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到印度佛教聖地該做的事

  朝聖:到印度佛教聖地該做的事

  What to Do at India”s Buddhist Holy Sites

  宗薩蔣揚欽哲諾布 著

  姚仁喜譯

  這本書,不是一般觀光客的旅遊指南,而是提供給希望用朝聖的方式淨化染汙和累積福德的朋友們,極爲實用的心靈守則。

  第1部旅程

  佛教聖地

  前往聖地朝聖,是數千年來所有偉大的宗教都鼓勵信徒們從事的修行。近年來,朝聖愈來愈受歡迎,部分的原因是它讓靈性追求者有個機會,享有兼具遊樂與善行的假期。對我們大部分人而言,到具有異國風情的地方去旅行,比起我們傳統所鼓吹的嚴峻修行,來得有意思多了。雖然追求玩樂不應該是前往朝聖的唯一理由,但它畢竟是個很有效的胡蘿蔔,可以誘使像我這種物質主義的佛教徒,至少做了某種形式的修行。而且朝聖也是相對容易達成的事,這就更吸引我們了。

  一般而言,心靈朝聖之旅的目的,是要造訪某個「神聖」之地。然而,「神聖」是什麼?它在何處?這會隨著不同的靈性傳統和修行方式而有所改變。對有些宗教而言,由于曾經有先知出生或被謀殺在某個地點,該地就被認爲是神聖之地;或者,因爲有聖人加持過某根釘子或某塊木頭,它們因此成爲「神聖」之物。從佛教的觀點,一個人、一件東西、甚或一個時刻被描述爲「神聖」,是指它不爲人類的貪婪與嗔恨,或者更重要的,不爲二元與分別的

  心所染汙。因此,嚴格地說,我們並不需要尋求外在的聖地或聖人;如同佛陀親自所應允的:「任何人憶念我,我就在他面前」。當我們對佛陀與他的教法生起憶念心或虔敬心的那一刹那,他就會與我們同在一處,而該處也就會成爲「神聖」之地。

  然而,我們多數人的問題是,不論聽過多少遍這種說法,我們「聰明」、悲觀而且多疑的心根本就不相信,以致于我們一點都不像來自貢布的阿班( Ben of Kongpo)。阿班是屬于那種稀有的人——一個具足豐裕福德以及絕對信心的聖者,他的純真與清淨的虔敬心,使他能毫不費力地消除了製約感知的局限。他從小就心儀在拉薩聞名的覺沃仁波切①,一直聽說他的各種故事;經過多年的渴望,阿班終于得以成行,從藏東康地遠行到拉薩,前來親見覺沃仁波切。

  ①覺沃仁波切 Jowo Rinpoche是一尊釋迦牟尼佛像,至今都被認爲是西藏最神聖的佛像之一。阿班抵達供奉這尊佛像的寺廟那一天,正好四下無人,因此他得以直接走到覺沃仁波切的正前方;他凝視著佛像金色微笑的臉龐,心中即刻生起極大的好感。然後阿班注意到,這位好喇嘛四周有許多供品和酥油燈,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他思忖,也許這些食子和燈上熔化的酥油是喇嘛的食物,而且,禮貌上他應該跟喇嘛一起分享才對。于是,阿班就拿了一大塊食子,沾了燈上的酥油,很高興地吃下去。

  接著,阿班想,他應該去繞佛。可是問題來了,他必須把鞋子脫掉,卻不知道要放在哪裏才安全。他心想:「這位好喇嘛應該可以幫我看著鞋子吧!」于是他脫下鞋子,放在覺沃仁波切的腳下,就前去繞佛了。一會兒工夫,看管寺廟的人回來了,他看到這雙最舊、最髒、最不成體統的鞋子,竟然放在覺沃仁波切面前,驚嚇不已。他二話不說,立刻上前想要把這雙鞋子拿開,然而,出乎意料地,當他彎下腰拿起鞋子時,覺沃仁波切開口了,他說:「不要丟掉這雙鞋子!這是貢布阿班要我幫他看著的!」

  最後,阿班要離開時,回到這位好喇嘛面前,謝謝他幫忙看著鞋子,而且還邀請覺沃仁波切到他貢布的家鄉造訪。這尊佛像毫不猶豫地回應道:「我會去。」根據巴楚仁波切所說,覺沃仁波切翌年造訪了阿班與他太太,而後消融至附近的一塊巨石中。從此之後,這塊石頭一直被人們認定與拉薩的覺沃仁波切一樣神聖。

  像阿班這樣心地單純的故事很多,這些故事告訴我們,由于這些人有著如此專一渴望的虔敬心,因而創造了聖地,甚至迎請了聖者親身示現在他們自己的感知之中。就像另外一個例子:有個人名叫洛卓,他對文殊師利菩薩有極大的虔敬心。有一天夜晚,他在書上望到一段令他驚喜的文字,文中提到文殊師利菩薩曾經叁度誓願,對于任何造訪五臺山②的人,他都會親現其身。對洛卓而言,這是最美妙、最動人的發現了。他興奮異常,好不容易熬過了無法合眼的一夜,連早飯都沒吃,就跑去上師家裏,請求上師的允許與加持,讓他前往五臺山。起初洛卓的上師極力勸說他,這樣一趟充滿了危險及困難的旅途,完全沒有必要;但洛卓堅持要去。他一再地懇請上師讓他成行,上師終于放棄努力,同意了他。

  ②Mount panchashisha,五臺山。相傳爲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在那個年代,旅行是相當艱難的。但是洛卓不畏懼任何可能遭遇的危險,打包了幾個月

  份量的食物和藥品,放到驢子背上,跟上師、家人與朋友道別後,便踏上了橫越西藏高原的旅途。

  一路上崎岖難行。洛卓渡過了好幾條湍急險峻的河流,走過了好幾個炙熱幹燥、只有毒蛇和野獸相伴的荒漠。經過幾個月的旅程,洛卓終于安全抵達了五臺山。他隨即開始尋找文殊師利。他一再地到處尋覓,但是卻連一個稍微貌似文殊師利菩薩的人都找不到。一天夜裏,他倚著寺廟前冰冷的鐵製臺階上休息,很快地就睡著了。

  後來他回想起來,依稀記得走進了一家很熱鬧的酒館,有許多當地人在裏面喝酒喧鬧、談天說笑。由于天色已晚,洛卓也累了,于是他想要個房間住。但是坐在走廊盡頭,小桌子後面肥胖的老板娘告訴他,客棧已經住滿了,除非他願意睡在廊邊的角落。他滿懷感激地接受了,安頓下來,從行囊裏拿出一本書來念,准備入睡。

  過了一會兒,一群喧鬧的少年從酒吧沖進走廊,開始捉弄這位胖老板娘。洛卓想辦法不去注意他們,但爲首的少年卻看見了他。他大搖大擺地走過來,端詳著洛卓。

  「你來這兒幹什麼?」他問道。

  洛卓不知如何回答,情急之下,天真地把文殊師利菩薩的誓願說了出來。這位少年聽完,大笑不已。

  「你們這些西藏人怎麼都這麼迷信!爲什麼呢?」他大叫:「你還真的相信從書本裏讀到的東西!我在這裏住了一輩子,從來也沒聽過任何一個叫做文殊師利的人!」少年難以置信地搖搖頭,轉身走回那群夥伴,一邊回頭說:「冬天快到了,你最好趕快回家,免得凍死在這裏!」

  于是這群人搖搖晃晃地又回到酒吧喝酒去了,老板娘跟洛卓互相使了個眼色,松了一口氣。

  過了幾天,洛卓再度上山尋覓,還是無功而返,在路上又接見這位少年。

  「你還沒走啊!」他叫道。

  「好吧!我放棄了!」洛卓答道,露出一絲蒼白的微笑。「你是對的,我太迷信了!」

  「你終于受夠了吧!是不是?」少年得意地叫道:「終于肯回家了吧?」

  「我想我就去蒙古朝聖,」洛卓說,「反正就順道回家,也不會讓這次的旅途是完全浪費時間。」

  洛卓看起來很傷心,他說這些話的時候,雙肩無力地向下垂。這位中國少年的心被洛卓的模樣軟化了。

  「我跟你說,」他變得不像先前那麼氣勢淩人了。「你的盤纏不多了,食物也所剩無幾,

  你需要有人幫忙才行。這樣好了,我有個朋友在蒙古,我寫封信給他,你把信送去,我相信他一定會想辦法幫助你的。」

  第二天,洛卓再度把他所有的東西打包到那頭老驢子的背上,他心灰氣餒地看了這文殊之山最後一眼,絕望中期望著文殊師利終能現身與他告別,可是甚麼也沒有。在他面前匆忙來去的人群裏,除了那位帶來信件的中國少年之外,甚麼也沒出現。洛卓向他道謝,把信塞在牦牛皮大衣裏,就往蒙古去了。

  走了幾個月後,洛卓來到了少年據說的地方。他把信函拿在手上,逢人就打聽收信人住在哪裏。不知怎麼回事,問到的人看了都大笑,讓洛卓非常困惑。最後洛卓遇到一位老太婆,她忍住不笑,問洛卓她是否可以打開信函,讀讀內容。洛卓把信交給她,自己卻不去看信。她仔細地讀過之後,問道:「這封信是誰寫的?」

  洛卓就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她。老太婆搖搖頭歎口氣說:「這些年輕小夥子!總是欺負像你這樣無助的朝聖者!不過我倒是知道有只畜牲,它就叫做這信上收件者的名字。如果你真的要把信送到,去村子邊的垃圾堆上,就可以找到這只豬。它很胖,你絕對不會找不到的。」

  雖然洛卓聽了一頭霧水,但是他想,既然已經來到這裏,就去瞧瞧那只豬吧!不久,他找到了一個如山一般高的垃圾堆,頂上坐著一只長滿毛的大肥豬。洛卓打開信函,很尴尬地把它拿到那只豬細小而明亮的眼睛前面;讓他驚訝地是,那只豬竟然似乎真的讀起信來!豬念完了信,開始無法控製地哭泣起來,然後倒下來,死了。洛卓突然生起強烈的好奇心,想知道是什麼內容會對這畜牲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于是他終于讀了這封信。信上寫著:

  法聖菩薩:

  你在蒙古利益衆生的任務已經圓滿。請速回五臺山。文殊師利親筆

  洛卓既驚又喜,他重拾信心,以最快的速度奔回五臺山,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這次我再見到文殊師利,我一定要緊緊抓住他,不讓他離開!」

  他回到先前下榻的酒館,找到老板娘。洛卓問她是否看到那位少年。

  「那群少年總是來來去去的,誰曉得現在又到哪兒去了!」

  洛卓聽了,心一沈。

  「你看起來很累了,」老板娘的語氣變得溫柔一些,「倒不如去睡個覺,明天再去找那些年輕人吧!」她把上次的那個角落又給了洛卓,他很快地就睡著了。當洛卓從臺階上摔下而醒來時,他才發現自己還在寺廟前,整個人都幾乎凍僵了。四下無人,沒有老板娘、沒有酒館、也沒有小鎮。他置身五臺山,這個據稱是文殊師利菩薩駐錫的外境,然而,洛卓的福德使他與文殊師利菩薩有關的一切體驗,都發生在一場夢裏。我一直希望洛卓終能理解,文殊師利菩薩的悲心是如此地廣大而…

《朝聖:到印度佛教聖地該做的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現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