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到印度佛教聖地該做的事▪P7

  ..續本文上一頁且你如何供養也無所謂,你可以將供品就放成一堆,也可以將它安排得很莊嚴。要記得的是,你花的努力愈大,你積聚的福德就愈多,如果只有兩支蠟燭與四片

  花瓣,你還是可以將它們安排得很好看。

  把環境清掃幹淨,供品准備妥當之後,你可以靜坐觀修,或念誦你最喜愛的皈依文或祈請文。

  結束後,清除你帶供品來所用的塑膠袋,而且不只是你自己帶來的;在聖地把別人帶來的垃圾清除,也是積聚福德的辦法之一。要記住,重要的不是要消毒聖地,而是要清除你自己的染汙。

  你會在聖地遇到許多其它的朝聖者做供養,特別是像菩提伽耶這種熱門的地方。有些人會以大量的供養來引人注目,這種做法可能會讓財力較差的朝聖者産生欽羨與忌妒之心。這種行爲是沒有益處的,因爲以奢侈的方法供養不僅無法積聚福德,事實上它是累積惡業的強大原因。因此,要永遠修持謙卑之心,切勿炫耀你的財富或你做的供養,也切勿以任何方式張揚自己來引人注目。

  皈依的修持

  佛法提供了珍貴而豐富的靈性修行,而其中最耀眼的就是皈依的修持。藉由皈依佛、法、僧,佛教修行的所有基本要件都因而齊備;依賴皈依之道,也確定讓我們更進一步接近正見的開展。

  皈依的關鍵要點,是要了解我們在修持時所專注的皈依對象,並非只是無生命的代表物而已,而是真正地成爲佛、法、僧。

  修持皈依所不可或缺的依止,是出離心、虔敬心、菩提心的慈悲這叁種高貴的功德。所有這些功德都不容易生起、也不容易維系,即使對非常老練的修行者也是如此。因此,這對我們初學者來說更具挑戰性,而且常會淪爲模糊、抽象的概念而已。然而,曆代的修行者發現,要發展這些依止的最佳方式,就是向佛、法、僧誠摯而熱切的祈請,祈願我們不要引來任何障難,而阻礙了這些功德在我們心中開花結果。同時,這些偉大的修行者也忠告我們,要發展出真誠的出離心,我們必須思惟輪回的痛苦;要培養對他人的慈愛與大悲,則是要了解每一個人在過去的某個時候,都曾經是我們真正愛過的人。

  「生起菩提心」在我們的修持中非常重要,因此我們應該盡己所能,隨時保持慈愛與大悲的態度。生起菩提心的一個方法,是思惟在此輪回生命中,某些生命所承受的可怕的痛苦;例如一些年幼的女孩們,經常是未滿八歲就被人從家中綁架,在黑暗、窒息、擁塞的卡車中,被載到很遠的地方,賣給妓院。我們很難想象她們所經曆的痛苦與恐怖,或者她們父母親所受的苦,但我們應該盡力去想象。可能更重要的是,思惟那些綁架者,由于他們的無明與愚癡而犯下這種嚴重的惡行。如此地一而再、再而叁地想象這種情境,讓那個禁閉著我們凍結之心的堅冰城堡開始融化,直到最後完全消融爲止。

  當我們憶念叁寶的功德時,事實上是在思惟一切現象的實相與真谛。初學者可以從憶念世尊佛陀開始。單純地憶起他的諸多名號,就是很有力的修持。我們也可以憶起他的故事,以及他生平中一些決定性的重要事件,例如當他還是悉達多太子時,他剪斷了一頭美麗長發

  的那一刻。如此憶念,我們終究也能了悟一切現象的實相與真谛。

  憶念佛的最高修持,就是接受一切有情衆生——不只是人類而已——都具足佛教徒稱爲「佛性」的本具之善;而如此憶念,與究竟的皈依修持是非常相近的。

  相對地說,皈依可以是如下的各種可能:你可以想象佛陀安坐在藍毘尼缤紛花園裏的一株樹下;或者在心中複誦佛陀的名號;或者複誦與佛陀相關者的名號,例如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姨母波阇波提⑨、父親淨飯王等;你也可以想象他們曾經走過的森林與樹叢,地上撒滿了由珠寶裝飾的象腿所踩碎的蓮花花苞,當皇室成員走過時,大地一如毛毯般柔軟,空氣中彌漫著彈不拉( tambura)琴弦所彈奏出來的音樂;或者想象佛陀細心地折疊他的僧袍,在清冽的水中洗滌他的木缽,在心中持續複誦著他的名號。或者,如果你願意,也可以念誦釋迦牟尼佛咒:

  Tadyatha om mune mune mahamunaye svaha

  他疊塔嗡牟尼牟尼嘛哈牟尼耶梭哈

  ⑨佛陀的姨母波阇波提,她在摩耶夫人往生後撫養悉達多長大,後來成爲首位剃度的比丘尼。當你憶念法的時候,不要只限于念誦聖典;更重要的是要記住佛陀開示的真谛,例如:諸行無常;任何人終將死亡;無論我們此生積聚多少財富與資産,它終將潰散;一切建造必會崩塌;我們生命中所聚合的人或物,一定會離散。同樣地,記住一切現象的本性是空性;事物的顯現並非事物的實相;我們所見的世界,是我們自己感知的結果,它並不真實存在。

  我們對僧的憶念,是當我們想到那些深信並積極追循智慧真谛之道,並且有意識地生起菩提心的慈愛與大悲的一群人。

  皈依的修持與降服及獲得庇護有關。舉例來說,下雨的時候,如果你不想淋濕,你就在雨傘下尋求庇護。相同的,如果你害怕痛苦,不想要承受執著于幻相之苦,只要尋求庇護(皈依)于真谛,就能讓你從一切的失望中解脫出來,而那種失望是因爲皈依于錯誤的真谛所産生的。

  皈依的效果或結果,是你會了解諸行無常(一切和合現象都是無常的);了解一切現象都是幻相;了解你周遭的世界是你自己感知的産物;也了解不論智識上或實際上,每個人的感知都不同。你不接受這些真谛,你就會像建造沙堆城堡的孩童,當城堡崩塌,孩童必會哭泣。

  傳統上,修行者一邊在心裏靜默地修持皈依,一邊在身體上做大禮拜。這是對治驕慢非常好的方法。做大禮拜是把全身伸直投向地上,或以四肢以及身上最尊貴的地方——額頭,一起碰觸地面。如此做,是象征你將自己降服于佛、法、僧的庇護下,並且將你最珍愛的寶貝——你的身、語、意——供養給他們。

  在聖地修持皈依,你應該坐下,不要擋到別人行進的路線。試著想象一切諸佛與菩薩都在你面前,但是如果這太難(親見一切諸佛與菩薩實際在面前的是很稀有的),你也可以在心中之眼專注于他們的形貌,而且以全然的信心,知道他們並非無生命的塑像而已,而是活生生地在你面前。所有這些證悟者都滿盈智慧,他們可以看見輪回的一切。絕對沒有任何在

  過去、現在、未來他們所不知道的事物;特別對我們這種最無明、最染汙的衆生,他們的悲心廣大、訊如雷電,而且他們的威力巨大,能夠把我們從這無盡輪回的痛苦中連根拔起。

  據信,佛具足了叁十二相與八十隨好。這是以象征性的方法,試圖將不同的哲學概念與我們這種心智有限的衆生溝通。然而事實上,佛的身、語、意、功德、事業是沒有邊際而且完全超越數字的。換句話說,在整個輪回的存在中,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是「非佛」的;而對于那些積聚足夠福德的人,即使是見到一片秋葉飄落地上,都能激發出離心與虔敬心——在這種情況,你可以說那片落葉本身就是佛的化現。

  然而,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一提到「佛」這個字,在心中立刻就有了一個「人」的概念。尤其這些聖地都與悉達多太子有關,因此我們很自然地認爲佛就是一個人。然而,如此想象的話,我們就是在量化佛;而究竟上,佛無法量化,也無法被時間、地點、性別所局限。這表示,如果你看到或聽到任何東西,它啓發了智能與菩提心的慈悲在你心中生起,那麼你可以說那就是佛的示現。把這個想法放在心上,在比較實際的層次上它可以幫助你想象佛有金身、穿著傳統的僧袍、手持觸地印⑩( bhumisparshamudra);他由全體聖衆所環繞,包括佩戴莊嚴的菩薩衆、阿羅漢衆、比丘衆與在家衆等。你可以選擇任何你喜愛的形式,例如西藏唐卡風格的,或某種漢傳的繪相。如果你喜愛文化上比較正統的,也可以從印度的繪畫上去尋找靈感。

  ⑩或稱「降魔印」,釋迦牟尼佛在證悟時,以指觸地,以大地爲證。無論你希望佛以何形相出現作爲你的皈依對境,想象他站立或盤坐在你面前,生動鮮活,然後對他行皈依。如果願意的話,你也可以繞行佛塔、寺廟或整個你所造訪的聖地,作爲你對證悟功德有著無止盡胃口的象征動作。

  爲了幫助你進入修持的情緒,你可以念誦《隨念叁寶經》:

  頂禮一切智智尊!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謂: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薄伽梵。

  諸如來者,是福等流,善根無盡。安忍莊嚴,福藏根本,妙好間飾,衆相花敷,行境相順,見無違逆。

  信解歡喜,慧無能勝,力無能屈。

  諸有情師,諸菩薩父,衆聖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

  妙智無量,辯才難思,語言清淨,音聲和美;觀身無厭,身無與等。

  不染諸欲,不染衆色,不染無色。解脫衆苦,善脫諸蘊,不成諸界,防護諸處。永斷諸結,脫離熱惱,解脫愛染,越衆瀑流。

  妙智圓滿;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槃,住真實際。

  安住遍觀一切有情之地。是爲如來正智殊勝功德。

  正法者,謂:善說梵行。初善、中善、後善。義妙、文巧。

  純一、圓滿、清淨、鮮白。

  佛、薄伽梵、善說法律。正得,無病,時無間斷。極善安立,見者不空,智者各別內證。

  法律善顯。決定出離,趣大菩提。無有違逆,成就和順;具足依止,斷流轉道。

  聖僧者,謂:正行、應理行、質直行、和敬行。

  所應合掌,所應禮敬。清淨功德,淨諸信施。所應惠施,普應惠施。

  在任何時候大聲念誦或默念經文,能積聚大量的福德,因此毫無疑問地,在聖地念誦經文會有很大的果報。

  然後,再念誦能啓發你的任何皈依祈請文,例如:

  乃至菩提藏,皈依諸佛陀,亦依正法寶,菩薩諸聖衆。

  你自己也可以就在聖地當場信手作一個祈請文,或許更爲有效。傳統上,你應該在皈依祈請文包含兩個部分,一是你願意皈依于佛、法、僧,另一部分是你請求他們的…

《朝聖:到印度佛教聖地該做的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現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