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在整个宗派当中,密宗、净土宗的本尊相应法,是经常采用这种方法。你看密宗他是观文殊菩萨,以文殊菩萨为本尊,观察他的相好、他的功德;净土宗当然是以阿弥陀佛为本尊,观察阿弥陀佛的正报、依报的庄严。当然,这样的心态跟前面的观五蕴就不同,因为你观五蕴的话,你马上知道五蕴的生死是有很多过失的;那么在观察以佛为所观境的时候,他内心当中是赞叹跟皈依的,因为他观的是一个佛的功德,所以他的当初的心情是一种赞叹的心情、皈依的心情来直接地契入本尊的功德,他基本上的观法是乐观的、肯定的这一面。那么第三种观法是观心,像天台宗、唯识宗是观现前一念心性。当然天台宗观心,是观这个即空、即假、即中,它刚开始是强调是要从假入空,天台宗的第一个层次就是说你在观心的时候,你会发觉到我的心有善的功能也有恶的功能,但是你这个时候要把这些善恶因缘所生的功能都把它拨开来,观到你内心的最深的、不生不灭的、清净的本性,那么这个时候你就知道原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就是,从因缘所生法,虽然我是有种种的烦恼跟罪障,从因缘所生法,诸佛是有种种的功德庄严,但是当我们把因缘所生法都拨开了以后,我们发觉我们的本性是如,三世诸佛也是如,一如无二如,这点在天台宗是非常重视这个观念的。就是刚开始在观心,是把心带回家,就是先把心归零,就是你先回到我们心的最初的原点,就是禅宗说的本来面目。那么这个时候你会知道,其实我跟诸佛是没有差别的,只是一种时间的差别,就是我迟早要成佛,因为我本性如此,我跟诸佛所差别的只是我的时间还不够。那么从本自清净,换句话说,只要我通过忏悔业障、积聚资粮,我就能够有一天跟诸佛一样。所以在菩萨戒的戒体当中就很强调你对本性的胜解,因为这是你能够纳受菩萨戒戒体的关键。当然他的即空,他这个时候一开始从假如空啦,空当然是无有少法可得,但是他有时候从空出假,他又从无有少法可得的心当中出来,出来的时候就跟境界接触,他又知道,虽然是清净但是因果丝毫不爽,有杂染的因缘、清净的因缘、有十法界的因果。
那么当然观心法门是一种心地法门,它是偏重在一种真如的观察智,是无相形。前面的众生法跟佛法偏重在有相形。有相形当中呢,众生法当然它是一种属于这种消灭形的,他观察五蕴身心呢是用不净、苦、无常、无我,他的心态是要把这个生命消失掉。那么净土宗观察佛的功德是肯定的,我要成就像诸佛一样的依正庄严。所以这个地方大家一定要清楚,同样是修止观,但所观境是有所不同。不过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说呢,在三种的所观境当中,站在成佛之道,讲到最直接而且最圆顿的是以念佛、直接忆念佛的功德来求生净土,这件事情是最直接、最圆顿,因为它有佛力的加被,那么这是第一层的比较。我们再看第二层的比较,他是由粗到细,把这个所观境慢慢地做一个比较。
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我们说过在念佛法门当中,主要是一种本尊相应,所谓的相应就是感应道交。感应道交就是我们这一念苦恼的心跟阿弥陀佛功德的心要能够接触。那么接触就要有方法啦,那么在净土宗的传承呢,我们这念心跟弥陀的功德要接触啊,有三种的选择。第一个是观像。你找一个阿弥陀佛的像,你眼睛打开来,你用眼睛去取这个阿弥陀佛的像,那么把这个像记住,然后眼睛再闭起来,闭起来你看看在闭起来的时候你心中可不可以把这个影像现出来,那么你刚开始会觉得很模糊,模糊的时候再打开,再看一次,再看一次呢再把这个像再取下来,再眼睛闭住,把这个像在心中再现出来,经过你一次一次的重复,到最后,你心中现的影像跟外面的影像是完全一样的,清楚分别,这个时候你就成功了。观像念佛,你的所观境是一尊佛像,可能是一张纸做的或者是木头做的,都没关系,总之你要取那个像在心中显现出来。第二种的修行是观想。观想就是前面没有像,但是你假借经论的文字随文入观——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你就随文入观,把文字的相在你心中变现出一种佛的影像出来,这个时候也是要如镜现像,经典上说,就像镜子清楚把影像现出来一样。这样的一个方法也可以跟弥陀感应道交。第三种是忆念阿弥陀佛的声号,就是以声音——南无阿弥陀佛。您能够,这个声音呢,你自己能够在心中创造一个声音,然后你再把这个声音听回去,你只要听得到你自己佛号的声音,这个就是感应道交了。这三个方法。因为,我们说过,净土法门是一个他力法门。他力法门就是,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使令你的心跟弥陀的功德接触,就是感应,这两条线要能够接触。当然我们不能胡思乱想啦,什么方法都是要传承,那么净土宗的传承,你有三个选择:第一个观想,第二个观像,第三个持名。
那么前面说过,在所有的方法当中,念佛是最直接、最圆顿。那么如果我们再微细地分析呢,在三种的念佛当中,我们要找一个下手最简易、成功的比例最高、最稳当的,那就是以信愿的心来执持名号。执持名号是特别的简易跟稳当,特别在临命终又是关键。净土宗他的感应是在临命终的时候,临命终的时候要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在临命终的时候我们是乱心位啊,所以忆念弥陀的圣号是最为简单。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这是表示在《净土三经》当中,《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当然《观经》是讲观想、观像,观想观像的所缘境太过于复杂了,我们一般人心思太粗重,境细心粗,观难成就。那么《无量寿经呢》,它是强调发菩提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它要你修诸功德、发菩提心,对有些在家居士也有困难。那么《阿弥陀经》的特色啊,我们读《阿弥陀经》你会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讲到修行的因地,释迦牟尼佛对其它的助行,持戒、修福,只字不提。只有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但是要我们执持名号,其它的法门完全不提。所以说这样子的一个方便啊,在跟弥陀感应道交当中,执持名号这个法门就特别地普被三根,对我们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来说,特别地方便。这也就是为什么净土的经论这么多,但是历代的祖师呢,这种大智慧啊,只是把《阿弥陀经》列为我们的每天的晚课,那么因为执持名号的法门普被三根,而且有事有理,这的确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法门。那么这个地方的开示主要是说,我们在修止观之前,你一定要先选择你的所观境,因为你的所观境会影像到你后来的结果。当然从这个地方呢,蕅益大师是以阿弥陀佛的圣号为所观境。
在中国的丛林啊,我们看《净土圣贤录》讲到一个事情,就是有一个法师叫做冬瓜和尚。冬瓜和尚他长得矮矮胖胖的,就像冬瓜一样。古时候的丛林不是在都市,是在山中。古时候他下山一次要三个小时,上山三个小时,就六个小时。古时的丛林如果诸位去研究,他就像一个小社会一样,是分工合作的。到了早课做完,吃完早餐,你参禅的到禅堂去,念佛的到念佛堂去,你要听教的到讲堂去,那么工作,你是属于执事的,就去工作。那么冬瓜和尚他的工作是采购,就是每天为大众师去买一些饭菜。早餐以后就从山中走下来到菜市场去,众生这些杂乱的环境,去买这种饭菜等等,买完以后再走上山去,一天就是做这个事情。那么一年一年过去,当然修一点福报啦,但是福报是不能调伏烦恼的。所以时间久了,他就感到弟子心不安,他觉得内心当中有这个烦恼波动,虽然他积聚善业,但是临命终时没有把握,他就希望找一个解脱的法门,他觉得,我出家不能老是修福报,太可惜了。那么这一天呢,就有一个法师来挂单,刚好住在冬瓜和尚的隔壁。他就跟他请教说,我现在是真的想要修行,出家这么久,时间也过了很多了,有什么法门能够简单地、直接了当让我能契入重点?法师说:你是干什么的?他说我是采购啊,整天要去菜市场买东西。他说,这样的话所有的法门都不适合你,你就是念阿弥陀佛的圣号,然后以这样的功德一心一意地求生净土!那么冬瓜和尚他这个人是单纯啊,他听了以后就相信了,念佛!他当然做事还是每天去菜市场买菜,心中就念佛。看《净土圣贤录》,不到三年,不到三年的功夫,这一天做早课,做完以后大家下殿,冬瓜和尚就跟维那师说:大家且慢!哈哈,我今天要往生净土了,大家来帮我念念佛,帮我送一程!惟那师一想,平常念佛堂也没看到你人,你要求生净土?大家半信半疑啦,但是想说宁可信其有,为他念佛。念了一段时间以后,他果然就在大众当中在打坐的时候坐化了,坐化的时候他还讲出一个偈颂,古人都会留一句话给大家参一参。他说是:“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皆不知,别有一天堂。”那么他这个偈颂刚开始是描述他的身体的状…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