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到印度佛教圣地该做的事▪P6

  ..续本文上一页的教法以及所有的既理性又合乎逻辑的方法,让我们自己去发掘实相。身为佛教徒,我们的目标不只是遵循佛陀的教导或成为他的仆役而已,我们终极的目标是要与他完全一样——成为证悟者。因此理想上,我们一切的所作所为,包括朝圣在内,其背后唯一的动机和驱策力,应该就是证悟成佛的大愿。

  为了发掘实相的灵性修持,其最重要的骨干就是正念(mindfulness),然而产生正念之因却很稀有。追随佛陀的人,会尽一切可能去唤起正念、保持正念并强化正念,并且利用所

  有各种可能取得的配备与标签,来帮助我们忆起正念,例如:参访寺庙、在客厅悬挂佛像、念诵经文咒语、闻思修佛的话语等。任何提醒我们修持正念的方法,都是受欢迎的,而我们参访圣地的目的,就是为了善加利用遍布在这些地点里,各种目不暇给、提醒正念的指示牌。

  第 2部修持

  积聚与净化

  在朝圣的过程中,有许多方法可以增进我们对于佛法修持的理解,但是,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就把它分为两方面,也就是:积聚智慧与福德的方法,以及净化染污的方法。

  不论是谁,我们大部分的人几乎都直觉地从事这两件事:我们喜欢丢掉垃圾,我们也喜欢收集好东西,而且这两种活动都让我们感觉似乎成就了某些事情。举例来说,清理数个月未曾整理的卧室,在墙上挂一张新的照片,或在花瓶里放一束鲜花;这些事都能让你感觉美好,让你的情绪完全转化。而在灵性道路上,这种普遍的习气可以作为很有用的模式;因为所有的修持不是被用来做为净化(丢掉垃圾),就是做为积聚(收集好东西)。然而,净化与积聚并非两件不同的事,它们是同时发生的;就如同打扫房子时,你不止清除了脏乱,你也同时让它变得更漂亮。

  人们随时随刻都经验着情绪的转变;这一分钟你在「收集」的情绪上,下一分钟你却只想要「清除」,偶尔你又两者都要。在灵性修行上也是如此;有时你会想要强调净化,有时你会想要积聚福德,偶尔,你又会想要两者同时进行。在朝圣时,你应该两者兼顾,而且尽可能随时随处,以各种方式去做。还有一种传统,是为自己所受的人或与自己很有缘的人——不论是善缘或恶缘——去朝圣,这在古老的佛教社会里很普遍。特别是为了已经往生的人;因为把你旅途跋涉的艰辛,以及时间、能力、财产、金钱上的牺牲回向给他们的话,就能清净他们的恶业。

  智慧,很简单地说,就是没有偏见的感知⑧( perception)。它是对于实相的真实本性具有清明、绝对、完整景象的心。具足智慧的人,不会被他们的觉受所欺骗,不论在他们身上发生什么,都不会对究竟实相有任何扭曲、改变或转换。我们藉由听闻真正的心灵教法、思维这些教法并且修持禅定来开展智慧。而开展智慧是绝对重要的,因为如果不这么做,我们就无法自迷惑中解脱。

  ⑧译注:或「没有偏见的显相」。本书为了文义较为白话起见,于正文中将 perception译为「感知」福德展现在我们的能力当中。有能力创造善业,就能产生必要的外缘,让我们如实地看到这个世界以及其中的一切。若是缺乏福德,这种外缘就不可能产生;而具足福德,任何闻、思、修,都会导向我们发展出必要的外缘或能力,从而生起智慧。因此,智慧与福德相辅相成;福德生出智慧,而智慧也生出福德。终究而言,福德是我们掌控一己生命的能力;具足福德,使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实相,还能实践之。

  奇怪的是,虽然积聚福德非常简单——特别对大乘修行者而言——我们却鲜少从事这类

  的活动。仅只以一片花瓣供养佛,就能积聚福德;若将该福德回向给一切众生的究竟快乐,它更会加乘数十亿倍之多。如果此时我们再应用空性的智慧,思惟这花花瓣(供品)、佛(所供养的对象)、我们自己(作供养的人)三者都只不过是幻相的话,我们不只积聚大量的福德,同时也积聚巨大的智慧。这是利用一片花瓣,就能引导我们到智慧的方法。

  根本上,积聚福德与智慧就像鸟之双翼,两者都绝对必要。

  任何你选择积聚福德的方法,不论是供养一朵花,还是以金子铺满整座寺庙,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切勿以短视、自私、世俗的原因来行善。如果这么做,你就完全违背了灵性之道的基本目标。因此,当你在圣地作供养或修持佛法时,即使你的动机有点世俗,至少也应尝试忆念你修行的目标,是要去除我执、自私与骄慢的。

  然而,染污总是造成我们的障碍。这是我们必须去除的,因为它们是既深植、又倔强的习气,总是把我们带到期待、恐惧与痛苦的折磨之中。

  如果我们仔细检视:什么是我们真正期望与欲求的?什么是我们不停挣扎的目的?什么是我们倾注一切努力想要达到的?我们大多数的人会发现,比起其它的一切,我们真正渴望的,是完全的自主性与全然的独立性。我们理想的世界,是一个不需要依赖任何人或任何事物、不会被控制、永远不需要请求别人帮忙、而且没有人对我们颐气指使的地方。基本上,就是能够自由自在地在任何时候、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这就是我们几乎不择手段企图达成的。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为了追求这种全然的独立性,我们发展出无数的活动。在个人的层次,举例说,为了让家庭主妇从分派家事给清洁帮佣,又要确定她们好好做事的这个耗时又气馁的任务中解脱出来,于是吸尘器被发明了。当个人聚合成团体时,想法类似的人会一起共事,因为他们相信如果个人主义的原则能普遍地被采用、或者如果人权得以张扬、或者民主制度能在全世界都建立起来、或者共产主义、或者我们都更致力于科技的发展,我们就能让全人类达到独立自主。我们也许不能对同一个方式达到共识,但全人类却都朝向同一个目标,那就是:完全无依赖性的绝对自由。

  佛教的终极目标也是自由,当然佛教定义的「自由」,所涵盖的远远超过人权、民主等等而已。从灵性的角度来说,只有我们从自己所有的执着、「主义」、见地解放出来时,才能经验到自由。佛陀告诉我们,虽然我们都渴望自由远胜于一切,我们却完全不知如何增长实现自由的因子;反而,我们却培养了那些确定会让我们的解脱可能性愈来愈渺茫的因子。如同一条饥饿的鱼,为了满足对食物的渴求而冒险吞下渔夫的钩;或被烛光完全迷惑的飞蛾,令自己扑火而亡;或被猎人甜美的笛声所惑的麋鹿,因而掉入陷阱;为了尝到短暂的喜悦,我们不计一切后果,持续不断地掉入几乎立即会变成恐怖故事的爱情故事;而我们最欲求的东西,最后都正好摧毁我们。

  民主制度、人权等这类概念加诸我们的限制,以及我们如壁纸般铺贴在生活中的无数精巧道具,终究只会让我们产生愈来愈多的依赖性。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自由的——这是非常明白的。我们活在专制的压迫下:习气与烦恼决定了我们每一个行动,而我们所处的环境更让它们强化。世界上所有的产品,从 iPhone到蕾丝内衣,都是设计来强化与刺激我们的期待、恐惧与情绪的反应,同时也增强我们的依赖性。偶尔,我们某些人可能会瞥见自己所

  落入的奴役深渊,渴望能够把这些习气与烦恼的枷锁卸除;我们努力面对真谛,设法去除禁锢我们的世俗幻相,但是由于缺乏福德,我们染污的巨流加上习气的威力,又把我们拖回掉入放逸散乱的恶臭深渊当中。

  如何在圣地积聚福德

  佛教徒常会犯一个错误:他们不做小的积聚福德的事,例如每日行净水供养──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微不足道,没有价值的。可是他们也不做大动作:例如捐一年的预算款给佛教大学,每个月供十万盏酥油灯,或兴建一座寺庙等,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或资源之故。结果,他们什么也没做。

  对初学者而言,积聚福德是要花点力气的。举个例说,有个从加州来的朝圣者,可能会想要把家里院子的花带到印度圣地来供养。在此要讨论的,并不是加州的花比印度当地的花更能积聚福德,而是把花从加州带到印度,一路上照顾的努力,以及为此过程所耗费的钱,能积聚福德。同时,在圣地向一个小女孩买朵花,是希望能帮助她,用她的花拿来供佛,也会因为这个供养而增加福德。或者你也可以有如此的发心:无论是谁卖给你花,愿他们因此而终能与三宝结缘。这类的发心是很深奥的积聚福德的方法,因为你是利用自己的福德,当作桥梁来让其它人与佛,法,僧结缘。

  朝圣是一个极为强大的积聚福德的方法,甚至当你在作准备时,如存钱,计划工作假期等,都能积聚大量的福德。如果我们能在自己的发心上更浇洒上菩提心的露珠,以最高的愿心,愿一切与我们有关朝圣之旅所做的事,不只回向来净化自己的迷惑与痛苦,也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令得证悟的话,那么所有看似世俗之事,从打包行李,购买机票到绕行佛塔等,都会成为追随大乘之道者的圆满事业。

  很多人常怀疑,忖度行善能积聚多少福德是否是自私的。虽然在积聚福德时,能够经常觉知自己是否自私是很重要的事,但是作为一个大乘行者与发愿成为菩萨的人,如果能将你所创造的一切福德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的究竟快乐,你的行为就绝对不会是自私的。

  修持

  虽然佛教有许多由过往大师所撰写的修持仪式,仪轨文、祈愿文等,但是积聚福德与净化染污并不需要依赖仪式。因此,如果你比较喜欢形式单纯的修持,下面这些是你可以在圣地积聚大量福德的做法。

  假设你刚刚到达蓝毘尼,首先你该做的,是清除佛塔边上的垃圾与杂物。你不须要把整个地方都消毒一遍,只要把一小块地方清干净——环绕佛塔大约两尺宽的一圈即可。而且,用自己的手巾或面纸清理就好,不必去找人要清洁工具。如果你有香水的话,稍微喷洒一些,然后开始做供养或做你的修持。

  传统的供品是:水、花、香、食物、灯,但你供的数量不需要很大。如果你只有一支蜡烛,那也就足够了。而…

《朝圣:到印度佛教圣地该做的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现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