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是这却很难做到,因为这太容易,也因为我们造作、伪造的习性太强了。
语本尊
接下来我们有咒语作为“语本尊”。“嗡嘛呢呗美吽” 或者任何你在念诵的咒语也都是本尊。咒就是本尊,本尊即是咒——你明暸这点是很重要的。如我前面所讲的,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要接受这点可能是困难的,因为对我们来说,一旦提到“本尊”这个词,我们认为它指的是个有手有嘴、可以作为我们供花对象、看起徕象是人类的某人。所以,要接受咒就是本尊需要些时间。为什么金刚乘的修行人被要求念很多咒语呢?因为累积咒数可以使你趋近本尊。而趋近本尊意味着接近觉醒的境界。这是究竟的目标,你们必须牢记。
身本尊
最后,身本尊。我想你们对这应该相当熟悉了。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橙色、蓝色、红色;标志如金刚、莲花、月轮、光圈——这些全都是身本尊。同样的,我们能做得最好的就是试图观想本尊不断地来回发光。如果做不到,那你可以塑一个佛像,画幅唐卡或者请一幅图像;供在佛坛上,注视它、做供养,并恭敬顶礼。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趋近本尊,但是这一切全都是困难的。能够清晰地观想是困难的。也许有时,我们能有清明的一瞥,可是却难以维持和稳固这个观想。另外,即使我们能够有良好、稳定和清晰的观想,也许我们还可以完全专注地持咒,但从根本上,所有这些方法万万不能脱离对空性的理解,而这又是很困难的。在咒和本尊的修行中,我们几乎总是难免把它们想成是有形的、真实存在的,而且总是被客观和主观的二元对立染污。我想要引出的重点是为什么皈依是重要的。晚些我会回到这个话题。
(仁波切念诵祈祷文)
第4节 日期:2008年7月3日
我将继续昨天关于皈依和它的重要性的话题。
通过世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我提起本尊的原因是作为人类,我们总是有那么多的焦虑,总有那么多的问题。一般来说,人们试着通过世俗的管道或世俗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教育、金钱和权力。例如,为什么我们把孩子送去学校?因为我们认为通过教育,我们可以解决未来的问题。不过,一而再再而三地,事实证明有时这些方法根本无法给我们答案。它们解决不了问题。
科学成就不能解决问题
科学成就是很奇妙的,但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问题。我们有这么多的科学成就,这些按道理是来解决问题的,可是,尽管有这么多科学和技术,我们还是有非常多的问题。有时,我们正因为这些科学成就而得到更多的问题。
经济学家不能解决问题
经济上也是一样,我们已经取得这么多的成就。但是,当泡沫出乎意料地要破灭时,不管有多少伟大的工商管理专家讨论与否,它就是会发生(意思是,泡沫依旧破灭)。我们有了不起的科学成就,我们有出色的经济学家,火车在跑,飞机在飞,但这个世界还是不对劲。问题还是出现,事实上,还更多了。
三种心相续
当这些所谓的超出理性或非理性的事件发生时,会产生三种效果,或者说三种心相续。
第一种心相续:对解决方案的盲目信从
第一种是最常见的心相续或心理要素:“一切都会好的”。这种盲目的信心,认为只要你努力,你总会从问题中脱身的。我们知道有一些人发表了据称是相当惊人的经济对策而获得诺贝尔奖。这种对解决方案的盲目希望。有时,这个方法能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正当我们开始解决旧问题的时候,就有上百个其他新问题接踵而来。不知怎的,这种认为总会有解决办法的盲目信心,在推动着这个世界。实际上,这种无明是经济似乎仍在运作的唯一原因。不知怎的,这种认为一定行得通、总有解决办法的盲目信心,正是使这个世界运转的唯一驱动力。
第二种心相续:虚无的思想
当这类非理性的事情发生时,出现的第二种心理要素是一种较为虚无的心理要素。人们由于市场崩溃而从房顶跳下去。他们觉得沮丧,而最糟糕的是他们觉得这仅仅发生在“我”身上。别人都没事,所有这一切的不幸只发生在“我”身上。
第三种心相续:超越世俗的解决方案
至于第三种心理要素,我们必然会去尝试一些超越世俗的解决方法,比如去寺庙焚香、去算命和请喇嘛卜卦,并得到各种咒语和会供作为处方。这就是为什么昨天我要讲到本尊。我们皈依本尊、持诵本尊咒、做本尊会供——做了这么多遍。我们的态度是,把本尊当成是一种超自然的、神乎其神的、解决问题的全能对象来依赖。我并不是在全然地劝阻这种态度。我想,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我们总得从某个起点开始。但是就象我昨天说的,密续的本尊并不是个实存、外存的生命。我不知道你想要怎么祈求,但是想得到本尊的加持,并且要亲近本尊——就是我昨天讲的身、语、意本尊——这种境界是相当复杂的。当然,我并不是在劝阻你去修本尊。我想说的是,对初学者而言,其实不仅是初学者,即使是对最资深的修行人来说,皈依大概是最可靠的修法了。
修皈依:接受和忆念
修皈依有两个关键。第一是接受;第二是在接受之后,要忆念。象我常说的,实际上“我皈依”这句话有时有点儿具误导性,尽管它仍是最好的表达。“我皈依”应当被理解成“我接受,我承认”。“我皈依法”是指我接受这个真理,我承认这个事实。什么是真理?佛陀说:“所有和合事物皆无常”,就是说泡沫会破灭。当一个经济学家接受这个事实——无论一个泡沫漂浮多久,它总会破灭的——这个人就已经从泡沫会永存的幻象中受到了保护。我接受我会死亡。我接受我的死亡会随时到来,而不是“过一阵子才来”。
我给你们讲皈依的重要性是源自一段经历。我的一位来自香港的老朋友最近离世了。她叫作“明”。她很年轻,多年来饱受病痛的折磨。明和我一直在试着找解决的办法——记得吗,解决方案?各种办法。藏药、中医、印度药物、会供、修法……但最后,我和她长谈了一次,让她接受吧。放弃挣扎求存,她必须面对死亡。我们谈到皈依。同时,因为她的性格非常坚强和对佛法极为虔诚,她很轻易地接受了,而且她真的做到了。她将重点放在皈依的修行上。我不得不说,尽管我应当是在教导明,但看着她如何逝去,我必须坦承,我内心里秘密地希望自己离世时可以象明一样。如果我可以象她一样地离去——充满信心、对不确定性没有丝毫的恐惧,我想我就可以算是有所成就了。有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最简单的。难怪在所有佛教的修行中,第一件事就是皈依。这就是为什么我昨天说,我修行了这么多年,到最近才意识到,其实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特别是初学者,同时也适用于资深的修行人——修皈依是精髓。
皈依佛、法、僧
接受真理或事实,就是“皈依法”;亲近那些接受相似的真理之人,就是“皈依僧”;仰止那些不仅仅证悟了真理,还教导你真理的人,就是“皈依佛”。这就是为什么,至少这次,我们应该修皈依。
第5节 日期:2008年7月4日
我促请你们去修皈依,不只是这次修,而是时时刻刻都要修。
究竟的皈依:禅修空性
在最高的境界,当你禅修空性时,那当然是究竟的皈依,因为你在接受、你在保持、你在安住于绝对的真理上。没有比这更高的皈依修法了。正因如此,你一定记得在《心经》的结尾部分,佛说般若波罗密多咒是无上的药物,能驱除一切障碍,等等。但是这么高境界的皈依修法,也就是禅修空性或安住于空性,对初学者来说,一开始当然是特别困难的。“没有皈依的对象”、“没有皈依的行为”、“没有皈依者”——象是这样的概念,是很难理解的,尤其是对初学者。要理解究竟的皈依,需要一点点听闻和思维,以及很多的禅修。
相对的皈依:臣服于皈依的对象
在更粗显的层面上,皈依是最实用和最容易的修行。当我们人类的生活出现了问题,我们的习惯是臣服于一个解决方法。这就是为什么修皈依的方法也契合了我们臣服于一个全知、全能、强大的皈依对象的习性。能记住我之前谈到的本尊的繁复细节,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困难的。不过,祈祷和臣服于某人,向他祈求帮助和保护却是我们的习惯。乍看之下,当我们修皈依的时候,我们就有那种臣服的感觉。所以,在所有的修法中,这大概就是最容易、最实用,也最契合我们思维习惯的修法。
忆念三宝
传统上,有一种方法是一遍一遍地反复念诵皈依文。我相信你们都很熟悉诸如念十万遍皈依文兼做大礼拜等等这些修法。但是,就象我前面讲过的,皈依有两个关键的层面。一是接受、二是忆念。在相对层面上,修皈依的精髓在于忆念三宝。在这里,我再次提醒你,记住空性之见地当然是究竟的皈依修法。但相对层面的修持,就是忆念三宝。其实经文里有提到。我想它应该也已经被译为中文了—— 一部关于忆念三宝的简短经文。
(1) 忆念佛
我在这里强调这点是因为,不幸的,念诵皈依文变得有点让人生厌了。它成了一种类似文化的东西,因此人们只是喃喃念诵,完成数量而已。其实我建议我的一些朋友们还有我的受害者,与其只是去念诵十万遍皈依文,不如去试试一些会使修行更具意义的方法,这些方法并不是我杜撰的,而是确实地在很多经文中有所指示。例如,忆念佛的名字,比如释迦牟尼佛;或者是他的形象,比如金色;或他的慈爱;或他显现的某个片段,比如摺起他的袈裟、赤足步行、托钵乞食。当你能够记起这些时,你计一下数。你可能是在做某件事情的当儿,在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地点和时间想到这些,比如在肉铺或者屠宰场。就算这个念头非常、非常的短暂,你应当算做一次。如果你持续半个小时想着佛陀而没有任何间断,你也应当算做一次。因此,每一个想起佛陀的其他念头都成为你的念珠。最好买个电子计数器。你甚至不必这么想:“噢,佛陀,我皈依您”,才能算做一次。只…
《皈依与保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