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四)▪P2

  ..续本文上一页沙由旬吗?因为阿弥陀佛报身太高大,我们见不到,所以阿弥陀佛随众生心量而现身,这为有相之佛。如果从理上修行,证到一心不乱的时候,所见的佛是法身佛,是无量光,是无相之佛,这为见性,见性就证到初住位,一直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也不离当念。这是圆教讲的四十二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三贤地的小菩萨,不是圣人,都不离当念。加上十地十一地也不离当念,为什么呢?因为是圆顿教,一念顿证圆满一刹那就可以成佛,不需要三大阿僧祗劫,不离当念,因果圆满至圆至顿。

  虽然理是这样讲,但是事还需要渐除。三贤地小菩萨不能随意往生,地上菩萨才能随意往生,如果我们不修净土的人,在这个世界修行,三贤地小菩萨要经过分段生死,就密宗的法王他们在这一生中修行,命终还要投生,下世再来修,生生世世修行。把三贤位修满了就不轮转了,就进入变易生死,就进入圣位,可以随意往生哪个佛刹,这是登地菩萨的境界,从初住位到十回向位修满,是要修一个阿僧祗劫,从地上菩萨修到八地需要一个阿僧祗劫。八地修到等觉十一地需要一个阿僧祗劫,这三大阿僧祗劫。如果修净土的人,修到初住位见性了,到临终时就上品往生,往生以后花开见佛,见佛就是八地菩萨,念佛人就少修二个阿僧祗劫。所以修净土的人非常殊胜的,方便中的方便、直接的直接、圆顿的圆顿。

  为什么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都要导归极乐世界呢?普贤菩萨在华藏法会上,那么多的法身大士,劝他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有马呜菩萨、龙树、天亲、智者大师都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还有历代禅师他们也求生净土,所以我们修行千万不能吃错药,净土法门方便直截了当,所以才发菩提,即成正觉。

  这一段文是要我们明白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华严经最主要强调发菩提心《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是名魔业》,初发菩提心就成正觉,为什么华严经讲这个道理呢?因为它叫你明白圆教修行方法,就这样的信入,一念就具足佛清净法身,把心安住佛的圆满果海去念佛。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因果同时。所以说才发菩提心就成正觉,这一段讲的特别深入,非常妙啊!

  【如贤首品初发心功德品,广明斯事,如是念佛,能于一切处见如来身。】

  华严经有一品专讲发心功德,这样念佛有什么殊胜呢?这样念佛能于一切处见如来身,是因为你能念法身佛,法身无相,无相就遍一切处,佛的法身,无时不在无时不有,没有断也没有休息,不像我们现在有些人一开始修就执着见佛,心里不清净,所见的佛是假的是魔变现的佛,想见佛,佛就来现身,想见菩萨,菩萨就来现身,这就是魔境,应该马上斩掉,用般若智慧一扫就掉了。所以禅宗行者讲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有的修道人千万要注意,不能着境界,心不清净怎能见佛呢?水清月现,水不清净怎能现月呢,业障烦恼一大堆,有求知心怎能见佛呢,必须见性以后才能见佛,心里清净一念不生,也许见佛但是也不能执著欢喜,好也不行。楞严经说见圣境界,不作圣解,若作圣解,必遭魔难,如要着魔境界,这一生白学佛了,成了魔子魔孙了,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千万别着境界,还有的人说在念佛时,静坐时一念不生,没有妄念,但是虽然没有妄念,过去古人讲过定有邪定,何为邪定呢,往那里一坐,就定了一念不生,但是他心里不明了,不了了常知这为邪定。何为正定?心里明明了了,一念不生了了常知。

  如是念佛能一切处见如来法身,这是圆人修的方法。一切时,一切处,无不是道场,无不是佛事。

  【又如光明觉品。世尊放自己光明。从此三千大千世界。遍照十方。乃至尽法界虚空界。】

  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放无量光明,是从我们这个世界放光,遍照十方世界,我们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土,何为一个佛刹呢?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是释迦牟尼佛教化的范围,释迦牟尼佛从这个大千世界放光遍照十方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的光明。

  【而文殊说颂,教人离于有无一异生灭去来种种诸见。遍一切处观于如来。是为入佛正信。】

  文殊菩萨叫人怎样修学呢?叫离开有、无、有无是对立是两边,不是中道,有是生灭法,无是断灭法,佛法是中道了义、中道也不立,才和本性相应,什么叫一异呢,不一样,不两样,比方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不一样,空即是色不二样、比方水和波的关系,水和波是二样,但是水要不动,波是水所以一样,生与灭是二法,但也是一法,为什么呢?因为有生就有灭,如果不生就没有灭了,这些法都是有为法,不是无为法,文殊教人离开有为法,见如来,无为法是空的,空的就没有形象,无有相就是虚空法界,虚空遍一切处,所以如来也遍一切处,这为入佛正信,这样的观如来,这样修学,佛的法身遍一切处,文殊菩萨是教我们念法身佛,修圆顿教,这样才能成佛。

  【出现品亦云,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于如来,应遍一切处见于如来。】

  这一段是让我们把心量放开,不能起用小心量,要把心量拓开见如来,想成佛必须具有菩萨的心量,菩萨为自觉、觉他、自己觉悟了还要度众生。摩诃为大,就是大菩萨,佛的清净法身是遍一切处的,不是在一法一事一个国土和一个众生身上,法身是无时不在无时不有遍一切处见如来。

  

  

《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