗逐漸衰微下去。

  北宋臨濟宗的振興始于臨濟下四世首山省念(926-994)及其弟子,在弟子中尤其以汾陽善昭的影響最大。善昭(947-1024)在傳法過程中很重視語言文字的運用,善于運用代語、別語、诘語等禅語表達形式,還編撰《頌古百則》,推動了宋代文字禅的發展。他培養出石霜楚圓(986-1039)等十幾位傑出弟子傳法于大江南北。楚圓的弟子黃龍慧南、楊岐方會分別創立臨濟宗的黃龍派和楊岐派。此後,臨濟宗迅速向南方傳播,進入南宋之後特別繁盛,成爲禅宗中最有勢力的宗派。楊岐派影響較大,代表人物有圓悟克勤(1063-1135),他在重顯的《頌古》百則的基礎上編撰《碧岩錄》,是宋代文字禅的另一代表著作。弟子大慧宗杲(1089-1163)著有《大慧書》、《正法眼藏》等,在禅法上提倡“看話頭”,影響深遠。克勤的弟子虎丘紹隆的法系,曆代出了很多著名禅師,其中有不少人東渡日本傳法。虎丘下四世出了無准師範(1177-1249)。他的法系一直延續到明清,其中著名的禅師有元代的高峰原妙、中峰明本;明代的幻有正傳、天童圓悟、費隱通容及漢月法藏等,還有憨山德清等人。

  曹洞宗傳到宋代的是屬于洞山弟子雲居道膺的法系,曾長期不振,直到北宋後期洞山下八世芙蓉道楷(1043-1118)時,形勢才出現轉機,經丹霞子淳,出了天童正覺(1091-1157),提倡“默照禅”,主張通過“靜坐默照”使“心塵脫落”。芙蓉的法系一直延續到明清以後,著名的禅師有元代的萬松行秀(1166-1246),著有《從容錄》;弟子有林泉從倫,著有《虛堂集》等。明代有無明慧經、永覺元賢等。

  禅宗在宋代以後成爲中國佛教中的主流派,以至達到無寺不禅的地步。在禅宗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僅得到儒者士大夫的理解和支持,而且也受到一般民衆的信奉和支持。禅宗強調世與出世不二、“即心是佛”和佛在衆生之中的思想;修行方法簡便,不要求特別的時間、場所和程序、方式,即使對于爲一般人容易接受的淨土念佛信仰,也不是絕對反對,而是逐漸以“唯心淨土,己性彌陀”的思想加以融攝;說法中貫徹的理事、體用圓融的玄學思維和富有機辯的論禅方式;寄修行于日常生活的簡易要求;實行農禅並重,叢林運營井然有條,崇尚自然的情趣等;禅宗寺院所具有的地方文化中心的功能,很多禅僧有較高文化素養;禅僧行腳遊方在溝通各地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禅僧在說法中標榜的“無念”、“無求”和淡泊名利的理念等等,通過多種渠道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之中,對中國的佛教和社會文化、民衆習俗産生…

《唐代馬祖和中國禅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