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三昧摸象记浅释(六)▪P2

  ..续本文上一页是灯光中飞的那个小微尘,恍恍惚惚那么一点点,那就叫一微尘。一微尘里面就包括无量无边的佛刹。“一一心中一切心”,千万别拿这个肉团当作我们的心。这个心不是指肉团心,也不是指原来的假心和执著的心。是指功夫到现在这个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心。就是要把我们的心拓开了,像法界那么大。现在开始,念念都回归本来的法界性。你就是大富长者了,就开智慧了。时时开智慧,消业障,烦恼当下就消除。但是,习气还需要慢慢去掉。明白了这个道理,找到了佛法的根源,就成了大富长者。你的心展开以后,“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尘复互周”。你的心和法界成一,没有二了。法界就是你,你就是法界,还分什么心呀?境呀?心境一如了。佛在《圆觉经》上开篇就讲,释迦牟尼佛跟诸大菩萨,入神通大光明藏。入神通大光明藏就是入法界三昧。《圆觉经》、《华严经》,了义的经都是佛在三昧定中讲的。我们凡夫,二乘人都没资格听。在讲《华严经》的时候,舍利弗跟目健莲(舍利弗智慧第一,目健莲神通第一)这些大阿罗汉都如痴如聋,因为他们不能入法界,所以他们看不见,也听不到。《华严经》的境界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境一如,成为一体,没有障碍,叫事事无碍法界。一一心尘复互周,圆融无碍。一大光明,一切一切都从大光明藏出生,回归大光明藏。“重重无尽无障碍”宇宙不是我们这一个世界,世界太多了,佛刹是重重叠叠的。我们这个地球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加起来是一个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才是一个银河系。也叫一个佛刹,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弘法的范围。其它的佛刹还无量无边。西方极乐世界到我们这里过十万亿佛刹嘛。过十万亿佛刹才到极乐世界,这是事上讲的。

  【以故器界毛尘, 云台宝网。咸宣性海, 悉演真乘。】

  八地菩萨以上,九地、十地、十一地菩萨的境界才能到这种程度。“器界毛尘,云台宝网”,全都显现着性海。“器界”,就是山河大地。“毛尘”,就是一毛头。在清净的时候,心展开以后,心不动了,一切一切的毛尘器界,森罗万象无不显现着性海的妙用。一切都是佛的法身,全都是性海的妙用。“悉演真乘”,都是演真正的真乘,一心不乱的上乘法。树枝在动,花草在动,这都是祖师西来意。禅宗有个公案,庞居士一家三口人,庞居士、老伴还有姑娘,三人都修禅。庞居士作了一个偈子:“难!难!难!十担芝麻树上摊。”说修行特难,就如同拿十担芝麻往树上摊,太难了,根本不好摊上去。他老伴说:“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百草头上都是佛的清净法身,祖师西来意,难什么?!姑娘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三口一人取中道,一人说难,一人说不难。到这种境界,姑娘说得最圆融,不难也不易。说难也不对,说易也不对。百草头上祖师意,这是理上说,事上也不行。姑娘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就是自在,潇洒,一切时无不是佛,无不是在道上,是这种境界。

  【竖穷三际, 横遍十方。觅一毛头许不是道者, 亦不可得。】

  一毛头都是道,都是清净法身。“觅一毛头许不是道者,亦不可得”,一毛头也不可得。

  【则法法头头, 无非大寂灭场。】

  “法法头头”,一切法,一切处,举手投足,起心动念。“无非大寂灭场”,无非清净法身的显现、妙用。

  【心心念念, 悉契萨婆若海。】

  “萨婆若海”,就是佛的清净本然湛寂光明的本体,也叫它毕竟空。

  【唯心妙境, 唯境妙心。离四句, 绝百非, 绝待圆融, 何可得而思议也哉。】

  功夫到现在,一切境界都是心的变现,它就是佛,不要把它空了。过去古人讲,头三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后三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头三年,保任的时候,刚见性的人,见一切都空,不著相,了不可得。一切都空,我也空,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空。过三年,保任过去了,心不动了,还空什么。空就是不空,不空就是空,不空而空,就是不住了。见一切森罗万象,触目菩提。所见到、闻到、触到的都是佛的清净法身。你触到的也是你。你就是万境,万境就是你,森罗万象就是你自己,你也就是森罗万象。没有分别,绝待圆融。到这时候,就成为了一体,见到了事事无碍法界。这就是圆满的佛了,证到了究竟位,如来果位。只有佛,才能达到事事无碍法界。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十地菩萨还有二愚。佛在《金光明最圣王经》上讲,九地菩萨才发六明通。有人说,见性了就有神通。大错而特错了!见性的人跟凡夫没有多大差别,烦恼、习气还有很多。所以八地菩萨心不动,九地才发六明通。佛法不是那么简单的,必须依经上说得为准。只有佛说的是真的。离经一字,皆为魔说。离开经,谁说的也不对。就是大菩萨讲的,也得经过佛认可,才为经,其它都不为经。

  【上来所说, 如盲摸象。虽未离象, 恐非全象。笔以记之, 以质诸亲见之者。】

  以上所说,虽然没离开念佛三昧的次第境相,但恐挂一漏万,有不全面的地方。把它写出来,以供亲见之人斧正。“如盲摸象”以及此文取名念佛三昧“摸象记”,足见印光大师修行、作人谦卑而平实的风范,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

  印光大师《念佛三昧摸象记》我就粗浅地解释这么多。我也没有证到,只能是依文解义。如果我哪里讲错了,向诸佛菩萨、印光大师忏悔,向各位忏悔。如有可得之处,希望大家按着这个去修行,肯定会得到真正的利益。阿弥陀佛!

  

  

《念佛三昧摸象记浅释(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