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皈依與保護▪P2

  ..續本文上一頁。但是這卻很難做到,因爲這太容易,也因爲我們造作、僞造的習性太強了。

  語本尊

  接下來我們有咒語作爲“語本尊”。“嗡嘛呢呗美吽” 或者任何你在念誦的咒語也都是本尊。咒就是本尊,本尊即是咒——你明暸這點是很重要的。如我前面所講的,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要接受這點可能是困難的,因爲對我們來說,一旦提到“本尊”這個詞,我們認爲它指的是個有手有嘴、可以作爲我們供花對象、看起徕象是人類的某人。所以,要接受咒就是本尊需要些時間。爲什麼金剛乘的修行人被要求念很多咒語呢?因爲累積咒數可以使你趨近本尊。而趨近本尊意味著接近覺醒的境界。這是究竟的目標,你們必須牢記。

  身本尊

  最後,身本尊。我想你們對這應該相當熟悉了。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橙色、藍色、紅色;標志如金剛、蓮花、月輪、光圈——這些全都是身本尊。同樣的,我們能做得最好的就是試圖觀想本尊不斷地來回發光。如果做不到,那你可以塑一個佛像,畫幅唐卡或者請一幅圖像;供在佛壇上,注視它、做供養,並恭敬頂禮。做這一切都是爲了趨近本尊,但是這一切全都是困難的。能夠清晰地觀想是困難的。也許有時,我們能有清明的一瞥,可是卻難以維持和穩固這個觀想。另外,即使我們能夠有良好、穩定和清晰的觀想,也許我們還可以完全專注地持咒,但從根本上,所有這些方法萬萬不能脫離對空性的理解,而這又是很困難的。在咒和本尊的修行中,我們幾乎總是難免把它們想成是有形的、真實存在的,而且總是被客觀和主觀的二元對立染汙。我想要引出的重點是爲什麼皈依是重要的。晚些我會回到這個話題。

  (仁波切念誦祈禱文)

  第4節 日期:2008年7月3日

  我將繼續昨天關于皈依和它的重要性的話題。

  通過世俗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我提起本尊的原因是作爲人類,我們總是有那麼多的焦慮,總有那麼多的問題。一般來說,人們試著通過世俗的管道或世俗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比如教育、金錢和權力。例如,爲什麼我們把孩子送去學校?因爲我們認爲通過教育,我們可以解決未來的問題。不過,一而再再而叁地,事實證明有時這些方法根本無法給我們答案。它們解決不了問題。

  科學成就不能解決問題

  科學成就是很奇妙的,但這個世界還是有很多問題。我們有這麼多的科學成就,這些按道理是來解決問題的,可是,盡管有這麼多科學和技術,我們還是有非常多的問題。有時,我們正因爲這些科學成就而得到更多的問題。

  經濟學家不能解決問題

  經濟上也是一樣,我們已經取得這麼多的成就。但是,當泡沫出乎意料地要破滅時,不管有多少偉大的工商管理專家討論與否,它就是會發生(意思是,泡沫依舊破滅)。我們有了不起的科學成就,我們有出色的經濟學家,火車在跑,飛機在飛,但這個世界還是不對勁。問題還是出現,事實上,還更多了。

  叁種心相續

  當這些所謂的超出理性或非理性的事件發生時,會産生叁種效果,或者說叁種心相續。

  第一種心相續:對解決方案的盲目信從

  第一種是最常見的心相續或心理要素:“一切都會好的”。這種盲目的信心,認爲只要你努力,你總會從問題中脫身的。我們知道有一些人發表了據稱是相當驚人的經濟對策而獲得諾貝爾獎。這種對解決方案的盲目希望。有時,這個方法能解決問題。但是我們知道,正當我們開始解決舊問題的時候,就有上百個其他新問題接踵而來。不知怎的,這種認爲總會有解決辦法的盲目信心,在推動著這個世界。實際上,這種無明是經濟似乎仍在運作的唯一原因。不知怎的,這種認爲一定行得通、總有解決辦法的盲目信心,正是使這個世界運轉的唯一驅動力。

  第二種心相續:虛無的思想

  當這類非理性的事情發生時,出現的第二種心理要素是一種較爲虛無的心理要素。人們由于市場崩潰而從房頂跳下去。他們覺得沮喪,而最糟糕的是他們覺得這僅僅發生在“我”身上。別人都沒事,所有這一切的不幸只發生在“我”身上。

  第叁種心相續:超越世俗的解決方案

  至于第叁種心理要素,我們必然會去嘗試一些超越世俗的解決方法,比如去寺廟焚香、去算命和請喇嘛蔔卦,並得到各種咒語和會供作爲處方。這就是爲什麼昨天我要講到本尊。我們皈依本尊、持誦本尊咒、做本尊會供——做了這麼多遍。我們的態度是,把本尊當成是一種超自然的、神乎其神的、解決問題的全能對象來依賴。我並不是在全然地勸阻這種態度。我想,對我們很多人來說,我們總得從某個起點開始。但是就象我昨天說的,密續的本尊並不是個實存、外存的生命。我不知道你想要怎麼祈求,但是想得到本尊的加持,並且要親近本尊——就是我昨天講的身、語、意本尊——這種境界是相當複雜的。當然,我並不是在勸阻你去修本尊。我想說的是,對初學者而言,其實不僅是初學者,即使是對最資深的修行人來說,皈依大概是最可靠的修法了。

  修皈依:接受和憶念

  修皈依有兩個關鍵。第一是接受;第二是在接受之後,要憶念。象我常說的,實際上“我皈依”這句話有時有點兒具誤導性,盡管它仍是最好的表達。“我皈依”應當被理解成“我接受,我承認”。“我皈依法”是指我接受這個真理,我承認這個事實。什麼是真理?佛陀說:“所有和合事物皆無常”,就是說泡沫會破滅。當一個經濟學家接受這個事實——無論一個泡沫漂浮多久,它總會破滅的——這個人就已經從泡沫會永存的幻象中受到了保護。我接受我會死亡。我接受我的死亡會隨時到來,而不是“過一陣子才來”。

  我給你們講皈依的重要性是源自一段經曆。我的一位來自香港的老朋友最近離世了。她叫作“明”。她很年輕,多年來飽受病痛的折磨。明和我一直在試著找解決的辦法——記得嗎,解決方案?各種辦法。藏藥、中醫、印度藥物、會供、修法……但最後,我和她長談了一次,讓她接受吧。放棄掙紮求存,她必須面對死亡。我們談到皈依。同時,因爲她的性格非常堅強和對佛法極爲虔誠,她很輕易地接受了,而且她真的做到了。她將重點放在皈依的修行上。我不得不說,盡管我應當是在教導明,但看著她如何逝去,我必須坦承,我內心裏秘密地希望自己離世時可以象明一樣。如果我可以象她一樣地離去——充滿信心、對不確定性沒有絲毫的恐懼,我想我就可以算是有所成就了。有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最簡單的。難怪在所有佛教的修行中,第一件事就是皈依。這就是爲什麼我昨天說,我修行了這麼多年,到最近才意識到,其實對我們所有的人來說——特別是初學者,同時也適用于資深的修行人——修皈依是精髓。

  皈依佛、法、僧

  接受真理或事實,就是“皈依法”;親近那些接受相似的真理之人,就是“皈依僧”;仰止那些不僅僅證悟了真理,還教導你真理的人,就是“皈依佛”。這就是爲什麼,至少這次,我們應該修皈依。

  第5節 日期:2008年7月4日

  我促請你們去修皈依,不只是這次修,而是時時刻刻都要修。

  究竟的皈依:禅修空性

  在最高的境界,當你禅修空性時,那當然是究竟的皈依,因爲你在接受、你在保持、你在安住于絕對的真理上。沒有比這更高的皈依修法了。正因如此,你一定記得在《心經》的結尾部分,佛說般若波羅密多咒是無上的藥物,能驅除一切障礙,等等。但是這麼高境界的皈依修法,也就是禅修空性或安住于空性,對初學者來說,一開始當然是特別困難的。“沒有皈依的對象”、“沒有皈依的行爲”、“沒有皈依者”——象是這樣的概念,是很難理解的,尤其是對初學者。要理解究竟的皈依,需要一點點聽聞和思維,以及很多的禅修。

  相對的皈依:臣服于皈依的對象

  在更粗顯的層面上,皈依是最實用和最容易的修行。當我們人類的生活出現了問題,我們的習慣是臣服于一個解決方法。這就是爲什麼修皈依的方法也契合了我們臣服于一個全知、全能、強大的皈依對象的習性。能記住我之前談到的本尊的繁複細節,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是困難的。不過,祈禱和臣服于某人,向他祈求幫助和保護卻是我們的習慣。乍看之下,當我們修皈依的時候,我們就有那種臣服的感覺。所以,在所有的修法中,這大概就是最容易、最實用,也最契合我們思維習慣的修法。

  憶念叁寶

  傳統上,有一種方法是一遍一遍地反複念誦皈依文。我相信你們都很熟悉諸如念十萬遍皈依文兼做大禮拜等等這些修法。但是,就象我前面講過的,皈依有兩個關鍵的層面。一是接受、二是憶念。在相對層面上,修皈依的精髓在于憶念叁寶。在這裏,我再次提醒你,記住空性之見地當然是究竟的皈依修法。但相對層面的修持,就是憶念叁寶。其實經文裏有提到。我想它應該也已經被譯爲中文了—— 一部關于憶念叁寶的簡短經文。

  (1) 憶念佛

  我在這裏強調這點是因爲,不幸的,念誦皈依文變得有點讓人生厭了。它成了一種類似文化的東西,因此人們只是喃喃念誦,完成數量而已。其實我建議我的一些朋友們還有我的受害者,與其只是去念誦十萬遍皈依文,不如去試試一些會使修行更具意義的方法,這些方法並不是我杜撰的,而是確實地在很多經文中有所指示。例如,憶念佛的名字,比如釋迦牟尼佛;或者是他的形象,比如金色;或他的慈愛;或他顯現的某個片段,比如摺起他的袈裟、赤足步行、托缽乞食。當你能夠記起這些時,你計一下數。你可能是在做某件事情的當兒,在一個完全出乎意料的地點和時間想到這些,比如在肉鋪或者屠宰場。就算這個念頭非常、非常的短暫,你應當算做一次。如果你持續半個小時想著佛陀而沒有任何間斷,你也應當算做一次。因此,每一個想起佛陀的其他念頭都成爲你的念珠。最好買個電子計數器。你甚至不必這麼想:“噢,佛陀,我皈依您”,才能算做一次。只…

《皈依與保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