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P6

  ..续本文上一页B>,它是在不断地循环。因为你一路观下去,心开始扰动,扰动时你就不能观察,效果有限。所以一定要舍离心相,把心中再恢复到无分别住,然后再开始,把心再调整一下,把心调整明了寂静,然后再观察胜解、再舍离心相。这个是整个修观的方法。

  第三段讲到修观的种类。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偏寻思、周偏伺察。就是观有四种的差别:第一个,能正思择,这个正思择就是观察真谛理;那么最极思择,是观察俗谛理;或者周偏寻思、周偏伺察寻思是粗分的观察,比如无常,我们可以粗分地观察无常或者细分地观察。那么寻思是粗分的观察,是一个很rough的观察,那么伺察是细分的观察。有粗细的观察,有真谛、俗谛的观察,这个是讲到修观的种类。

  第四个,讲到修观的功德。我怎么知道我这个功德出现呢?有五种功德: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当然这个功德主要是,一种正确的决择。我们在生起之前有两个前方便。。这个就是随顺。我们刚开始去接触一个道理的的时候,我们是没办法随顺的,因为我们心中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颠倒。噢,真的有来生吗?我们心中会有一些疑惑,换句话说,我们的心跟真理并没有随顺。这个时候你在寂静的心当中,一次一次地观察以后,你那个颠倒的心就慢慢慢慢地消失掉。这个时候那个法义就进到你的心中,法义就变成你的知见。这个时候我们叫随顺,你的心已经随顺真理而转。你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你开始用道理来看世间,你开始用道理来判断一切事情。就是你的心中有道,是这个道,不是无明了。就像说灯光打开了,不是在黑暗当中行走了。那么当你随顺真理以后,你内心有一种法喜、好乐,这个时候可能是或者是。这个是现量,亲自证入;是相似的理解。我们刚开始先,然后再,那么这个就是毗钵舍那。这是整个修的内涵。

  所以这个止观是一种念,由念住心、专注力,那么由慧观察,那么这个是一种观察。所以我们在修什么法门都是两个:一个是专注,让心寂静下来,然后观察,然后从寂静当中出来再观察,观察以后再回复到寂静。这是。所有法门都是这样,只是所观境不同。

  有些人说啊,说是佛弟子也劝人家断恶修善,外道、一贯道、天主教也劝人家断恶修善,所有的宗教都一样,哈哈!其实这句话不对,不对。佛法有不共外道的地方,佛法有正见,对生命有正确的观察。从佛法的角度说,一个人他如果没有接触佛法,他也会在偶尔的环境当中,看到悲悯众生,起恻隐之心,造一个善业,也可能。但是这个善业对生命来说没有多大的意义,就是他顶多依止这个善业到天上去做一场美梦,掉下来,他的心还是原封不动、完全一样。但是你透过法义的观察,产生对真理的理解,那这个跟你造善业就不同了,那是生命的一种根本的改变,你这个生命从这个地方开始观察,那你整个生命是扭转过来了。你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所以佛陀在《大宝积经》上说:满设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佛陀在经典上把这个善业跟我们的正念做一个分别,说假设我们今天用恒河沙的七宝去供养诸佛,这个功德很大,福报很大,但是你这样的善业,并不能产生解脱的力量。就是,这个善业在你的生命当中只是在流转当中做一个快乐的美梦,如此而已,你这个美梦受完了,你的生命还是这种相,还是这种境界,还是心随境转。那么我们能够在短暂的时间修习止、修习观,喔,这个时候心中对业果——原来生命是有轨则的,原来所谓的痛苦、不快乐是自己创造出来的那么,我们今天的生命是承担过去的业力,我今天会有什么果报,我们知道我们过去可能造了什么业,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所以佛法对果报没有第二句话——逆来顺受,因为这个果报是不能改变的。重点在于你的因地,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就是:果报我们不能做主,但是因地你能够做主。所以我们知道生命就像一个水流,但是每一个水流的点,有两个内涵:第一个,你同时在受用果报,第二个,你又创造一个新的因地。我们每个刹那都是这样。我们一般人没有学佛法,很重视果报。我不能有灾难!其实你紧张也没有用,它该来还是会来,你应该紧张你是不是造罪业。因为假设你过去有这个业力,那你也没有办法,这个是定业,释迦牟尼佛的家族都被灭亡了,佛陀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因果的道理,不是佛陀能够干预的。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身为佛弟子,你要认知,佛法真的是有不共于外道的地方!不是说我们自己是佛弟子,赞叹佛法好。你看看在整个宗教里面,哪一个宗教对生命有这么透彻的观察?我看是没有。就是每一个生命,第一个,你承受一个果报,这个果报是你前生所造作的,你应该要承当。但这个果报一下子就过去,它无常,很快就过去,重点是你来生怎么样。你要注意你的因地!所以菩萨的心情跟凡夫的心情不同。菩萨是畏因,众生畏果。众生很怕今生的果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情,那么为了让自己趋吉避凶,什么事都可以做。要得到今生的安乐,不择手段。其实你错了,你在造罪业啊!你来生要为这个罪业付出代价的。那么,一个觉悟的人,他很注意自己的因地。我今生有痛苦的果报我认了,因为过去的业招感的,不是谁给我的。我今天会生长在这个家族,会跟某一个人作亲属,会遇到什么事情——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宇宙间没有谁在主宰这个,诸法无我,没有一个主宰者。就是你造了这个业,就得这个果报。

  那么,佛法的重点就是,你要赶快启发你觉悟的智慧,内心要有判断力,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那么这个就是。就是在寂静的心中 去观察佛陀所宣说的真理,让心中产生光明。不再跟着感觉走,开始用道理来要求自己、改造自己。那么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就有一个从根本上的变化。这个跟你造善业就不同了,那个力量就不同了。所以这个啊是很重要!

  

好,那么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回答几个问题。

  

善导大师的全集当中有提到《文殊般若经》所说的一行三昧,请问一行三昧跟念佛三昧有什么不同?

  

这个一行三昧啊,当然这个三昧有很多种,一行三昧就是一个单一的所缘境,它没有其它的助行。那么我们应该说,一行三昧是一个总相,那么念佛三昧是其中一个,因为念佛三昧也是单一所缘境,也是一行,没有所谓的很多很多的助行。你看天台宗它修行,它不是一行三昧,它要修五悔法门,净罪集资,然后再开始观心。那么念佛法门为什么不用净罪集资呢,因为念佛它本身有佛号,就是佛力加被,本身就有灭罪的功能。所以一行三昧就是说,从刚开始到最后就是一个所观境,没有其它的,不必改变。就好像说,比如说,你从这个地方到Office去,你可能要我从这个地方坐到A,然后从A坐到B,要分几段。每一个法门都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那就不是一行三昧了,你有很多的法门。但是这个念佛法门它不是,就是从头到尾一路是念佛。当然你通过你的人生的经验,对佛法的学习,你对佛号的皈依会慢慢增长,但是所观境是永远一个,从头到尾就一个,叫一行三昧。当然一行三昧的法门很多,那么念佛三昧是其中一个,所以一行三昧是范围比较广,念佛三昧是其中一个。一行三昧的其中一种。

  

请问法师禅净双修是否可行?

  

禅宗跟净土宗,我们看中国佛教有八宗。唐朝当然是,唐朝是佛教最兴盛的,八宗,人材辈出。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就很多都没落了,特别唯识宗就没落了,那么天台宗维持了一段时间。唐宋元明,到后面,因为中国是一个,我们看中国历史是战乱很多,大家都想做皇帝,所以这个就很多的战乱。你看,你打开历史,你会发觉中国有一句话很好玩,就是中国人见面:“你吃饱了没有?”哈哈!可见这“吃饱”是不容易的。你看我们去美国,美国人看到你说:“How Are You?你好吗?”哈哈!你问“你好吗?”就是你一定吃饱了以后才想到好。所以中国基本上是一个灾难很多的国家,战乱很多。那么灾难很多,当然在灾难当中,其它宗派都必须要有很严密的修学次第,所以后来整个八宗当中,这个传承一直下来,就是禅宗跟净土宗。因为念佛法门他不要经论,你这个逃亡的时候,你至少佛号还跟着你走,那么禅宗它的方法是很简单。所以到了宋朝,永明延寿大师就提出了禅净双修。不过这个地方呢有一个差别,有差别。这个差别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有说出来。后来禅净双修就分成两派,如果你是禅宗的人,他禅净双修是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他的所观境也是佛号,但是他是把佛号当作是阶段性的任务。他念完佛以后,他回光返照,念佛是谁?为什么能够念佛?为什么这朵花不能念佛?那么这个时候他就回光返…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