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唐代馬祖和中國禅宗▪P4

  ..續本文上一頁了很大的影響。

  七、禅宗在朝鮮、日本和越南的傳播

  佛教在公元4、5世紀傳入還處在高句麗、百濟和新羅叁國分立時代的朝鮮半島,在南北方緩慢傳播。新羅統一王朝(668-918)時期,與唐朝的佛教文化交流十分頻繁,中國各宗陸續傳入新羅,佛教在全國發展迅速,其中以華嚴宗、法相宗最有影響。在這個過程中,禅宗也逐漸傳入新羅。

  唐朝道信、弘忍在蕲州黃梅(在今湖北省)創立禅宗――“東山法門”。新羅僧法朗入唐跟道信受法,回國後傳播道信的禅法。弟子神行,入唐跟北宗普寂的弟子志空受法而歸,傳北宗禅法。然他們所傳的禅法影響不大,在新羅比較有影響的是從唐朝傳入的屬于南宗的禅法。

  新羅有不少僧人先後入唐投到南宗馬祖法系或石頭法系的禅師門下學習禅法,回國後在不同地區傳法,發展成爲若幹禅派,在進入高麗王朝(918-1392)以後,共形成九個禅派,史稱“禅門九山”。其中除曦陽山派傳北宗禅之外,其他八派皆傳南宗禅法;而在這八個傳承南宗的禅派中,只有須彌山派傳石頭――曹洞宗禅法,其他七派皆傳馬祖洪州宗的禅法。它們是:迦智山派、實相山派、桐裏山派、鳳林山派、聖住山派、阇崛山派、師子山派。唐末,順之(或作順支)到中國求法,跟仰山慧寂(807-883)學沩仰宗禅法,回國後在五冠山傳沩仰宗,在傳授禅法中經常以畫圓相或畫符號的方式表達某種禅機。

  知讷(1158-1210)探究《金剛經》和《六祖壇經》、大慧宗杲的《語錄》、李通玄《新華嚴經論》等的思想,將中國禅宗與高麗的國情、自己的體驗結合起來,著有《修心訣》、《圓頓成佛論》、《看活決疑論》、《真心直說》等,主張心爲覺悟之本,成佛不假外求,頓悟之後還須漸修。他以慧能的傳法中心“曹溪”爲名,創立“曹溪山修禅社”,形成高麗國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禅派――曹溪宗,此後發展成爲高麗佛教中的主流宗派。此後中國的臨濟宗在高麗的傳播過程中,也利用曹溪宗的名義。現在韓國,曹溪宗仍爲最有勢力的宗派,另有從曹溪宗分離出來的太古宗。(注4)

  佛教在公元6世紀中期傳入日本,在佛教相當盛行的鐮倉時期(1192-1333)才由日中兩國禅僧正式傳入禅宗。日僧榮西(1141-1215)入宋求法,從臨濟宗黃龍派虛庵懷敞受法,回國傳法,被尊爲日本臨濟宗的“大祖”。此後,日本禅僧圓爾辨圓、中國禅僧蘭溪道隆(1213-1278)、無學祖元、一山一甯(1247-1317)相繼在日本傳臨濟宗楊岐派禅法。因爲受到幕府武士政權的支持,臨濟宗一時成爲最顯赫的宗派。禅僧在傳禅法的同時,還將正在中國興起的程朱理學傳到日本。室町幕府時期(1336-1573),幕府對禅宗寺院實行“五山十刹製”,將在京都的南禅寺置于全國禅寺的最高地位,又擇取在京都、鐮倉的各五寺分爲五級,稱“五山”,此外又有所謂“十刹”(不止10寺)、“諸山”。在這一時期,禅僧除傳禅法外,還從事多種文化活動,撰寫漢詩漢文章,講授宋學,促成對日本民族文化貢獻極大的“五山文學”的繁榮。曹洞宗由日僧道元(1200-1253)傳入日本,他入宋從師于在天童寺傳法的長翁如淨,回國傳“默照禅”,提倡“只管打坐,身心脫落”,並且主張“修證一如”,將坐禅既看作是修行方法,也看作是達到覺悟的表現。曹洞宗長期在農村發展,至道元下叁世瑩山紹瑾(1268-1325)時,適時地吸收日本民間信仰習俗和其他宗派的某些作法,使曹洞宗取得迅速發展。

  日本在進入江戶時代(1603-1867)以後,由于幕府加強對佛教的控製,並且有意推行發展文教的政策,臨濟宗和曹洞宗與其他各宗一樣都致力佛教義理的研究和興辦學校,發展教育,成績很大。在這一時期,中國禅僧隱元隆琦(1592-1673)又從中國傳入本屬臨濟宗法系的黃檗宗,同時傳入明清文化,爲當時的日本佛教和文化注入一股新鮮血液。禅宗對日本曆史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對宋學在日本的傳播和發展,對日本武家體製和武士道的充實,對日本哲學、文學、藝術、建築等的發展都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注5)

  古代越南是中印兩國文化的交彙地區。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末,佛教從中國和印度傳入越南,到4、5世紀時得到廣泛的傳播。此後,中國的佛教宗派,特別是唐朝中後期迅速興起的禅宗以及在民間廣泛傳播的淨土宗在越南獲得較大的發展。從9世紀至13世紀,越南相繼出現民族化的佛教宗派--屬于禅宗系統的無言通派、草堂派、竹林派。這些派別先後受到李朝(1010-1224)、陳朝(1225-1405)皇室的尊奉,被奉爲國教。17世紀以後,竹林禅派逐漸與淨土宗融合,形成禅、淨合一的蓮宗,主張禅、教一致,念佛與坐禅雙修。此後由中國禅僧元紹(

  -1712)創立元紹禅派,弘傳臨濟禅法,提倡“禅教一致”,在越南中部、南部一帶流傳。18世紀初越南了觀法師(

  -1743)創了觀禅派,對臨濟禅法進行改革,至今在越南中部比較有影響。(注6)

  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中,佛教曾是聯結東亞各國的一條重要的“黃金紐帶”。在這當中,中國禅宗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上所述,以傳承慧能頓教禅法爲宗旨的禅宗,不僅在中國一直流傳至今,而且也傳播到東亞各國,成爲這些國家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禅宗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東亞地區各國的佛教和曆史文化都産生了極爲深遠的積極影響。

  --------------------------------------------------------

  【注釋】

  1、《大正藏》卷50第766頁。

  2、參見《舊唐書》卷四十一、《新唐書》卷四十二〈地理志〉。

  3、詳見拙著《唐五代禅宗史》第六章〈淨衆、保唐和牛頭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4、請參考杜繼文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佛教史》第七、第十章朝鮮佛教部分。這部分是由本人執筆的。

  5、詳見楊曾文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日本佛教史》有關章節。

  6、楊曾文主編,東方出版社1993年出版《當代佛教》第一章第叁節。

  

《唐代馬祖和中國禅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